戚繼光“年輕氣盛是好事,但得有老臣幫著掌舵。就跟我練兵似的,光有衝勁不行,還得有老兵帶著,不然容易栽跟頭。”
秦良玉“這就跟打仗丟了主帥似的,三楊和太皇太後是定盤星,他們一走,王振這顆‘歪釘子’就開始撬地基。英宗皇上那會兒怕是沒意識到,少了人勸著,容易跑偏。”
徐達“可惜這好底子!正統初年那勢頭,再穩個十年八年,啥問題都不是問題。結果呢?能打的老臣沒了,能鎮的太後沒了,可不就給小人留空子鑽?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海瑞“國之興衰,係於用人。三楊與太皇太後在,則政通人和,王振用事,則綱紀廢弛。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”
朱元璋“我早就說過!太監乾政,沒一個好下場!朱祁鎮你小子,放著忠臣不用,偏信一個閹人,後來那檔子事,不都是這麼鬨出來的?”
朱棣“說起太監,還是我的三寶太監好,誰都比不了。”
朱元璋“知道了,你很厲害,還是聽朱祁鎮說吧。”
朱祁鎮“關於下西洋,正統八年,我命郭琰督造下西洋的海船,派下西洋和番都指揮馬雲再下西洋,重新聯絡舊港宣慰司、滿剌加外府、蘇門答剌官廠、察地港抽分所及古裡官廠,但因為張昭反對,這事兒就黃了。”
朱高煦“我還以為是那個馬雲呢,鬨了半天重名。”
朱厚照“噗——馬雲?這名字擱現在能開個大超市!合著正統爺也想複刻鄭和下西洋的輝煌?可惜被張昭一盆冷水澆滅了壞笑表情包)。”
朱厚熜“堂兄你彆搗亂,不過下西洋這事兒,停了那麼久再撿起來,確實容易招人反對——畢竟花錢如流水,大臣們肯定心疼國庫。”
鄭和“督造海船可不是小事,當年咱那寶船,光木料就得從幾千裡外運過來。正統皇上想重啟,這份心是好的,就是時機怕是不太對。”
楊溥“張昭反對也不是沒道理,那會兒三楊剛走,王振開始摻和事,朝堂人心沒定,再搞這麼大動作,確實容易出亂子。”
朱祁鈺“哥你也是,放著邊防不管,非得惦記出海?當時北邊瓦剌都快騎到脖子上了,還好這事兒黃了,不然更麻煩。”
秦良玉“重啟下西洋得有底氣,要麼有錢,要麼有能臣鎮場。那會兒既沒三楊這樣的智囊,又沒鄭和這樣的統帥,怕是真乾不成。”
徐達“打仗講究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下西洋也一樣。國庫不鼓,人心不齊,硬要搞,就是打腫臉充胖子——張昭這攔路虎,說不定歪打正著。”
戚繼光“我倒覺得,要是真成了,把航海技術用在海防上也不錯。可惜啊,錯過了這村,就沒這店了,後來倭寇不就鑽了空子?”
海瑞“下西洋耗資巨萬,當國者需權衡利弊。正統朝彼時內有王振亂政的苗頭,外有邊患之憂,張昭反對,實在是老成之言。”
朱元璋“哼,折騰啥!當年我就說海禁省事,你們偏不聽。停了就停了,省得勞民傷財——朱祁鎮你小子,還是先學學怎麼管好朝堂吧!”
朱棣“爸,您懂啥!下西洋是揚國威的大事!要不是後來沒人能接鄭和的班,咱大明早成海上霸主了!”
朱祁鎮“當時就覺得,成祖爺和爸爸都乾過這麼厲害的事,我也想試試……結果剛起個頭就被否了,現在想想,確實有點冒進。”
朱厚照“看來正統爺的航海夢碎了!不過話說回來,接下來呢?”
朱祁鎮“接下來就是,有勞秦良玉將軍。”
秦良玉“那好,明天繼續。”
“啪!”(驚堂木)
秦良玉“預知後事咋個樣,恁就接著瞅下一章唄!”
喜歡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請大家收藏:()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