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興國的死,如同在一鍋即將沸騰的油裡滴入了冷水,瞬間在社會上炸開了鍋。
命案本身已經足夠吸引眼球,而當死者的身份——“知名老賴”、“欠債百萬拒不執行”、“開著豪車住著好房卻拖欠農民工工資”——被媒體挖掘出來並大肆報道後,引發的輿論反響徹底走向了分裂和極端。
第一時間,各大新聞客戶端彈窗、社交媒體熱搜榜,都被“雨夜殺手第三名受害者”、“知名老賴家中遇害”等詞條占據。
傳統的權威媒體和大部分網民的觀點是震驚和譴責:
“嚴懲凶手!無論死者有何過錯,生命權不容侵犯!”
“私刑不是正義!法律才能維護社會秩序!”
“警方必須儘快破案,否則人人自危!”
“殺人償命,天經地義!”
然而,與以往惡性命案一邊倒譴責凶手的情況不同,這一次,網絡上出現了大量截然不同的聲音,而且音量越來越大:
“死的活該!這種老賴早就該死了!為民除害!”
“隻能說殺得好!大快人心!可惜沒把跟他一樣的老賴全殺光!”
“警察彆破案了,省點納稅人的錢吧,這種垃圾死了是為社會做貢獻!”
“凶手是個英雄!隻殺該殺之人!比某些不作為的部門強多了!”
“我要是被欠了錢,我也恨不得殺了他!理解凶手!”
各種極端言論、煽動性口號、甚至是對凶手的“讚美”和“同情”,在微博、抖音、貼吧等平台肆意傳播。一些平時無人問津的、受害者家屬控訴“老賴”的舊帖被重新挖出,評論區充滿了“報應不爽”、“凶手乾得漂亮”的留言。
這種扭曲的“共情”和對暴力的美化,形成了一股令人不安的暗流。
甚至有人根據有限的報道,開始模仿凶手的作案模式,給其他“老賴”寄恐嚇信,或者在他們的家門口用紅色油漆畫上叉號,聲稱“清道夫即將來臨”。
社會情緒被極大地煽動起來,輿論場變成了一個混亂的、充滿戾氣的角鬥場。
刑偵支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上級部門的督辦電話一個接一個,語氣嚴厲,要求限期破案,平息輿論風暴。但同時,另一種無形的壓力來自民間那洶湧的、“同情”凶手的聲音,讓辦案民警的心情變得異常複雜。
重案組辦公室裡的氣氛格外壓抑。陳凱煩躁地合上筆記本電腦,罵了一句:“媽的!這幫人是不是有病?居然給殺人犯叫好?”
周婷看著屏幕上那些觸目驚心的評論,臉色蒼白,喃喃道:“他們隻看到老賴的可恨,卻忘了凶手的殘忍和違法…”
李偉悶聲道:“輿論越是這樣,凶手可能越覺得自己做得對,越會繼續作案。”
陸野站在白板前,看著三名死者的照片和那些充滿戾氣的網絡評論截圖,眉頭緊鎖。他理解民眾對“執行難”和“老賴”現象的深惡痛絕,但這種對暴力的追捧和美化,是極其危險的社會信號。
“都冷靜點。”陸野轉過身,聲音沉穩,試圖穩住軍心,“輿論是輿論,案子是案子。我們是警察,我們的職責是扞衛法律,抓捕罪犯,保護所有人的生命安全,無論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。民眾的情緒可以理解,但不能成為我們動搖的理由!”
他敲了敲白板:“凶手正在利用這種情緒,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‘義警’,但這改變不了他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犯罪事實!而且,誰能保證他下一次的目標,就一定是十惡不赦的老賴?如果他判斷失誤呢?如果他的標準變得越來越隨意呢?今天他殺老賴,明天就可能殺他認為‘不公’的其他人!這種不受控製的暴力,才是最可怕的!”
他的話讓隊員們冷靜了下來。是的,法律的邊界一旦被暴力突破,沒有人是安全的。
“我們的壓力很大,但這也說明,我們必須更快地破案!”陸野目光掃過眾人,“隻有抓住凶手,才能平息這場輿論風暴,才能讓所有人看到,這個社會終究是由法律和秩序來守護的,而不是靠以暴製暴的私刑!”
然而,破案的線索在哪裡?凶手就像一個真正的幽靈,在雨夜中來去無蹤。
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:()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