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日來的大雨,
已經淹沒了山腳下許陽家的老房子,
而村裡最後的幸存者也被集中救治。
儘管預警及時,撤離迅速,
但這場史無前例、持續肆虐的特大暴雨,仍導致了數百萬民眾被迫離開家園,
原有的住所大多被淹或成為危房。
麵對如此大規模的安置需求,原有的避難所早已不堪重負。
決策層果斷采取了兩種方案,
可以自給自足的,不受影響的繼續現有的生活狀態,
受災群眾采取“就地安置,整合資源”的方案。
大量在暴雨中空置出來的堅固樓房,
例如未完全入住的新建小區、堅固的學校宿舍、辦公樓等被迅速征用,成為了臨時的安置點。
為了便於管理和維持穩定,政策導向是鼓勵災區民眾“落地生根”,
直接並入現有的或新組建的社區體係。
國際社會就更加艱難了,
這場曠日持久的超級雨災,使我國周邊國家同樣損失慘重。
曾經對華國接管行動充滿抵觸、甚至一度蠻橫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的島國輿論,
在殘酷的現實麵前,經曆了一場徹底而迅速的轉向。
當變異生物在廢墟中肆虐,
加上這次的狂風暴雨的侵襲,
原先承諾提供支持的阿美莉卡不僅援助口惠而實不至,
更在關鍵時刻以“優先保障本國利益”為由,實質上切斷了對島國的剩餘支援渠道後,
島國殘餘社會的心態發生了崩塌式的變化。
昔日的傲慢和算計,在生存絕境麵前顯得不堪一擊。
恐懼取代了驕橫,求生欲壓過了一切。
他們不再是勉強接受管轄,而是聲嘶力竭地主動哀求回歸,
通過各種能使用的渠道,近乎歇斯底裡地呼籲華國立刻、馬上對他們實施百分百、無條件的全麵救助。
山洞裡,
許陽一家經過一番努力,用生石灰和酒精抑製了黴菌的蔓延,
雖損失了幾包菌棒令人心疼,但主要食物來源未受根本影響。
災害前期,
也有一些人來到這片山上避難,
但由於這裡在一片亂墳崗中,
“不吉利”,
再加上山洞隱蔽,位於一片林子中,
並不利於救援隊發現,
所以並沒有人靠近許陽家的山洞,
而是最終選擇聚集在山頂呼叫救援,
隨著救援隊帶著受災群眾離開,
許陽一家幾乎成為了這一片區域的孤島,
這樣的條件,
好處是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人來這裡,
壞處是一旦他們出現危險,自救幾乎是唯一的選擇。
山洞外的雨並沒有要停的意思,
雖然雨勢小了不少,但綿綿密密的雨澆透了這片山的每一個縫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