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聊名稱大明朱家奇葩群(30)
朱厚照“又是一個周末,這月都過去一半了,這一年眼看又要到頭,時間也太快了。想當年,我也沒活夠啊,31歲就走了,哎。”
朱厚熜“堂兄,你在這兒自言自語啥呢!”
朱祁鎮“因為沒人搭理他唄!”
朱厚照“我自言自語咋了?犯法了嗎?再說了,這是感慨,感慨時間過得快,你們這些人不懂,懶得跟你們說,真是聊不到一塊兒去。”
秦良玉“那咱接著聽故事。”
朱高熾“我即位後就開始了一係列改革。升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楊榮為太常寺卿,金幼孜為戶部右侍郎,都還兼任原來的職務。
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,升前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為通政使司。
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年間受牽連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,允許他們回原籍,還平反了冤獄,好多冤案都得以昭雪,恢複了一些大臣的官爵,這才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。
還重新任命了被貶的官員吳中和楊勉,升為錦衣千戶。我通過這些行動,開始取消或調整我爸在位時的行政政策。”
朱厚照“喲嗬!這剛登基就搞人事大洗牌?洪熙這是給朝堂換新鮮血液呢。”
朱厚熜“把楊士奇他們往上提,明擺著是要重用文臣搞治理,比我用些道士靠譜多了——哦不,我那是修仙需要。”
朱高煦“重用文臣?我看是拉幫結派吧!當年跟著我爸打仗的武將呢?怎麼不見提拔幾個?”
徐達“漢王你懂個屁!打天下靠武將,治天下靠文臣,這叫文武搭配,乾活不累。高熾這是把朝堂調成和諧模式,比你天天喊打喊殺強。”
楊士奇“洪熙皇上這招平反冤獄才叫厲害。當年建文帝的舊臣家屬被流放,哭著喊著要回家,洪熙皇上一句話就讓他們回來,多少家庭團圓了——這功德,比修十座廟還大。”
楊榮“有個被流放的老臣兒子,回來後考中了進士,特意來謝恩,說皇上給了我們家第二次命。這種事多了,朝堂上的怨氣一下子就散了。”
朱祁鎮“爺爺這是給朝堂鬆綁啊!比我當年回來後處理石亨他們簡單多了,看來還是溫和點管用。”
朱祁鈺“哥你那是被迫溫和,爺爺是主動化解矛盾。赦免舊臣、恢複官爵,這是把過去的疙瘩解開,不然朝堂上天天勾心鬥角,啥事也乾不成。”
秦良玉“景泰皇上說得是。統治集團內部不團結,就像軍隊裡出了叛徒,遲早要出亂子。洪熙皇上這幾招,是給大明活血化瘀,實在!”
戚繼光“這就跟整頓軍紀似的,有錯的平反,有功的提拔,人心順了,隊伍才能帶好。洪熙皇上這是把治國當治軍來抓,有章法!”
海瑞“君王之德,在於容人。洪熙皇上赦免舊臣、平反冤獄,這是仁德之舉,遠超那些睚眥必報的人。這事兒一出,天下歸心,實在明智。”
朱高熾“在我死前一個月,我在扭轉我爸政策方麵采取了最激烈的一個措施,就是把京師遷回南京。
這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強烈要求的,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一部分。
從我登基時起,顯然就有這意思了,當時我已設南京守備,派了我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。
我對我爸的北征不感興趣,也不喜歡北京,而且,我在南京當過監國,熟悉那兒的情況,覺得更舒服。
另外我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,這費用不僅大大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,也讓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。”
朱高煦“啥?爸遷都北京,大哥你登基後要遷回去?朱棣爸,您看大哥啊。”
朱棣“高熾你瘋了?我好不容易把京師遷到北京,你說遷回就遷回?北方邊防不要了?蒙古人打過來你擋啊!”
朱高熾“爸,不是兒子胡鬨。北京當京師,每年從南方運糧的花費夠養半個軍鎮了,東南百姓快被賦稅壓垮了。
南京有現成的宮殿,又靠江南糧倉,省錢又省力——這不是折騰,是過日子啊!”
朱厚照“謔!遷都回馬槍?洪熙這是給大明搬家換風水呢!不過南京確實比北京暖和,冬天不用裹得跟粽子似的,我讚成!”
朱厚熜“堂兄你就知道暖和。這叫戰略收縮,成祖爺當年遷都為了防蒙古,洪熙爺遷回是為了休養生息,都有道理——不過剛遷過去又遷回來,工匠怕是得罵娘。”
徐達“遷都是大事,不能說搬就搬。高熾,你爸遷北京是為了天子守國門,你遷回南京,邊防咋辦?總不能讓蒙古人打到長江邊吧?”
楊士奇“皇上也是權衡過的。當時夏原吉大人算過一筆賬,維持北京的開銷比南京多三成,還得常年駐軍防備,不如先回南京喘口氣,等國庫充裕了再說——這叫‘曲線救國’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楊榮“我當時跟著先帝建北京,知道多不容易。但洪熙皇上說得也對,百姓實在扛不動,有個老臣上奏說,江南米船翻在運河裡,船夫哭著說賠不起。聽著都揪心!”
朱祁鎮“天子守國門?爺爺這是想當‘甩手掌櫃’?不過南京確實舒服,我當年被關南宮時就想,要是在南京多好!”
朱祁鈺“哥你彆添亂。遷都不是旅遊,得看實際情況。爺爺這是想把錢花在刀刃上,總比打腫臉充胖子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