範新華帶著源自德國製造業的“精益生產”與“敏捷製造”理念學成歸國,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,在貿易通聯盟內部激起了層層漣漪。寶總對此高度重視,迅速成立“精益生產推進辦公室”並由範新華全權牽頭,選取了海寧皮革廠、湖西針織廠等幾家基礎較好、且有強烈變革意願的企業作為首批試點。一場看似枯燥瑣碎,卻直指製造業核心痛點的深度變革,在這幾家試點工廠的車間裡,悄然拉開了序幕。
範新華脫下西裝,換上與工人一樣的工作服,帶著他那個半舊的帆布背包和一堆看似普通的工具——秒表、卷尺、筆記本、照相機,一頭紮進了試點車間。他沒有召開任何動員大會,也沒有發布任何強製性指令,而是采用了一種“浸潤式”的工作方法。他就像一位嚴謹而耐心的醫生,首先要做的,是“望聞問切”,徹底診斷。
他在海寧廠皮衣生產車間的裁剪工段,一站就是三天。什麼都不做,就是看。他用秒表計算每卷皮料上機、對線、裁剪、下料的時間;他用卷尺測量工人取料、轉身、移動、堆放成品的每一步距離;他用筆記本記錄工人每一次彎腰、伸手、尋找工具的動作;他甚至用相機拍下物料堆放區、工具存放點、半成品流轉區的現狀。
幾天下來,範新華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數據和草圖。他召集車間主任和班組長,沒有批評,隻是客觀地展示他的發現:
“李主任,你看,張師傅裁剪一卷皮料,實際機器作業時間隻有8分鐘,但前後準備、對線、調整、等待的時間加起來有22分鐘。真正創造價值的作業時間占比不到30。”
“王班長,你看這個工具架,常用的劃粉、剪刀、尺子放在最下麵一層,工人每次取用都要彎腰蹲下,平均一次彎腰需要3秒,張師傅這個班次彎腰取工具300多次,累計浪費15分鐘以上。”
“還有這裡,裁好的皮片堆放在過道另一邊,搬運工要繞過兩台設備才能送到下一工序,一趟多走15米,一天下來,多走的距離夠從車間到廠門口幾個來回。”
這些平日裡司空見慣、習以為常的場景,經過範新華用數據和圖像的量化呈現,變得格外觸目驚心。車間主任和老師傅們麵麵相覷,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,原來效率就是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中,一點點流失的。
然而,理解和認同是兩回事。當範新華開始推行具體的改善措施時,遇到了巨大的阻力。
他要求推行“5s”管理整理、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),讓每個工人清理掉工作台上所有不必要的物品,工具、物料定點定位擺放,標識清晰。立刻有老師傅抱怨:“範總,我們乾了幾十年活,一直都是這樣乾的!搞這麼乾淨有什麼用?擦機器能擦出效益來?這是形式主義!”
他建議重新規劃生產線布局,使物料流動距離最短,減少搬運和等待。有班組長抵觸:“設備挪來挪去多麻煩!耽誤生產誰負責?”
他設計製作了簡便的“工具車”,將常用工具送到工人手邊。有工人覺得不習慣:“我自己拿挺好的,用不著這個。”
甚至連魏宏慶,在最初看到範新華提交的、需要投入一些資金進行工位改造和購置輔助工具的初步方案時,也私下裡對寶總嘟囔:“阿寶,範總這搞的是不是太細了?擦機器、擺工具,這點小錢省下來,能有多大用?咱們現在資金多緊張啊!”
麵對質疑和阻力,範新華既不氣惱,也不爭辯。他隻是更加專注地投入到試點工位的改善中。他選擇了一個問題最典型、工人抱怨最多的裁剪工位,作為第一個“改善樣板區”。他親自動手,和工人一起,按照“精益”的原則,重新規劃了工作台布局,製作了專用工具架,將常用工具放在最順手的位置;設置了物料滑道,減少彎腰和轉身;明確了作業區域和物品存放區,畫上清晰的定位線。
改造完成那天,他請原來的操作工張師傅在新工位上試操作。張師傅將信將疑地站上去,開始工作。起初還有些彆扭,但很快,他就發現,取工具不用再彎腰了,皮料伸手就能拿到,裁好的皮片直接滑入料框,不用來回搬運了……一個小時後,張師傅停了下來,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:“咦?好像……是輕鬆了不少,順手多了!”
