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鐵軌延伸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100章 鐵軌延伸(1 / 1)

長安城的鐵軌鋪到第三年時,李硯第一次坐上了蒸汽機車。

黑色的鋼鐵巨獸噴吐著白霧,在兩根平行的鐵軌上緩緩開動,車輪與鐵軌摩擦發出“哐當哐當”的聲響,震得車廂微微搖晃。李硯坐在靠窗的位置,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和村落,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。

駕駛機車的是個來自歐洲的工匠,名叫托馬斯,三年前作為俘虜被帶到長安,因懂機械被編入百工營。他此刻正緊張地盯著壓力表,額頭上滿是汗水——能為大秦皇帝駕駛這“鐵馬”,是榮耀,更是沉甸甸的責任。

“陛下,前麵就到洛陽了。”托馬斯用生硬的官話說道,語氣裡帶著敬畏。

李硯點點頭,目光落在遠處洛陽城的輪廓上。城牆依舊是熟悉的青磚黛瓦,但城外卻多了許多新建築——高大的熔爐、整齊的廠房,還有堆積如山的礦石,那是大秦最大的鋼鐵基地。

機車駛進洛陽站,站台上早已擠滿了人。有穿著官服的官員,有扛著工具的工匠,還有提著籃子叫賣的小販,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興奮和好奇。當李硯走下機車時,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歡呼,聲音震耳欲聾。

“陛下萬歲!”

“這鐵馬跑得真快,比快馬還快!”

“聽說這東西燒煤就能跑,不用喂草,真是神物啊!”

李硯笑著揮手致意,目光掃過人群。他看到不少高鼻梁、藍眼睛的歐洲人,還有皮膚黝黑的非洲人,他們穿著大秦的服飾,說著帶著口音的官話,和周圍的漢人百姓談笑風生——這些曾經的“異族”,如今已成了大秦的子民。

洛陽知府上前彙報:“陛下,洛陽鋼鐵廠本月已產出鋼材三千噸,足夠鋪設到長安的鐵軌了。另外,從洛陽到臨淄的鐵軌也已動工,預計明年就能通車。”

“很好。”李硯滿意道,“讓工匠們加快進度,朕要在五年內,讓鐵軌通到多瑙河和恒河。”

這個目標在三年前聽起來還像天方夜譚,但現在,隨著鋼鐵產量的激增和技術的成熟,已經變得觸手可及。鐵軌所到之處,物資運輸的成本大幅降低,軍隊調動的速度也提高了數倍,那些曾經偏遠的邊疆,正通過這鋼鐵脈絡,與中樞緊緊相連。

在洛陽停留的幾日,李硯視察了鋼鐵廠、紡織廠和新式學堂。

鋼鐵廠裡,巨大的蒸汽機轟鳴著,帶動著軋鋼機不停運轉,通紅的鋼坯被軋成薄薄的鋼板,火花四濺。工匠們穿著統一的藍色工裝,忙碌而有序,其中不乏歐洲和非洲的麵孔,他們的技藝甚至比一些漢人工匠還要精湛。

紡織廠裡,水力織布機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織布,雪白的棉布源源不斷地從機器裡織出,被運往各地,甚至通過海上商路遠銷歐洲。負責管理工廠的是個來自江南的女子,名叫蘇婉,她曾是紡織女工,因懂技術、會管理,被提拔為廠長。

“陛下,這是我們新織出的細棉布,比江南的雲錦還要柔軟。”蘇婉遞上一匹布,臉上滿是自豪。

李硯摸了摸布料,果然細膩光滑。他想起剛穿越時,普通百姓能穿件麻布衣服就不錯了,而現在,連邊疆的士兵都能穿上這樣的棉布軍裝——這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改變。

新式學堂裡,學生們正在朗讀《大秦律》。有漢人孩子,也有歐洲、非洲、印度的孩子,他們用標準的官話背誦著條文,聲音洪亮。課堂後麵,幾個金發碧眼的歐洲教師正認真地聽著,不時在本子上做著記錄——他們是被聘請來教授數學和幾何的,而漢人教師則負責教授律法和曆史。

“朕要的,就是這樣。”李硯在心裡暗道。他要的不是簡單的征服,而是融合——讓不同種族、不同文化的人,在大秦的律法和製度下,共同生活,共同創造。

離開洛陽時,李硯再次坐上蒸汽機車。這一次,他沒有靠窗,而是和托馬斯聊了起來。

“你想家嗎?”李硯問。

托馬斯愣了一下,隨即搖搖頭:“不想。長安比我的家鄉好,有吃的,有住的,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。”他頓了頓,又說,“我妻子是洛陽人,我們有個兒子,明年就能上學了。”

