時間在極夜的底色下緩緩流淌,轉眼已是半年。
那場最初震驚全球的“炸山取暖”行動,
在經曆了最初的情緒爆發和網絡狂歡後,
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近乎“例行公事”的奇特常態。
那座曾經的“聖山”,
在短短半年內,如同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老舊鍋爐,反反複複被“點燃”了七八次。
阿美莉卡方麵似乎也從中摸到了門道,
不知道是真的為了人類發展還是測驗自己家的新型設備,
手段從最初的“鑽地熱壓彈”逐漸“優化”為更具針對性、據說能更大程度激發地熱而減少負麵影響的特種地質衝擊裝置。
每次行動的間隔,都精準地卡在上一波升溫效應開始衰減的節點上。
效果是顯而易見的。
全球平均氣溫,尤其是北半球,在這反複的“人工供暖”下,艱難但持續地爬升著。
雖然遠未恢複到極夜前的水平,但零下三四十度的常態,比起曾經動輒零下五六十度的致命嚴寒,已是天壤之彆。
一些原本被厚冰封鎖的河流湖泊出現了消融的跡象。
戶外活動的風險大大降低,各個幸存者據點的能源壓力也得到了顯著緩解。
對於許陽一家來說,這種變化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。
山洞裡用於取暖的能耗降低了近三分之一,許父甚至琢磨著能不能多餘的電量用來擴大水培區的規模。
張母曬的蘿卜乾成功率更高了。
振振戶外活動的時間也稍微延長了一些,雖然依舊要全副武裝,但至少不用擔心凍傷。
最初那次爆炸帶來的強烈情緒波動,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逐漸變得平淡。
張月雖然每次看到消息,心頭還是會掠過一絲快意。
但已不會再激動得眼圈發紅,更多的是以一種冷靜的、甚至帶點麻木的態度看待這件事,
就像看待一個周期性發生的自然現象——雖然它完全是人為的。
網絡上的反應也經曆了類似的變遷。
ai創作的整活視頻依舊有,但新鮮感已過,很難再掀起最初那樣的狂歡浪潮。
人們的討論變得更加“務實”:
——第七次了!效果好像比第六次差了點?
——氣象分析局,是不是藥效不夠了?考慮加大劑量?
——根據最新數據分析,本次“供暖”產生的額外熱量,預計能為我區節省約15的戰略燃料儲備。
——好消息!附近湖麵的冰好像薄了點,說不定能試試冰釣?
——他們那邊……還有東西可炸嗎?彆給炸塌了,以後沒得用了。
——可以炸神廁呀,雖然作用不大,但是侮辱性強。
——這個可以,不行咱們眾籌!!!
島國的抗議和譴責早已淪為無人問津的背景噪音。
甚至成了每次“行動”前網友們用來調侃和“催更”的梗。
極端環境下,道德的閾值被無限拉高,生存和實利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。
大家的想法非常簡單,
暖和一點,大家就能輕鬆一點,活下去的希望就大一點。
至於以後的問題……隻能以後再說了。
每一次爆炸帶來的升溫期,都成了人們抓緊時間修複設施、外出探索、交換物資的寶貴窗口。
一旦升溫效應減弱,寒意重新加劇,那種由奢入儉難的對比反而更讓人難以忍受,從而更加期盼著下一次爆炸的到來。
於是一種詭異的循環形成了:
爆炸帶來短暫溫暖——溫暖促進有限恢複——溫暖消退,寒意更顯難熬——期待下一次爆炸。
這片被反複蹂躪又因此獲得喘息之機的土地上,人類正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方式,與嚴酷的環境進行著一場勝負未卜的博弈。
大家都不知道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多久,
而在這種極寒,極夜,血月的情況下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次次被刷新。
而過不久,
這種大家好不容易適應的環境,就再次出現了變化………
喜歡天災降臨:全家囤貨萬斤苟在山洞請大家收藏:()天災降臨:全家囤貨萬斤苟在山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