範新華拿出秒表,微微一笑:“張師傅,我們再測一下工時。”
重新測定的結果讓所有圍觀的人都吃了一驚:同樣完成一卷皮料的裁剪作業,總耗時從原來的30分鐘,降低到了22分鐘!效率提升了26!而且,張師傅明顯感到勞動強度下降了。
“這……這……”車間李主任看著數據,說不出話來。
範新華這才開口,語氣平和卻充滿力量:“李主任,這節省的8分鐘,不是靠工人加快動作拚出來的,而是通過消除不必要的浪費‘省’出來的。這還隻是一個工位,一天節省64分鐘,一個月就是32個小時,相當於多出了4個工作日。這難道不是效益嗎?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樣板區的成功,具有極強的說服力。之前抱怨的老師傅和班組長們,開始默默地觀察,然後主動找到範新華,詢問自己的工位能不能也這樣改。
範新華趁熱打鐵,在海寧廠全麵推行“精益改善”。他組織成立“精益改善小組”,吸納一線骨乾參加,鼓勵他們自己發現身邊的浪費,提出改進建議。對於好的建議,哪怕隻是節省幾秒鐘,他也予以公開表揚和獎勵。漸漸地,工人們從最初的抵觸、懷疑,轉變為好奇、接受,最終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創造者。
一個月後,範新華拿出了海寧廠試點車間的首份“精益生產”成績單:
人均生產效率提升15.3,物料綜合損耗率降低19.8,在製品庫存周轉天數減少5天,車間安全事故發生率降為零,員工提出有效改善建議47條。
當魏宏慶看到這份沉甸甸的數據報告時,徹底服氣了。他用力拍著範新華的肩膀,激動地說:“範總!我服了!真是服了!這擦機器、擺工具,真能擦出效益,擺出利潤來!這精益生產,太厲害了!接下來怎麼乾,你說了算!我們海寧廠全力配合!”
類似的場景,也在湖西廠等其他試點企業上演。範新華帶來的這股“精益新風”,如同細雨潤物,悄無聲息卻又深刻地改變著車間裡的每一個角落,改變著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和行為方式。精益思想,開始超越具體的技術和方法,逐漸內化為一種追求極致、持續改善的文化基因,在貿易通聯盟內部悄然傳播開來。
一個周末的傍晚,寶總難得清閒,約了汪明珠到黃河路附近的“鮮得來”吃排骨年糕。這家小店門麵不大,卻有著幾十年的曆史,味道正宗,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心頭好。寶總喜歡吃這裡軟糯香甜的年糕,汪明珠則偏愛那炸得外酥裡嫩的排骨。
兩人坐在略顯擁擠的店內,麵前擺著一份排骨年糕,一碗單檔湯。煙火氣繚繞,氣氛輕鬆而愜意。
寶總夾起一塊年糕,蘸了點辣醬油,感慨地對汪明珠說:“明珠,範新華回來了,你還記得他當年湖西廠快倒閉了,差點要跳樓的樣子嗎?”
汪明珠抿嘴一笑,夾起一塊排骨:“怎麼不記得?當時可是把我們搞得焦頭爛額。怎麼了?突然提起他。他怎麼快學學完了嗎?”
