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拓土遷民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76章 拓土遷民(1 / 1)

長安的夜,被皇城的燈火映照得如同白晝。李硯坐在紫宸殿的龍椅上,看著階下躬身行禮的百官,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慨。左側站著的是秦老儒等中原士子,右側是巴特爾等草原將領,中間則是王賁等新晉的功勳之臣——曾經彼此敵對的勢力,如今都彙聚在大秦的旗幟下,為這個新生的帝國效力。

“諸位愛卿,今日召集大家,是商議兩件事:一是推廣新作物,二是遷徙人口拓疆。”李硯的聲音沉穩有力,透過殿內的梁柱回蕩開來。

階下眾人齊聲應諾。他們早已習慣了這位皇帝的行事風格——看似不疾不徐,卻總能抓住要害。如今的大秦,疆域東起東海,西抵波斯,南達印度,北至漠北,如此遼闊的土地,最缺的便是人口與能填飽肚子的糧食。

“陛下,玻璃工坊已能批量生產透明琉璃,香皂、香水也已在西域打開銷路,商稅本月又增三成。”掌管皇家商行的淑妃之兄,戶部主事林文上前奏報,臉上帶著喜色。

皇家商行是李硯交給後宮打理的產業,由江南歸附的世家女子、草原部落首領的女兒共同管理。這些女子自幼耳濡目染商業之道,將玻璃、香皂、香水這些“新奇玩意”賣得風生水起,尤其是香水,在波斯貴族中竟能賣出與同等重量黃金相當的價錢。

“很好。”李硯點頭,“讓工坊擴大生產,再研製些新物件——比如用玻璃做的鏡子,想必能風靡江南。”

他深知,皇家商行不僅是賺錢的工具,更是融合各方勢力的紐帶。江南女子熟悉商道,草原女子擅長與西域部落交易,外國女子則能溝通異域商路,她們的協作,無形中也促進了帝國各民族的融合。

談及新作物,負責農桑的官員更是振奮不已:“陛下,經空間培育的土豆已在北方試種成功,畝產高達五千斤!玉米和番薯也已適應南方水土,江南各州都在爭相種植。”

李硯的空間此刻已如一片小型天地,不僅能加速作物生長,還能改良品種。那些從海外帶回的土豆、玉米,經空間培育後,抗病蟲害能力更強,產量也翻了幾番。如今的大秦,糧倉充盈,甚至能拿出餘糧接濟周邊小國,換取他們的臣服。

“傳朕旨意,各州府必須劃出三成土地種植新作物,官府提供種子與技術指導,凡超額完成者,官吏晉升一級。”李硯語氣堅決,“糧食是根本,有了糧食,才能養活更多人口,才能支撐大軍拓疆。”

百官領命,心中都明白,這道旨意將徹底改變大秦的根基——新作物的推廣,意味著帝國能承載的人口將成倍增長,而人口,正是擴張的資本。

商議完新作物,話題轉向遷徙人口。

“陛下,西域都護府傳來急報,當地雖平定叛亂,卻因人口稀少,難以守住商路。”兵部尚書出列奏報,“印度、朝鮮等地亦是如此,沃土千裡,卻荒無人煙。”

李硯早有準備,他展開一幅巨大的輿圖,上麵用紅筆標出了計劃遷徙的路線:“中原之地,近年天災頻發,不如將受災地區的百姓遷往西域、印度、朝鮮、北境俄羅斯方向),官府提供車馬、糧食,到達後分田百畝,三年免稅。”

這並非易事。古人安土重遷,讓他們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,談何容易?

“陛下,百姓恐不願遷徙啊。”秦老儒憂心忡忡。

李硯卻胸有成竹:“不願遷徙者,不勉強。但告訴他們,遷往新地者,不僅分田,還能獲得工坊的工作機會——百工營在西域、北境都將開設分坊,需要大量工匠,工錢是中原的兩倍。”

他早已摸透了百姓的心思——安土重遷,說到底是怕失去生計。隻要讓他們看到新地方的好處,遠比留在災地餓死強,自然會有人願意遷徙。

為了鼓勵遷徙,李硯還下令:凡能說服百戶百姓一同遷徙者,授予“拓荒男爵”,分田千畝;能說服千戶者,授予“拓荒伯爵”,食邑百戶。這道旨意一出,立刻激起了無數人的熱情——對那些在中原難以出頭的平民而言,這是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。

