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 江南歸附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75章 江南歸附(1 / 1)

初夏的陽光透過梧桐葉隙,在長安的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。一輛來自江南的馬車在朱雀大街上緩緩前行,車簾被風吹起,露出車內人驚歎的神情——街兩旁店鋪林立,絲綢鋪的幌子與鐵器鋪的叮當聲交織,行人臉上帶著安穩的笑意,連乞丐都能從善人手裡接過半個饅頭。

“這……這真的是北方?”車內的江南士子喃喃自語。他自幼聽父輩說北方“蠻荒苦寒,蠻夷橫行”,可眼前的景象卻比金陵還要繁華,尤其是百姓臉上那種發自內心的鬆弛,是江南百姓從未有過的神情。

這便是李硯要的效果。他從未主動揮師南下,卻用一道道惠民政策,像春雨般浸透了江南的民心。取消徭役讓江北百姓安於田畝,十稅一的糧稅讓農戶有餘糧可賣,商稅為主的稅製則讓江南的富商看到了商機——誰會拒絕一個能安心賺錢、不必擔心苛捐雜稅的地方呢?

“大人,江南來的糧商求見,說願以半價出售囤積的稻米,隻求能在長安開設糧鋪。”戶部侍郎匆匆走進禦書房,臉上帶著難掩的笑意。江南的糧價早已因流民逃亡、商路受阻而飆升,這些糧商寧願半價出售,也要搭上大秦的“順風車”。

李硯正在給一隻玳瑁貓梳理毛發,聞言笑道:“準了。告訴他們,隻要按大秦的規矩交稅,彆說開糧鋪,開錢莊都行。”

他要的從來不是江南的土地,而是江南的人心與財富。如今看來,目的已近達成。江南的藩王們還在為“戰與降”爭吵不休,百姓卻用腳投了票——僅上個月,渡江而來的流民就超過五萬,其中不乏織工、船匠等急需人才。

“陛下,雲南傳來捷報!”兵部尚書大步流星地走進來,手中高舉著一份奏折,“王賁將軍已平定雲南諸部,率軍攻入緬甸,俘獲當地土司三百餘人,得大象五十頭,戰船百艘!”

李硯接過奏折,嘴角微微上揚。王賁是鐵甲重步兵營的老將,去年被派往西南,任務是打通通往印度的陸路。如今看來,進展比預想的還要順利。緬甸的戰船雖不如北洋水師的樓船精良,卻熟悉熱帶水域,正好用來補充水軍。

“讓王賁在緬甸設立據點,安撫當地百姓,重點打造戰船,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線。”李硯下令,“告訴巴特爾,從西域抽調五千騎兵南下,配合王賁鎮守雲南,防止部落叛亂。”

西南的勝利,讓江南徹底陷入了包圍。北麵是大秦的百萬雄師,西麵是王賁的軍隊,東麵是北洋水師的樓船,三麵合圍之下,江南已成孤城,連最頑固的藩王都開始動搖。

這日,江南的使者再次來到長安,這次帶來的不是“議和”的請求,而是周室皇帝的降表。降表中言辭懇切,願獻上傳國玉璽,取消帝號,改稱“江南王”,世代向大秦稱臣納貢。

“傳國玉璽?”李硯把玩著降表,眼中閃過一絲嘲諷,“他們手裡的,恐怕又是仿製品吧。”

神鷹衛早已探明,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在大周內亂時就已遺失,周室手裡的不過是件贗品。但這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江南終於肯低頭了。

“告訴使者,朕可以保留周室的爵位,但必須遷往長安居住,江南各州由大秦直接管轄,官吏由朝廷任命,軍隊全部解散。”李硯的語氣不容置喙,“三日內答複,過時不候。”

使者麵如土色,卻不敢討價還價,隻能連夜趕回江南複命。

三日後,江南傳來消息:周室皇帝接受所有條件,將在金陵城舉行獻城儀式,迎接大秦軍隊入城。

李硯沒有親赴江南,而是派趙勇率領五萬鐵甲重步兵營南下接管。他知道,江南百姓對“蠻夷”仍有芥蒂,讓趙勇這位中原出身的將軍前去,更能安撫人心。

“入城後,嚴禁燒殺搶掠,凡敢擾民者,斬立決。”李硯對趙勇叮囑道,“接收官府糧倉,開倉放糧,告訴百姓,大秦的稅賦與北方一樣,免除徭役,鼓勵農桑。”

趙勇領命而去,鐵甲重步兵營踏著整齊的步伐,渡過長江,開進了這座江南的繁華都城。金陵百姓起初閉門不出,看到秦軍秋毫無犯,甚至幫著清理街道、修繕房屋,才漸漸放下心來,開門迎接。

當開倉放糧的消息傳開,金陵城徹底沸騰了。百姓們提著布袋湧向糧倉,看著白花花的大米,想起周室統治時的苛捐雜稅,不少人當場哭了出來。

“還是大秦的皇帝好啊!”一個老農捧著大米,對身邊的人說,“以前交了糧稅,家裡就揭不開鍋,現在不僅稅少,還有餘糧能換錢!”

