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聊名稱大明朱家奇葩群(29)
朱厚照“朱祁鎮昨天你咋說話?放我出來?信不信我把豹房的老虎放出來咬你?”
朱祁鎮“哎呀,我就是嘴上說說嘛,我瞅著每次周五,都是你出來冒泡呀。”
朱元璋“(怒氣)朱厚照你小子,又提你那破豹房是吧?信不信我抽你?”
朱厚照“太祖爺,咋能說我豹房破呢……”
朱棣“好了,閒話少說,繼續聽我的故事。”
朱棣“我一即位就派人四處去招流民回鄉乾活,讓他們好好種地。
1403年,永樂元年十一月,我對戶部大臣說,老百姓是萬不得已才背井離鄉的,已經回鄉的,地方官要好好撫恤,‘沒回鄉的,用心招撫。新開墾的田地,停收賦稅’。
我還特地發詔令,各地都不能給逃荒的老百姓治罪。流民回鄉後,有的地方官還追著要他們往年拖欠的糧草。我聽了特彆生氣,就對戶部大臣說,農民沒辦法才逃的,等他們回來,田地荒著,農具種子啥都沒有,正該好好救濟。
這時候還追著要舊賬,窮苦百姓這樣咋活得下去!從現在起,逃民回鄉的,往年欠的糧草,全給免了。”
朱高熾“爸爸這做法挺開明的,讓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裡,讓遭破壞的農業生產趕緊恢複。因為連年打仗,不少地方土地大片荒著沒人種。
那些沒怎麼被戰爭影響的地方,比如江南和山西一些地方,又顯得人多地少,有的甚至沒地可種。為了讓農民有地種,讓大片荒地能利用起來,爸爸也像皇爺爺那樣,在全國範圍內搞大規模移民。”
朱祁鎮“哎哎,這政策夠意思啊!流民回家不僅不罰,新墾的地還免稅,簡直是‘開荒福利包’。那些追著要舊賬的官兒,怕是沒挨過罵吧?”
朱祁鈺“你以為都像你似的沒腦子?成祖爺這話點得透——人家剛回來,啥都沒有,你還追債,這不逼人家再跑嘛。得先給口飯吃,才能談交稅。”
秦良玉“這就叫‘放水養魚’。農民有地種、有活路,才會安心紮根。永樂皇上這是把賬算明白了。短期免點稅,長遠看能多打糧,劃算。”
戚繼光“移民這招跟洪武皇上學的是精髓!人多地少的往地多人少的地方挪,既解決了荒地問題,又能平衡資源,跟調兵遣將似的,哪缺人就往哪補。”
解縉“我老家江西就有不少人遷去了北方,後來寫信回來都說‘地寬得很,夠種’。就是剛開始舍不得老家,哭哭啼啼的,過兩年就樂嗬了。”
姚廣孝“流民如流水,堵不如疏。皇上給了活路,還給了盼頭,流水自然就歸了田。這比派兵抓回來強百倍。”
楊士奇“我見過移民的冊子,光永樂元年就遷了好幾萬戶。官府還給發路費、種子,路上有驛站接應,想得挺細。就是車馬不夠,不少人是走著去的,夠辛苦。”
朱高煦“辛苦啥?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!當年我們打仗的時候,啃凍窩頭都覺得香。爸爸這政策,夠仁厚了。”
朱高熾“二弟說的是。其實移民最難的是安下心,爸爸下令‘複業者免逋(bu第一聲)負’,就是怕他們有後顧之憂。人心定了,田地才能種好。”
朱祁鎮“哎,那江南人去了北方,會不會水土不服啊?比如種慣了水稻,突然種麥子,能行嗎?”
朱祁鈺“你操心真多!官府會派老農教的,再說老百姓學東西快著呢,有地種比啥都強。”
朱元璋“朱棣這招學我學得像!當年我遷民墾荒,也是這個理兒。土地不能閒著,人也不能閒著,兩者湊一塊兒,才能長糧食。就該這麼乾!”
朱棣“都是跟爸爸學的。治國嘛,說到底就是讓人有飯吃、有地種。彆的都是虛的,糧倉滿了,天下才能穩。”
秦良玉“可不是嘛,軍餉靠糧食,賦稅靠糧食,連打仗都得靠糧食。永樂皇上這是在給大明攢家底呢。”
朱祁鈺“秦將軍說的不錯,不過,這些家底被某些人敗得差不多了,有打敗仗的,有養動物的,還有想成仙、做木工活的。”
朱祁鎮“朱祁鈺,你說啥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