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萬裡江山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103章 萬裡江山(1 / 1)

中原的炊煙升起時,多瑙河畔的晨霧剛散。王烈站在新落成的城樓上,看著一隊隊中原移民推著獨輪車,沿著鐵軌緩緩進入新城。移民們的臉上帶著疲憊,眼神裡卻藏著對未來的期盼,他們的車鬥裡裝著種子、農具,還有用布包著的家當——這是朝廷組織的第五批移民,目的地是剛平定的基輔公國舊地。

“將軍,這批移民裡有不少木匠和鐵匠,正好能幫著修鐵路。”副將指著人群中幾個背著工具的漢子,語氣裡帶著興奮。

王烈點點頭,目光掃過城樓下的牌匾——“永平城”,這是李硯親自取的名字,寓意“永遠太平”。城內的街道已按長安的規製鋪設,兩旁的房屋一半是中原樣式的瓦房,一半是改造過的歐洲石屋,工匠們正忙著給石屋加蓋飛簷,試圖讓兩種風格融合得更自然。

不遠處的鐵匠鋪裡,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響。一個中原鐵匠正帶著兩個歐洲學徒打鐵,他用官話夾雜著幾句生硬的拉丁語,教他們如何鍛造鐵軌零件。學徒們雖然聽得磕磕絆絆,手上的活計卻學得認真,額頭上的汗珠混著鐵屑滾落,在陽光下閃著光。

“讓移民和當地人混居,家眷不夠的,就從歐洲俘虜裡挑些女子配給他們。”王烈對副將下令,“孩子們必須上學堂,學官話,學律法,十年後,這裡要和中原沒兩樣。”

這是李硯定下的“融土之策”——用移民稀釋當地人口,用教育同化後代,用通婚打破種族隔閡。在多瑙河流域推行三年,已初見成效。第一批移民的孩子,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官話,有的還考上了當地的學堂,成了小秀才。

恒河流域的“融土”則更側重於文化滲透。趙勇在馬杜賴城邦設立了“漢學館”,邀請中原的儒生來講學,教授《論語》《孟子》,還將印度教的經典翻譯成漢語,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,編成適合兒童啟蒙的課本。

“陛下說,要讓他們覺得,漢文化和本地文化不衝突,甚至能讓他們過得更好。”趙勇在給李硯的奏折裡寫道,“現在南印度的貴族子弟,以能說官話、寫漢字為榮,不少人還主動取了中原名字。”

他沒有說的是,這種滲透背後,是秦軍鐵腕的支撐。有個印度教祭司拒絕讓子女上學堂,暗地裡煽動信徒抵製漢化,趙勇直接派火槍兵查封了他的神廟,將其全家貶為奴隸,送往南洋種植園——殺雞儆猴的效果,遠比苦口婆心的勸說更有效。

兩條戰線的文治與武功,像一對齒輪,相互咬合,推動著大秦的版圖不斷鞏固。而長安的李硯,則是這對齒輪的軸心,用一道道聖旨,精準地調控著轉動的節奏。

這日,李硯收到了兩份特殊的奏報。

一份來自西域都護府,說當地的突厥部落首領,主動請求廢除部落製,改為州縣製,還將自己的女兒送入長安,請求嫁給皇子——這個曾經與大秦為敵的部落,如今已徹底臣服,甚至以與皇室聯姻為榮。

另一份來自美洲分封地,說李嶼在當地發現了大量的銀礦和金礦,已組織工匠開采,第一批白銀即將通過海上商路運回長安。隨奏報送來的,還有一塊拳頭大的狗頭金,金燦燦的,在陽光下晃眼。

“好,好啊!”李硯拿著狗頭金,忍不住笑道,“告訴李嶼,開采時要注意安全,彆讓礦工太累了——留著他們的力氣,還要開墾土地呢。”

他知道,白銀和黃金的流入,將極大地促進大秦的貿易和經濟。現在的大秦,東到美洲,西到多瑙河,南到南洋,北到西伯利亞,已形成一個龐大的貿易網絡——中原的棉布、瓷器、鐵器,換回美洲的金銀、歐洲的羊毛、印度的香料、南洋的橡膠,商船在各大港口穿梭,帆影蔽日。

為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,李硯推行了“行省製”,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行省,每個行省設巡撫一名,掌管民政;設都指揮使一名,掌管軍政;設提刑按察使一名,掌管司法,三者相互製衡,直接對中央負責。

“無論在哪個行省,律法隻有一部,那就是《大秦律》;語言隻有一種,那就是官話;度量衡隻有一套,那就是工部製定的標準。”李硯在朝會上強調,“誰要是敢搞地方割據,搞特殊化,朕就摘了他的腦袋!”