江南的接管比預想的還要順利。大秦的官吏迅速到位,推行編戶齊民;百工營的工匠南下,改良織機與農具;科舉取士的消息傳到江南後,無數儒生報名應試,渴望能在新朝謀個一官半職。

半年後,李硯才踏上江南的土地。此時的金陵,已褪去了周室的痕跡,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大秦的旗幟,市集上北方的土豆與江南的絲綢擺在一起出售,連孩童都在傳唱“大秦皇帝免徭役”的歌謠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“陛下,這是江南的新糧稅賬簿。”戶部尚書呈上冊子,臉上滿是喜悅,“雖然隻收商稅,但江南富庶,僅絲綢一項的稅收,就抵得上北方三州的總和。”

李硯翻看冊子,滿意地點點頭。他知道,江南的潛力遠不止於此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,這裡的瓷器、絲綢將通過北洋水師的樓船,運往波斯、大秦羅馬),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。

在金陵停留期間,李硯特意去了當地的造船廠。那裡的工匠正在按百工營的圖紙,建造能遠洋航行的樓船,船體上還安裝了新研製的“水輪”,航行速度比傳統帆船快了近一倍。

“陛下,這種水輪船不用靠風力,隻要有士兵踩踏,就能前進,在無風的內河尤其好用。”造船工匠興奮地介紹。

李硯看著轉動的水輪,眼中閃過一絲讚賞。這些江南工匠的巧思,與北方的百工營結合,便能創造出更先進的器物——這正是他推動南北融合的意義所在。

離開金陵前,李硯下令在江南推廣土豆、番薯種植,同時修建水渠,將北方的農耕技術與江南的水利經驗結合。他知道,隻有讓江南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,才能真正消除南北的隔閡。

返回長安後,李硯收到了兩個好消息:一是王賁從印度帶回了新的作物種子,其中有一種叫“棉花”的植物,據說能織布保暖,比絲綢更適合百姓;二是北洋水師抵達了波斯灣,與當地的商人達成了貿易協議,大秦的絲綢在那裡能賣出十倍的價錢。

“看來,是時候舉行登基大典了。”李硯站在禦書房的地圖前,指尖劃過從西域到江南、從雲南到波斯的廣袤疆域。如今的大秦,已不再是偏安北方的政權,而是真正統一了中原、輻射四海的帝國。

登基大典定在次年正月,地點選在長安。消息傳開,不僅北方的文武百官、草原的部落首領前來朝賀,連波斯、印度的使者都不遠萬裡趕來,獻上了最珍貴的貢品。

大典當天,長安城內萬人空巷。李硯身著十二章紋的袞龍袍,在天壇上祭天,宣告大秦的統一與強盛。禮炮聲中,玄風率領的狼群在城外嚎叫,墨淵從東海遊至長安附近的渭水,噴出巨大的水柱,仿佛在為新的帝國祝福。

“朕,李硯,以大秦皇帝之名,在此立誓:輕徭薄賦,與民休息;開疆拓土,揚我國威;南北融合,四海一家!”李硯的聲音傳遍長安,回蕩在遼闊的中原大地上。

“萬歲!萬歲!萬萬歲!”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中,儒生們吟誦著《詩經》的篇章,草原的騎士們唱起了牧歌,江南的百姓則敲起了鑼鼓。不同的語言,不同的習俗,在此刻彙聚成同一個聲音——屬於大秦的聲音。

大典結束後,李硯回到禦書房,看著案上堆積如山的奏折:有請求開辟新商路的,有建議推廣棉花種植的,有彙報西域治理情況的……他知道,統一隻是開始,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,還有更長的路要走。

窗外,波斯貓正追著一隻蝴蝶嬉戲,庭院裡的長頸鹿悠閒地踱步,遠處傳來百工營的錘聲與市集的叫賣聲。李硯端起茶杯,望著長安城的萬家燈火,心中一片寧靜。

他做到了。從草原的一個部落首領,到統一中原的帝王,他用軍功爵激發勇力,用輕徭薄賦凝聚民心,用開放包容融合四方。或許這條路充滿了殺戮與算計,但最終,他帶來了和平與安穩。

至於未來,他有足夠的時間去規劃。推廣新作物,發展海外貿易,融合南北文化,甚至探索更遙遠的大陸……屬於大秦的傳奇,才剛剛開始。

而他,李硯,將繼續坐在這龍椅上,看著他的帝國,如日中天,光耀四海。
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漫畫重啟後,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:穿書八零,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: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: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