“他現在可不得了咯。”寶總眼中帶著讚賞的笑意,“去德國學了一身本事回來。現在是我們貿易通推行‘精益生產’的首席專家,在宏慶的海寧廠搞得風生水起。一個月,硬是靠著他那套‘擦機器、擺工具’的細功夫,把車間效率提升了15個點,損耗降了快20。”
他輕輕歎了口氣,語氣中充滿感慨:“真是路雖遠,行則將至;事雖難,做則必成。想當年,他走投無路,差點尋短見。誰能想到,這才多少功夫,他就脫胎換骨,成了能獨當一麵的技術管理專家,還能把國外先進的東西學回來,用到我們自己企業身上。這人啊,隻要自己不放棄,肯學習,肯鑽研,總能走出一條路來。永不放棄,真是通往夢想的唯一捷徑。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,就必須堅持到底:至死都不能放手。”
汪明珠靜靜地聽著,目光落在寶總認真感慨的側臉上。店內昏黃的燈光柔和地勾勒出他的輪廓,金絲眼鏡後的眼神,既有商人的銳利,也有一種難得的、對夥伴成長的欣慰與真誠。她看著他把排骨夾到自己碗裡,又很自然地從她盤裡夾走一塊年糕,兩人分享著一份簡單的食物,就像過去無數個一起奮戰、一起啃盒飯的日子一樣自然。
她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幾分,眼神裡流淌出難以掩飾的溫柔與愛意。她想起他當年在交易所裡的意氣風發,想起他麵對高天原打壓時的沉穩堅韌,想起他為了幫魏宏慶、範新華這些“泥腿子”企業而殫精竭慮,想起他此刻對夥伴由衷的讚賞與期許。這個男人,他的世界很大,裝著整個貿易通聯盟的興衰;他的心又很細,能記住身邊每一個人的付出與成長。
她低下頭,用筷子輕輕撥動著碗裡的年糕,聲音比平時輕柔了許多:“是啊,永不放棄……你也是這樣的人啊,阿寶。不管多難,你從來都沒想過要放手。跟你在一起,總覺得再難的事,也有希望。”
寶總微微一愣,抬起頭,正好對上汪明珠那雙波光流轉的眸子。那裡麵蘊含的情愫,熾熱而真摯,讓他心頭莫名地悸動了一下。空氣中,仿佛有什麼東西變得不一樣了。兩人之間,那份多年來並肩作戰形成的、“革命戰友”般的默契與信任,似乎在某個瞬間,悄然越過了某條界線,多了一絲若有若無的曖昧與張力。
他看著她微微泛紅的臉頰,忽然覺得眼前這份普通的排骨年糕,變得格外香甜起來。他輕咳一聲,有些不自然地推了推眼鏡,試圖將話題拉回正軌:“咳……說起來,你那邊‘微型跨國貿易’怎麼樣了?最近ebay上單子多嗎?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汪明珠也回過神來,臉上紅暈未褪,卻恢複了往常的爽利:“還不錯!雖然單子小,但利潤挺可觀。最近又談下來兩家做蘇繡和紫砂壺的工作室,老外特彆喜歡這種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。”她頓了頓,眼波一轉,帶著幾分狡黠看向寶總,“不過,再好的生意,也比不上跟寶總一起吃排骨年糕談生意來得開心呀。”
寶總聞言,不由失笑,搖了搖頭:“你啊……”語氣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寵溺。
窗外,夜色漸濃,黃河路上霓虹閃爍,人流如織。小店內,燈火溫暖,言笑晏晏。一份簡單的排骨年糕,不僅承載著地道的上海味道,也維係著兩個並肩作戰的靈魂,見證著一段在時代浪潮中悄然升華的情感。革命友情與男女之情,在這煙火人間交織纏繞,如同那碗熱湯上升騰的蒸汽,朦朧,溫暖,且意味深長。
而遠在杭州灣畔的海寧廠車間裡,範新華可能還在對著價值流圖凝神思索,魏宏慶或許正對著下降的成本報表喜笑顏開。精益改善的種子已經播下,正在實踐的土壤中紮根生長。這看似微觀的車間革命,與寶總、汪明珠正在宏觀層麵進行的模式探索,以及那悄然滋長的情愫一樣,都在預示著,貿易通聯盟及其所連接的中國製造,正在以一種更紮實、更精細、更富有生命力的方式,迎接未來的挑戰。百忙之下,精益求精,方是立足之本;百味之中,情之所至,最是動人心弦。
喜歡繁花傳請大家收藏:()繁花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