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,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,牢牢鎖定在列表中段的一個條目上:
1998.12.24京哈線k402次列車無名碎屍案。
他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。點開摘要。
案發時間:1998年12月24日。案發地點:京哈線k402次列車,橫跨黑、吉、遼、冀四省。案情簡述:列車行李車廂發現不明屍塊,分部拋棄於沿線四省,死者身份不明,關鍵物證缺失。主要經辦鐵路公安乾事王某某於案發後第七日意外墜樓身亡,案件調查中斷,懸置至今。
橫跨四省...分部拋棄...身份不明...物證缺失...經辦人墜亡...陸野輕聲念出這幾個關鍵詞,每一個詞都像一記重錘,敲打在他的職業神經上。這起案子身上,籠罩著一層濃厚的不尋常氣息。
幾乎沒有猶豫,他動用剛剛獲得的最高權限,直接調取了這份塵封二十四年的電子卷宗。
屏幕再次被占據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掃描的現場照片。泛黃的黑白影像,模糊的鐵路沿線,用粉筆勾勒出的屍塊發現位置標記,透著一種年代久遠的粗糙與壓抑。隨後是文字報告,用老式打印機打出,格式簡陋,部分字跡甚至有些模糊。
陸野泡了一杯新茶,開始逐字逐句地閱讀。他的閱讀速度很快,但關鍵處會反複斟酌。越讀,他的眉頭皺得越緊。
報告中的邏輯漏洞和不合常理之處,如同暗礁般紛紛浮現:
拋屍點橫跨四省,選擇的地點都相對隱蔽,且利用了列車停靠的不同站點。這說明凶手對京哈線沿途車站環境、車次停靠時間非常熟悉,甚至可能本身就是利用鐵路工作之便行事。但當年的排查記錄顯示,重點放在了流竄作案人員和社會麵有仇殺動機的人員身上,對鐵路係統內部的針對性排查力度和深度,明顯不足。這是第一個疑點。
他呷了一口濃茶,繼續往下看。
死者身份鑒定...依據嚴重不足。卷宗記載,主要依據是部分殘缺的隨身物品一個印有模糊廠徽的舊飯盒,一件打著某礦區家屬院補丁的舊工裝)以及兩名自稱是死者的證詞。這兩名的證詞存在矛盾,且後續無法再聯係上。沒有dna比對記錄受限於當年技術),指紋在庫裡也未比中。僅憑這些就草率推定死者為失蹤的下崗工人王某,太過武斷。這是第二個疑點,也是最大的疑點。
他的目光最終落在最後一行關於辦案人員的信息上。
主要經辦人,鐵路公安處乾事王某某,在案發後第七天,於其居住的家屬樓天台墜樓身亡...時間點太巧合了!陸野的手指重重點在第七日這幾個字上,案發初期,正是線索彙集、排查方向可能需要調整的關鍵時刻。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公安,在這個節骨眼上墜樓?
強烈的直覺告訴他,這絕非巧合。他立刻調閱了王乾事的人事檔案和內部調查報告。
人事檔案顯示,王乾事時年四十七歲,從警二十餘年,多次獲獎,性格沉穩,家庭和睦,無不良嗜好,不存在自殺動機。
而那份內部調查報告,則顯得更為潦草和避重就輕。陸野反複看了三遍,才從字裡行間捕捉到兩個被刻意淡化的細節:
墜樓前約五天,王乾事曾以核查與k402案可能關聯的線索為由,越級向處裡打報告,申請調閱非其管轄區域的哈爾濱鐵路局某重點貨場的近期監控記錄。申請被上級以超出管轄範圍、調查理由不充分為由駁回。
王乾事死後,其放在辦公室的個人工作筆記本失蹤。其家屬和多名同事證實,王乾事有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工作要點的習慣,但整理遺物時,筆記本遍尋不見。單位內部自查結論為可能遺落或已被本人處理
一個基層乾警,為什麼要跨區域調閱一個特定貨場的監控?他的工作筆記本裡到底記錄了什麼東西,以至於在死後神秘消失?
陸野靠在椅背上,閉上眼睛,腦海中仿佛浮現出二十四年前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,那列行駛在京哈線上的綠色列車,以及隱藏在車廂陰影中的血腥與陰謀。直覺如同警報般在他腦中鳴響——這起看似普通的陳年碎屍案,水麵之下,必定隱藏著驚人的秘密,其背後牽扯的,可能遠不止一樁簡單的命案。
他猛地睜開眼,拿起內部保密電話,接通了周婷的線路。
周婷,通知所有核心組員,半小時後小會議室開會。取消所有非緊急事務。
明白,陸隊。是有新目標了?周婷的聲音帶著詢問。
陸野看著屏幕上那個冰冷的案件名稱,語氣斬釘截鐵,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,把我們重啟後的第一把火,燒到二十四年前那列風雪夜裡的火車上!目標,k402次列車碎屍案!
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:()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