為了讓政令暢通,他還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係統,用快馬和電報百工營研製的簡易電報,通過電線傳輸信號)傳遞消息。長安的命令,三日內就能傳到多瑙河或恒河,效率之高,前所未有。

文化上,李硯下令編纂《大秦百科全書》,彙集天下的知識——從農桑、水利到天文、地理,從醫術、工匠到律法、禮儀,甚至包括各地的風土人情、動植物種類。編纂此書的,既有中原的大儒,也有歐洲的學者、印度的僧人、阿拉伯的商人,真正做到了兼容並蓄。

“朕要讓後人知道,大秦不僅有鐵騎和火炮,還有智慧和文明。”李硯對編纂官說,“這本書,要讓每個行省的學堂都有一本,讓孩子們知道,大秦的江山有多大,知識有多廣。”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大秦的人口也在穩步增長。中原地區的鼓勵生育政策成效顯著,加上異域的移民不斷融入,全國人口已突破五億,其中漢族占六成,其他民族占四成——但在官話和律法的熏陶下,“秦人”的身份認同已漸漸取代了種族差異。

在多瑙河畔的永平城,一個中原移民的兒子娶了歐洲貴族的女兒,他們的孩子既會說官話,也會說拉丁語,既會用筷子,也會用刀叉,過年時貼春聯,複活節時畫彩蛋,活得自在而融洽。

在恒河岸邊的村莊裡,印度農民學會了用中原的曲轅犁耕地,用秦國的化肥施肥,產量比以前翻了一倍。他們在田埂上種上中原的桃樹,春天花開時,粉紅色的花海與綠色的稻田相映,美得像一幅畫。

在草原上,蒙古牧民不再逐水草而居,而是學著中原人蓋起了土房,養起了豬羊,冬天不再擔心雪災。他們的孩子騎著小馬,背著書包去學堂,放學回來後,會幫著父母喂豬,也會在草原上放風箏——風箏上畫的是大秦的龍旗。

這一切,李硯都看在眼裡。他時常坐上蒸汽機車,沿著鐵軌巡視各地,看著不同膚色、不同語言的人們,在大秦的旗幟下和平共處,辛勤勞作,心中充滿了成就感。

他不再是那個初來乍到、茫然無措的穿越者,而是真正的大秦皇帝,是這片萬裡江山的主宰。他用鐵與血奠定了帝國的根基,用文與智滋養了帝國的成長,將一個原本可能四分五裂的時代,硬生生捏合成一個龐大而統一的帝國。

這日,李硯在禦花園裡舉辦家宴,兒孫滿堂。最小的孫子才三歲,正拿著一塊糕點,喂給那隻早已老態龍鐘的金剛鸚鵡。鸚鵡的羽毛已不如當年鮮豔,卻依舊能清晰地說出“大秦萬歲”。

“爺爺,老師說,我們的大秦是天下最大的國家,對嗎?”孫子抬起頭,睜著好奇的大眼睛。

李硯笑著摸摸他的頭:“是,但天下再大,也要一步一步走出來。你長大了,要記住,守護這片江山,不僅要用刀劍,還要用腦子,用善心。”

孫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,又跑去追逐蝴蝶了。

李硯望著孫子的背影,又望向遠處的宮牆。牆外,是繁華的長安,是廣袤的中原,是萬裡之外的多瑙河與恒河。那裡有他的心血,有他的子民,有他一手打造的帝國。

夕陽的光芒灑在龍椅上,也灑在李硯的白發上,給他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。他知道,自己的時間不多了,但他建立的製度,他留下的文化,他融合的民族,將像鐵軌一樣,延伸向遙遠的未來,支撐著大秦,走過一個又一個世紀。

或許,這就是最好的結局——不是轟轟烈烈的戰死,而是看著自己締造的帝國,在和平與發展中,慢慢走向鼎盛。萬裡江山入版圖,千秋功業留青史,夫複何求?

禦花園裡的花開得正豔,金剛鸚鵡又一次叫出“大秦萬歲”,聲音雖然蒼老,卻充滿了力量,像在訴說著一個帝國不朽的傳奇。
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漫畫重啟後,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:穿書八零,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: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: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