李硯笑了。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——讓那些曾經的敵人,變成大秦的建設者;讓那些遙遠的異鄉,變成溫暖的家園。

機車一路向西,朝著長安駛去。窗外的景色不斷變換,從平原到山地,從農田到工廠,處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。

回到長安後,李硯收到了王烈和趙勇的聯名奏折。他們提議在多瑙河和恒河之間修建一條跨洲鐵路,將兩大流域連接起來,這樣既能加強兩地的聯係,又能方便軍隊調動。

“準奏。”李硯批複道,“讓百工營派最得力的工匠去,錢不夠就從國庫撥,人手不夠就從當地征調,務必在十年內完工。”

他知道,這條鐵路一旦建成,將徹底改變大秦的版圖格局,讓這個龐大的帝國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。

接下來的幾年,大秦進入了高速發展期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鐵軌不斷延伸,蒸汽機車的轟鳴聲傳遍了帝國的每個角落。從長安到洛陽,從洛陽到臨淄,從臨淄到廣州,再到遙遠的多瑙河和恒河沿岸,鋼鐵脈絡將各個城市、各個村落串聯起來。

農業上,改良後的稻種在恒河流域試種成功,畝產達到了驚人的千斤,很快推廣到中原地區,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。農民們不再需要靠天吃飯,新式的灌溉機械和化肥讓土地煥發了新的活力。

工業上,除了鋼鐵和紡織,機械製造、煤炭開采、造船等行業也蓬勃發展起來。長安的造船廠造出了能遠航到歐洲的蒸汽輪船,船上裝載著大秦的棉布、瓷器和鐵器,換回歐洲的羊毛、琥珀和金銀。

文化上,各地的學堂越辦越多,官話成了帝國通用的語言,《大秦律》成了所有人必須遵守的準則。不同種族的人通婚變得普遍,他們的孩子既會說官話,也可能會說父母的母語,既懂大秦的曆史,也了解其他文化的習俗,成了真正的“世界人”。

多瑙河畔,王烈已經老了,頭發胡子都白了,但依舊精神矍鑠。他不再帶兵打仗,而是成了多瑙河流域的總督,致力於發展當地的農業和工業。在他的治理下,那裡的城市裡建起了大秦風格的宮殿和市場,農田裡種滿了從中原引進的小麥和玉米,孩子們在學堂裡學習官話和律法,和漢人孩子沒什麼兩樣。

恒河流域,趙勇則迷上了水稻種植。他改良的稻種不僅在恒河推廣,還傳回了中原,讓江南的水稻產量翻了一番。他時常帶著印度籍的農學家到各地考察,研究不同地域的土壤和氣候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農業專家”。

李硯的頭發也漸漸花白,但他依舊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。他會去百工營看最新的發明,會去學堂聽孩子們朗讀,會坐上蒸汽機車,沿著不斷延伸的鐵軌,去看望帝國各地的子民。

這一日,李硯坐在前往多瑙河的蒸汽機車上,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。鐵軌兩旁,是整齊的農田和村落,村落裡既有漢式的瓦房,也有歐洲式的木屋,炊煙嫋嫋,雞犬相聞,一派祥和的景象。

一個金發碧眼的小女孩正在鐵軌旁追逐蝴蝶,看到機車經過,她停下腳步,揮著小手向機車致意,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。

李硯也向她揮了揮手,心中湧起一股暖流。

他想起了剛穿越時的迷茫和掙紮,想起了那些血腥的戰場,想起了那些為帝國犧牲的士兵和百姓……眼眶忍不住有些濕潤。

這條路,走得太難了。

但值得。

因為他看到了,鐵軌延伸之處,炊煙連接著遠天,不同膚色、不同語言的人們,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共處,繁衍生息。

這才是真正的“通天大道”——不是用骨血鋪就的征服之路,而是用鋼鐵、汗水和智慧,搭建起來的融合與發展之路。

機車繼續向前行駛,噴吐著白霧,帶著大秦的希望和未來,駛向更遠的遠方。而李硯知道,屬於他們的故事,還將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,繼續書寫下去,直到永遠。
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漫畫重啟後,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:穿書八零,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: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: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