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戰神一家三口的輪班勞作下,三畝稻田的脫粒工作終於完成。
經過稱重,水稻竟收了將近兩千斤。
新米被裝進厚實塑料袋分裝,然後用真空機一袋袋抽空密封。
一個個方方正正的米磚堆滿了儲藏室角落,看著就讓人心安。
稻穀剛入庫,地裡的地瓜和土豆也到了時候。
這兩樣雖然沒多種,但產量高,也不用太多,夠一家人吃的用的就行。
許父張父帶著許振振下地,用鐵鍬小心翼翼地從土裡把果實刨出來。
地瓜個頭不算特彆大,堆了小二十筐;
土豆也起出來一大堆。
張父帶著許振振把剛收出來的土豆和地瓜挑好的留種,剩下的則是妥善的保存起來。
“姥爺,我看網上視頻都能自己漏粉條,咱們是不是終於可以試試了!!!”
張父點了點頭,道:………………
張濟民本想挑個“諸事皆順”的日子,
但在看到馬上就要“數九”的掛曆,一時間有些迷茫了。
他們都大冬天收水稻,大夏天蓋棉被了,查不查日曆,還有意思了嗎?
“試!!!一會兒就試!!!!”
“去準備家夥式吧,你要想吃粉條,那挺麻煩呢,得弄好幾天。”
兩人將“有傷”的品相不好的土豆和紅薯洗乾淨後,分彆用破壁機加水攪打成泥。
接著把磨好的薯漿倒進一個套著細紗布的大桶裡過濾,澱粉漿水被濾到桶裡,剩下的渣子則留著喂雞喂鵝。
半天後,
張父將沉澱好的澱粉上層的水濾掉,就得到了細膩的濕澱粉。
他沒用那些添加劑,而是直接用開水澆在濕澱粉團上,再加入些乾的澱粉,直到放在漏勺裡線不斷的程度就算成了。
粉條一遇熱水,瞬間從乳白變得晶瑩透亮,在鍋裡舒展開來,隨著沸水翻滾,如同活了一般。
“撈!”
張父一聲令下。
守在一旁的許陽早就備好了長筷子,利索地將熟了的粉條從鍋裡撈起,迅速浸入旁邊的冷水缸。
“刺啦”一聲,熱氣蒸騰,粉條在冷水中瞬間收縮,變得更加筋道。
許振振趕緊上手,和媽媽一起把冷卻好的粉條理順,掛上木杆。
不過半小時的功夫,一杆杆晶瑩剔透、韌勁十足的粉條,就像一道道銀色簾幕,在山洞的燈光下微微晃動,散發著澱粉特有的清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