“陛下,北境雖冷,卻有鐵礦、煤礦,百工營已派工匠前去勘探,若能開采,鐵甲重步兵的鎧甲成本可降低一半。”工部尚書補充道,“隻是那裡氣候惡劣,需派軍隊護送百姓,還要建造保暖的房屋。”

“準。”李硯當即拍板,“讓天子六師抽調一師駐守北境,保護遷徙百姓;工匠營研製保暖的火炕、厚棉衣,務必讓百姓能在北境安穩過冬。”

計劃既定,大秦立刻行動起來。

中原各地的官道上,出現了一支支遷徙的隊伍。百姓們推著裝滿家當的獨輪車,牽著牛羊,在士兵的護送下,向著未知的遠方前進。起初還有些惶恐,但當他們看到官府提供的充足糧食、沿途驛站的熱水,以及那些先行抵達者傳回的“新地沃土、衣食無憂”的消息後,腳步便越發堅定。

西域的商路上,漸漸出現了中原風格的村落,百姓們在沙漠邊緣開墾綠洲,種植土豆與玉米,昔日的戰場變成了糧倉;印度的恒河流域,遷徙的百姓與當地部落通婚,將中原的農耕技術與當地的水利結合,荒蕪的平原長出了金燦燦的玉米;朝鮮半島的港口,大秦的漁民與遷徙者一起建造船隻,出海捕魚,與日本列島的商人展開貿易;北境的凍土上,雖然寒風凜冽,卻有火炕溫暖的房屋,礦工們開采的鐵礦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原,變成鐵甲重步兵的鎧甲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遷徙不僅解決了中原的人口壓力,更將大秦的文化、技術帶到了新的土地。那些遷徙者在新地紮根,自然而然地認同了大秦的統治,成為帝國最穩固的基石。

與此同時,李硯的大軍也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。

鐵甲重步兵營沿著西域繼續西進,與羅馬帝國的東征軍團相遇,一場激戰過後,雙方劃定邊界,開通貿易;北洋水師的樓船抵達非洲東海岸,與當地部落交換象牙、黃金,帶回了新的作物種子;南方的軍隊則穿過印度,抵達阿拉伯海,與波斯的艦隊會師,共同維護海上商路。

帝國的強盛,吸引了無數人才。羅馬的工程師來到長安,帶來了拱券技術;波斯的醫生獻上了醫術典籍;印度的數學家帶來了新的計數方法……這些人才被李硯悉數接納,或進入百工營,或成為太學的講師,讓大秦的文明越發多元。

這日,李硯在禦花園宴請各國使者。席間,羅馬使者獻上了一幅描繪地中海風光的畫卷,波斯使者帶來了頂級的地毯,印度使者則獻上了一尊黃金佛像。

“諸位遠道而來,朕甚為欣慰。”李硯舉杯,“大秦願與各國通商、互學,共享太平。但若有人敢覬覦我大秦疆土,朕的鐵騎與樓船,也絕不答應!”

使者們紛紛舉杯應和,看向李硯的目光中充滿了敬畏。他們知道,眼前這位皇帝,不僅擁有廣袤的疆土,更有讓帝國持續強盛的智慧——他懂得用利益凝聚人心,用技術推動進步,用遷徙鞏固統治,這樣的對手,遠比窮兵黷武的征服者更可怕。

宴後,李硯獨自站在觀星台上,望著滿天繁星。玄風趴在腳邊,皮毛在月光下泛著銀輝;遠處的獸苑裡,長頸鹿與獅子已安然入睡;皇城的燈火與長安的萬家燈火連成一片,溫暖而祥和。

他想起剛穿越時的窘迫,想起在草原上的掙紮,想起南下時的艱辛,恍如隔世。如今的大秦,已如他所願,成為一個疆域遼闊、民心安定、萬國來朝的帝國。

“人口還是太少啊。”李硯輕聲自語,眼中卻閃爍著期待的光芒。他有足夠的時間,看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口繁衍,看著新作物遍布田野,看著商路延伸到世界的每個角落。

屬於大秦的故事,還在繼續。而他,這位天可汗,將繼續守護著這個帝國,讓它在曆史的長河中,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漫畫重啟後,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:穿書八零,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: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: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