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城西的“大秦銀行”前,人頭攢動。穿著綢緞長衫的商人、腰挎彎刀的草原貴族、甚至戴著頭巾的西域胡商,都排著隊往裡麵走,手裡捧著沉甸甸的銀錠、布帛,或是裝滿銅錢的袋子。
“掌櫃的,這是五百兩銀子,全存進去!”一個江南商人嗓門洪亮,將銀錠拍在櫃台上,引得周圍人紛紛側目。
櫃台後的掌櫃穿著統一的青色長衫,笑容和煦地接過銀錠,用天平稱了重量,又拿出一把小巧的鑿子刮了刮,確認成色後,在一本厚厚的賬簿上寫下“存入五百兩,利息月利一分”,然後遞給商人一張紙質的“存單”。
“憑這存單,您在大秦任何一個州的分行都能取錢,還能直接用來進貨,不用再扛著銀子跑了。”掌櫃的解釋道。
商人拿著存單,小心翼翼地折好揣進懷裡,臉上笑開了花。以前做生意,最怕的就是攜帶大量銀錢——路上有強盜不說,各地的秤量標準還不一樣,常常因為“成色不足”“分量不夠”扯皮,有了這銀行存單,可省了太多麻煩。
這一切,都源於李硯推行的新幣製與銀行體係。
東征的艦隊從日本島帶回了大量黃金白銀——那裡的礦山未經大規模開采,隨便一挖就能見著金沙,艦隊的士兵們用了半年時間,就運回了足以堆滿半個國庫的金銀。麵對這筆意外之財,李硯沒有像曆代帝王那樣藏進內庫,而是決定用它來改革幣製。
“以前的銀子,形狀不一,成色各異,交易時還要稱重、驗色,太麻煩了。”李硯在朝會上對百官說,“朕要鑄造統一的金幣、銀幣、銅幣,上麵都印上朕的頭像與‘大秦開元’字樣,在全國通行,不許再用舊銀、碎銅交易。”
百官嘩然。幣製改革牽連甚廣,尤其是要廢止沿用千年的銀錠、銅錢,必然會觸動無數人的利益。
“陛下,此舉恐引起動蕩啊!”戶部尚書憂心忡忡,“那些士紳家裡藏著的銀錠,若是不能流通,豈會善罷甘休?”
“他們可以去銀行兌換新幣。”李硯早有準備,“朕會開設‘大秦銀行’,由朝廷直接管理,用新幣按市價兌換舊銀、舊銅,還能存錢生利息。”
他要的,不僅僅是統一貨幣,更是掌控全國的金融命脈。古代的貨幣混亂,不僅阻礙商業發展,更讓朝廷難以掌控經濟——富商可以私自鑄幣,地方官可以隨意更改兌換比例,國家的財富,其實掌握在少數人手裡。
新幣的鑄造由工部的“造幣局”負責,用的正是從日本帶回的黃金白銀。金幣重一兩,正麵是李硯的側麵頭像,背麵是“開元通寶”四個大字;銀幣重五錢,圖案與金幣相似;銅幣則用紅銅鑄造,一文抵過去一文銅錢。
當第一批新幣鑄造完成,送到長安的市集上時,百姓們起初還有些抵觸——畢竟是印著“蠻夷皇帝”頭像的錢。但很快,他們就發現了新幣的好處:成色統一,不用稱重,交易時直接數個數就行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
更讓他們驚喜的是銀行的出現。李硯以國家信譽擔保,銀行不僅能存錢生利息,還能放貸——農民可以貸款買種子,商人可以貸款進貨,甚至地方官府也能貸款修水渠,利息遠比私人高利貸低得多。
“陛下,銀行開業三個月,已吸收存款超過千萬兩,放貸五百萬兩,各地的商稅都增長了五成!”負責銀行事務的林文喜滋滋地彙報,“那些士紳、貴族,起初還觀望,見存款有利息,貸款又方便,現在都把家裡的銀子往銀行送呢。”
李硯看著銀行送來的賬簿,嘴角勾起一抹笑意。這正是他要的“變相收割”——以前散落民間的金銀,如今通過銀行集中到了朝廷手裡,朝廷再將這些錢貸出去,促進商業、農業發展,最後通過稅收收回更多的財富,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
