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解剖者”的深度側寫,為案件偵查注入了新的動力,但也帶來了更緊迫的壓力。側寫明確指出,找到車輛可能刺激凶手,加速其下一次犯罪。專案組必須與時間賽跑。
對特定職業人群的排查迅速展開。北州市及周邊區域的醫院尤其是太平間、病理科)、醫學院、殯儀館、工藝品加工店等相關機構,都接到了協查請求,以“內部安全審查”或“人員背景核實”等名義,秘密篩查近期行為異常的員工。
這項工作需要極高的技巧和保密性,避免打草驚蛇。進展相對緩慢。
與此同時,另一條關鍵戰線——交通軌跡分析,則在技術支撐下全力推進。陸野協調四市警方,將案發時間段內主要是夜間),所有連接四個拋屍城市的高速公路、國道、省道乃至重要縣鄉道的卡口監控、治安探頭數據,進行了集中彙總和交叉比對。
數據量是天文數字。屏幕上,無數車輛的光點如同流動的星河,在錯綜複雜的道路網絡上穿梭。技術人員編寫了複雜的算法,試圖從這浩瀚的車流中,篩選出那輛幽靈般的黑色金杯,或者,其他符合“解剖者”行為模式的可疑車輛。
【跨省協作指揮深入應用)功能全功率運行…】
【數據清洗…車輛特征篩選深色、麵包車型、夜間行駛)…】
【時空軌跡建模…與拋屍時間窗口匹配…】
【異常行駛模式識彆如夜間長時間停留偏僻區域、頻繁變換路線等)…】
係統的運算能力遠超人工,它不知疲倦地處理著海量數據,尋找著那微乎其微的規律。
陸野坐鎮指揮中心,緊盯著大屏幕上不斷刷新的數據流和初步篩選結果。他的眼睛裡布滿了血絲,但大腦在咖啡因和係統輔助下保持著高速運轉。
“陸組,發現一個可疑目標!”一個技術人員喊道,“一輛本地的深灰色suv,在案發前後幾天,多次夜間出現在北州市通往其他三個拋屍城市的不同路線上!行駛時間與拋屍時間推斷有重疊!”
“查這輛車的車主和行駛軌跡細節!”陸野立刻下令。
很快,調查結果反饋回來。車主是一個做小生意的商人,經常夜間往返於幾個城市之間送貨,行車軌跡與其業務範圍吻合,經過初步外圍核實,嫌疑基本排除。
類似的誤報時有發生。夜間行車的車輛眾多,很多都有合理的理由。要在其中精準定位凶手,如同大海撈針。
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排查特定職業人群那邊也沒有突破性進展。凶手的謹慎和隱藏能力超出了預期。
陸野走到巨大的全省地圖前,目光再次落在四個拋屍點上,以及那個發現金杯車的廢棄采石場。他在腦海中模擬著“解剖者”的行動。
北州起點核心)>臨江垃圾場)>南都護城河)>西潭高速渠)>返回?或前往采石場棄車?
這個順序有什麼意義?是隨機的,還是有某種內在邏輯?比如,由近及遠?或者,按照拋屍處理的“難度”或“風險”排序?
采石場位於北州和老河口市交界,相對偏僻,但並非完全無人問津。凶手選擇那裡棄車,是覺得足夠安全,還是…那裡離他真正的藏身之處並不遠?
“重點排查采石場周邊十五公裡範圍內的村鎮、獨立房屋、廢棄廠房!”陸野再次調整部署,“特彆是那些有獨立院落、車庫,或者近期有陌生人入住、車輛進出異常的場所!”
他有一種直覺,凶手的老巢,可能就在那片區域。他像一隻狡猾的狐狸,在完成一次次狩獵後,最終會回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洞穴。
“另外,”陸野補充道,“重新分析所有拋屍現場發現的包裝物——那些塑料袋、旅行包、背包。看看能不能從它們的品牌、銷售渠道、甚至是上麵可能殘留的極其微小的線索,追溯到購買地點!凶手很可能是在其活動半徑內購買的這些物品!”
新的指令下達,偵查的網眼再次縮小。雖然依舊如同在迷霧中摸索,但每個人都堅信,他們正在一步步接近那個冰冷的“解剖者”。真相,仿佛隔著一層薄薄的紗,隨時可能被揭開。
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:()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