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楊榮“當年先帝成祖爺選鄭和,不光看他能打,還因為他懂回教、通佛教,外番那些國王信這個,溝通起來方便。這叫文化牌,比光揮刀子管用。”
秦良玉“既是總兵又是使者,既能打仗又能通商,鄭公公這是把文武兼修玩明白了。換作是我,帶兩萬兵出海,未必能兼顧得這麼周全。”
朱祁鎮“難怪爸爸總誇他,原來還是靖難老前輩!比我後來遇到的那些隻會耍嘴皮子的強多了。”
朱祁鈺“哥你彆總對比。鄭和這種人才,百年難遇。成祖爺會用人,爸會續攤,這才讓下西洋能成事兒——換作是你,怕是連船都湊不齊。”
海瑞“鄭和之能,在於勇略兼備,忠勇可嘉。永樂皇上知人善任,方有此壯舉。所謂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。”
朱元璋“淨身了也能有這出息,不容易。比某些四肢健全卻隻會敗家的強。不過話說回來,judy你選人眼光還行,沒隨你那急脾氣。”
鄭和“都是皇上們信任,弟兄們給力。當年在燕王府,就聽燕王說,能打不算啥,能讓對方服才算真本事。我記了一輩子。”
朱瞻基“所以說,選對人辦對事,比啥都強。爺爺用鄭和,是看準了他這文武全才的底子——這才能讓下西洋既揚了威,又結了好。”
朱祁鎮“說起下西洋,我在正統八年時,也想來一次下西洋,但是最後不了了之,沒實現。”
朱祁鈺“哥你要開始說自己的故事了?”
朱元璋“那你說吧,我先自己緩緩。”
朱祁鎮“我叫朱祁鎮,是宣德皇帝長子,大明第六任、第八任皇帝。前麵做皇太子時就不說了,之前提到過。
1435年,宣德十年,爸爸駕崩,根據爸爸遺詔,我即位,次年改元正統,尊奉皇太後張氏為太皇太後,皇後孫氏尊為皇太後。
當時我才九歲,主少國疑,眾臣請奶奶張太皇太後垂簾聽政。奶奶不允。即便如此,國事仍舊掌握在奶奶手中。”
朱棣“什麼?登基時才九歲?小屁孩能管理國家?”
秦良玉“永樂皇上,這算好的了,其他朝代有比英宗皇上還小就登基的,尤其是東漢,都能組建一個‘東漢幼兒園’了。”
朱厚照“九歲登基?比我當年繼位還小!這時候要是有我那套少年天子成長手冊,保管你少走彎路。”
朱厚熜“堂兄你那手冊怕不是如何逃課出宮指南吧?英宗爺這情況,有太皇太後鎮著,三楊輔政,比我當年被大臣圍著爭大禮議強多了。”
楊士奇“太皇太後當時雖不垂簾,但每天早朝都讓大臣把奏折念給她聽,咱三楊站旁邊提建議,小皇上就坐在龍椅上聽著——那時候朝堂比後來規矩多了。”
楊榮“有回戶部奏報江南水災,太皇太後當場就說,先放糧,後查賬。比某些皇上糾結流程快多了。小皇上雖然沒說話,但眼睛瞪得溜圓,看得可認真。”
朱高煦“九歲?我九歲時還在學騎馬射箭!管國家?怕是連奏折上的字都認不全吧。”
馬秀英“朱高煦你能不能積點口德!誰不是從小孩過來的?英宗那時候有太皇太後和大臣幫襯,比你當年瞎鬨騰強。”
朱祁鈺“哥那時候確實乖,天天跟著太皇太後學看奏折,就是字寫得跟雞爪似的偷笑)。”
朱祁鎮“你字才像雞爪!我那時候天天被先生逼著練字,比你偷偷摸魚強——不過說實話,奶奶確實厲害,朝堂上誰想耍花樣,她一眼就能看穿。”
徐達“主少國疑最怕權臣作亂,有太皇太後這樣的定盤星,三楊這樣的實乾派,沒出亂子就不錯了。換作是我,也得把兵權攥緊了。”
秦良玉“這叫穩紮穩打,太皇太後既不放權給外戚,也不縱容宦官,就信老臣,這眼光比後來某些強多了。”
海瑞“太皇太後雖未垂簾,實掌國政,卻不專權,引大臣共治,此乃賢後風範。英宗皇上少年得此庇護,實為幸事。”
朱元璋“哼,總算沒出大亂子。小屁孩當皇上,就得有靠譜的人盯著,不然江山早被你們這群小兔崽子折騰沒了。”
朱棣“張氏確實有手段,比我那徐皇後差不了多少。就是英宗後來……算了,反正以後還要細說,我不說了。”
朱厚照“話說今天誰叫秦將軍結尾?”
朱祁鈺“當然是我哥嘍。”
朱祁鎮“我才開始說那麼一點,不太好吧?”
朱高煦“喲喲喲。”
秦良玉“沒事英宗皇上,既然說了,那也是說。是不是到點了?”
朱祁鎮“沒錯,還是明天接著講吧。”
朱元璋“那就這樣,我回去再緩緩,明天過來聽。”
秦良玉“要得。”
“啪!”
秦良玉“要曉得後頭啷個樣兒,那就等到起看下一章嘛。”
鄭和“好像沒我什麼事了?我可以退了嗎?”
喜歡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請大家收藏:()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