那些士紳貴族雖然不情願,但也沒辦法——新幣通行後,舊銀越來越難用,去銀行兌換新幣不僅不吃虧,還能生利息,傻子才會抱著銀錠不放。
幣製改革與銀行體係,像兩隻無形的手,迅速梳理著大秦的經濟脈絡。
江南的絲綢通過銀行彙票,能直接賣到西域;草原的皮毛用新幣結算,再也不用擔心被商人“壓價”;西域的香料、波斯的寶石,都能用金幣交易,價格比以前透明了許多。商業的繁榮,又帶動了手工業、農業的發展,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的閉環。
“陛下,羅馬的使者來了,說想用他們的金幣兌換我們的金幣,還想在羅馬開設銀行分行。”外交部的官員前來彙報。
李硯來了興致。羅馬的金幣在西方也很通行,若是能相互兌換,大秦的新幣就能真正走向世界。
“可以兌換,但彙率由我們定。”李硯沉吟道,“至於開設分行,讓他們派使者來長安學習銀行製度,朕會派掌櫃的去羅馬指導——前提是,他們的分行必須接受大秦銀行的監管。”
他要的不僅是商業利益,更是金融話語權。讓大秦的貨幣與銀行體係走出國門,比單純的軍事征服更能鞏固帝國的影響力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銀行的作用還不止於此。李硯發現,通過銀行的賬簿,他能清晰地掌握各地的經濟狀況:哪個州的存款多,說明那裡富庶;哪個州的貸款多,說明那裡正在發展;甚至能通過糧食貸款的數量,預判來年的收成。
“這比戶部的奏折有用多了。”李硯拿著銀行送來的“經濟月報”,對秦老儒笑道,“你看,隴州的貸款大多用在購買土豆種子上,說明新作物推廣得好;登州的存款多,貸款也多,顯然是海上貿易繁榮。”
秦老儒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,眼中滿是驚歎。他研究了一輩子治國之道,卻從未想過,錢能這樣被“管理”起來,還能成為治國的利器。
幣製改革與銀行體係的成功,讓李硯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。百姓們不再在乎新幣上印的是誰的頭像,隻知道這錢好用、值錢;士紳貴族們雖然被“薅了羊毛”,卻也從商業繁榮中賺回了更多;連西域、草原的部落,都開始用大秦的新幣進行交易,不知不覺中,認同了這個龐大帝國的統治。
這日,李硯微服私訪,來到長安的市集上。隻見商販們用新幣交易,動作麻利;茶館裡,人們談論著銀行的利息,盤算著存錢還是放貸;甚至連街邊賣糖葫蘆的小販,收錢時都能熟練地分辨新幣的真偽。
“老板,一串糖葫蘆,多少錢?”李硯指著插在草靶上的糖葫蘆問道。
小販是個憨厚的漢子,笑著答道:“一文錢一串,新銅幣就行!”
李硯拿出一枚嶄新的銅幣遞過去,接過糖葫蘆,咬了一口,酸甜的滋味在舌尖散開。他看著眼前這尋常的市井景象,心中一片寧靜。
從草原部落到天可汗,從刀光劍影到金融革新,他走過的路,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遠。如今的大秦,不僅有強大的軍隊守護疆土,更有暢通的商業、穩定的貨幣、完善的銀行體係支撐著經濟,這樣的帝國,才能真正長治久安。
“陛下,宮裡來人了,說羅馬的使者已經到了,想拜見您。”親衛悄聲稟報。
李硯點點頭,將剩下的糖葫蘆遞給身邊的孩子,轉身往回宮的方向走去。陽光灑在他身上,將影子拉得很長。
金幣還在鑄造,銀行還在擴張,遠方的艦隊還在帶回新的財富與土地。屬於大秦的故事,仍在繼續,而他,將繼續用自己的方式,書寫這個帝國的輝煌。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