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聊名稱大明朱家奇葩群(29)
朱厚照(語音:瞧一瞧看一看嘞。瞧單,快步,366,斷碼清貨……男裝女裝,最後一天,過來看過來買……)
朱由檢“正德你擱這兒乾啥呢?”
秦良玉“聽這動靜,是在趕集吧?”
朱厚照“沒毛病!今兒周六,我正趕集呢,你們彆老盯著手機了,出來逛逛多好。瞅著沒,朱由校那小子在那邊賣家具呢。”
朱祁鎮“我勸你彆發了,小心太祖爺動怒,趕緊回來聽故事。”
朱元璋“朱祁鎮,我脾氣有那麼爆嗎?不就是趕個集,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,當年咱大明在的時候,那確實不能亂來。”
秦良玉“人都到齊了不?到齊了的話朱棣永樂皇上可以開講了。”
朱棣“今天周六,咱朱家故事彙接著來。”
朱允炆“最後最好加個‘奇葩’二字。”
朱高煦“朱允炆,你說啥呢?”
朱元璋“朱高煦你嚷嚷啥,滾一邊去怒氣)。”
馬秀英“好了好了,咱繼續。”
朱棣“我對各地官吏要求特彆嚴,規定地方官必須深入了解民情,隨時給朝廷反映民間疾苦。1412年,永樂十年,我讓入朝覲見的五百多個地方官各自說說當地的民情,還定了規矩‘不說的治罪,說的不合適的不追究’。
之後,我又跟戶部說,‘凡是郡縣官員和朝廷派出去的人,親眼看到百姓困難卻不報的,全都抓起來法辦’。
就是說地方官或中央派的民情觀察員,要是見著民間疾苦不實報,就得被逮捕法辦。
民間要是遭了災,地方得及時救濟,做到‘水旱早上報告晚上就賑濟,不能耽擱’。”
朱由校“哎喲喂,成祖爺這招夠狠!地方官敢瞞報民情,直接逮起來法辦?這跟我監工木工活似的,哪個工匠偷工減料,我一眼就能瞅出來。”
朱由檢“確實嚴格!這就叫‘信息公開透明’,底下人想糊弄都沒門。不像後來有些官,報喜不報憂,等出事了才傻眼。”
秦良玉“這規矩定得好!地方官離百姓最近,他們要是裝聾作啞,朝廷咋知道民間疾苦?就像打仗時斥候不報軍情,非吃大虧不可。”
解縉“我記得有個知縣,怕挨罰硬著頭皮說當地鬨蝗災,結果皇上真派人去查,發現他沒撒謊,還賞了糧食賑災。這就叫‘敢說有糖吃,不說有板子挨’。”
姚廣孝“皇上這是把‘下情上達’當成治國的命脈。水旱災情‘朝告夕振’,比救火還快,這效率,能少餓多少肚子。”
楊士奇“有次我跟著去地方巡查,見那些官吏一個個緊張得跟趕考似的,生怕漏了啥民情。其實啊,隻要真辦事,哪用得著怕。”
朱高煦“我爸爸就是這風格!要麼不說,說了就得辦,拖拖拉拉的一律沒好果子吃。換做是我,瞞報的直接拉去打軍棍!”
朱祁鎮“哎,那要是地方官說錯了咋辦?比如把小災情說成大的。”
朱祁鈺“你沒聽成祖爺說‘言有不當者勿問’嗎?鼓勵說實話,哪怕說錯了也不罰,這才叫有擔當。總比沒人敢說好。”
朱元璋“朱棣這招比我當年的錦衣衛盯得還準!錦衣衛是防官作亂,這是逼著官為民辦事,倆都得有。”
馬秀英“當官的能把百姓的難處放在心上,才對得起那身官服。棣兒這是在教他們怎麼當‘父母官’呢。”
朱棣“百姓過得不好,朝廷再風光也是虛的。我就是要讓他們知道,敢糊弄朝廷,就彆想戴烏紗帽。當年有個知府瞞報旱災,被我貶去修河堤,後來再也沒人敢耍小聰明。”
朱由檢“可惜後來這規矩慢慢鬆了……”
朱由校“皇弟,彆歎氣了,接著聽成祖爺的故事。”
朱棣“我在位時,完善了文官製度,朝廷裡漸漸形成了後來內閣製度的雛形。
同時,提出‘治國之道,在於寬嚴適中’的原則。我利用科舉和編修書籍等方式籠絡地主、士人,宣揚儒家思想,改變明初過於崇佛、道教的風氣,選官力求量才錄用,還營建北京,五征漠北、南征安南,派鄭和下西洋,修撰《永樂大典》等典籍,為當時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。”
朱由校“內閣雛形?這不就跟我給木匠班子搭架子似的嘛,先立好梁柱,後麵乾活才順手。不過聽著比做家具複雜多了,至少木匠不會跟我玩心眼。”
朱由檢“內閣這東西,用好了是幫手,用不好就是絆馬索。成祖爺定的‘寬猛適中’,後來好多人都沒學明白,要麼太寬要麼太猛。”
秦良玉“五征漠北、南征安南,這魄力夠勁兒!就像打仗時主動出擊,總比被動挨打好。鄭和下西洋更不用說,帶著船隊出去晃一圈,咱們大明的名頭都響亮了。”
解縉“《永樂大典》必須擁有姓名!那會兒我天天泡在書堆裡,跟各地來的學者吵架,就為了個字的寫法。現在想想,能把那麼多書攢一塊兒,跟搭積木似的,太值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