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鎮國底蘊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113章 鎮國底蘊(1 / 1)

紫宸殿的朝會剛散,李硯便留下了戶部尚書與玄道司的幾位核心術士。殿內的青銅鼎裡燃著“凝神香”,煙氣順著鼎身的龍紋盤旋而上,帶著股淡淡的鬆脂香,讓人心神安寧。

“戶部撥款,在終南山建‘玄都觀’,規製按皇家寺廟來,琉璃瓦、白玉階,一樣都不能少。”李硯的聲音透過煙氣傳來,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,“清虛道長為觀主,賜紫袍金冠,食邑三千戶。”

戶部尚書連忙躬身應下,心裡卻暗自咋舌——三千戶的食邑,比三公九卿還高,可見陛下對這些道士的看重。

站在一旁的清虛道長卻皺起了眉:“陛下,貧道修行之人,不求富貴,能有個清靜地方梳理地脈便夠了。”

“這不是給你的,是給天下術士看的。”李硯打斷他,指尖在案上的龍脈圖上輕輕點了點,“你們在烏拉爾山釘鎖龍樁時,凍掉了三個腳趾;在非洲引金脈時,被毒蠍蟄傷了七個弟子;在三峽埋聚水靈珠時,兩個術士被激流卷走,至今沒找到屍首……這些功勞,不該隻記在文書裡。”

他抬眼看向殿內的術士們,目光掃過他們臉上的風霜、手上的老繭:“賜你們富貴,是讓天下人知道,為大秦做事,有功必賞;建玄都觀,是讓後世子孫記得,是誰把萬裡龍脈引回了中原。”

術士們聞言,齊齊跪倒在地,聲音裡帶著哽咽:“臣等謝陛下隆恩!”

李硯扶起清虛道長,從案上拿起一枚玉印,印麵刻著“鎮國玄印”四個篆字,印鈕是條盤旋的龍,正是用昆侖龍脈深處的“龍玉”雕琢而成。“持此印,可調遣地方府兵,征用糧草物資,凡阻礙龍脈梳理者,先斬後奏。”

清虛道長雙手接過玉印,入手溫潤,印鈕的龍形竟與李硯脊柱的秘紋隱隱共鳴,讓他瞬間明白了陛下的深意——這不僅是權力的象征,更是龍脈與帝王氣運的連接,有此印在,天下地脈自會感應,助力他們“趕龍”。

消息傳出,朝野震動。有人說陛下太過寵信方士,恐重蹈秦皇漢武求仙問道的覆轍;也有人說術士們引龍脈回中原,功蓋千秋,受此封賞理所當然。李硯卻不在意這些議論,他知道,龍脈對中原的意義,遠超世人的想象。

幾日後,玄都觀奠基的消息傳到嶺南。正在那裡引導水脈的術士們聽聞消息,士氣大振。原本因瘴氣彌漫、進度緩慢的水脈梳理工程,竟在三日內打通了三條暗河,讓嶺南的水脈加速向長江彙聚。當地百姓發現,原本貧瘠的土地突然變得肥沃,連多年不結果的果樹都掛滿了果實。

“這是龍脈氣脈滋養的緣故。”負責嶺南事務的術士在給長安的奏報裡寫道,“水脈過處,萬物複蘇,百姓們都說是陛下的恩德,自發在河邊立了石碑,刻著‘皇恩浩蕩,澤被嶺南’。”

李硯看著奏報,嘴角泛起笑意。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。龍脈不僅是天地靈機的彙聚,更是民心的凝聚——當百姓們親身感受到龍脈帶來的好處,看到荒地變良田、旱澇成豐年,自然會對這個帝國產生歸屬感。

與此同時,歐洲的金脈氣脈已過易北河,正在向黑海流域延伸。王烈按李硯的旨意,在氣脈經過的地方設立了“金脈衛”,由玄道司的術士和秦軍士兵共同駐守,一方麵保護氣脈不受破壞,另一方麵則開采因氣脈滋養而品質驟升的鐵礦。

“這些鐵礦煉出的鋼,能讓火槍射程增加三成,鎧甲硬度提高五成。”王烈的奏報裡滿是興奮,“臣已將第一批鋼材送回中原,讓工部打造新的火炮,有此利器,掃平歐洲殘餘勢力指日可待!”

李硯卻在奏報上批注:“火炮可緩,先造農具。讓歐洲的農奴用新犁耕地,讓他們知道,跟著大秦有飯吃。”

他比誰都清楚,鋼鐵能征服土地,卻不能征服人心。唯有讓異域的百姓也享受到龍脈氣脈的滋養,感受到中原文明的好處,這個龐大的帝國才能真正穩固。

隨著封賞的落實,越來越多的奇人異士投奔玄道司。有個擅長“喚雨”的道士,能根據龍脈氣脈的流動預測降雨,讓中原的旱災減少了七成;有個懂得“辨土”的老農,能通過土壤的顏色判斷龍脈走向,幫術士們精準找到地脈節點;甚至有個西域的“樂師”,能用特殊的音律安撫躁動的龍脈氣脈,讓烏拉爾山的鎖龍樁效力提高了一倍。

“陛下,這些人雖非正統術士,卻各有神通,要不要納入玄都觀?”清虛道長請示道。

“為何不要?”李硯反問,“玄道司不是門派,是為大秦梳理龍脈的利器。不管是道士、老農還是樂師,隻要有本事,能為引龍脈出力,朕都賞!”

他下令在玄都觀旁建“聚賢館”,專門收納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,待遇與術士同等。消息傳開,連海外的異士都聞訊而來——有來自印度的“瑜伽士”,能通過冥想感知地脈流動;有來自歐洲的“煉金師”,能提純與龍脈氣脈相契的金屬;甚至有來自美洲的“巫醫”,能用草藥安撫被氣脈驚擾的異獸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聚賢館的建立,讓龍脈梳理的方法變得更加多元。瑜伽士的冥想結合道家的吐納,能更精準地定位地脈節點;煉金師提純的金屬包裹鎖龍樁,讓其效力更持久;巫醫的草藥塗抹在聚水靈珠上,能加速水脈的流動。

這日,清虛道長帶著幾位異士登上觀星台,展示他們的成果——用瑜伽士感知的地脈位置、煉金師提純的金屬、巫醫的草藥,結合道家的符文,製成了一枚“通脈符”。將符紙貼在龍脈氣脈經過的地麵,能讓氣脈流速加快三成,且更加平穩。

李硯看著符紙在地麵上泛起金光,感受著脊柱秘紋傳來的順暢感,滿意地點點頭:“好!傳朕旨意,將通脈符的製法推行天下,讓所有參與引龍脈的人都能用上。”

隨著時間的推移,中原大地的變化越來越明顯。黃河水患減少,兩岸的農田連年豐收;長江航運暢通,商船往來不絕;秦嶺深處的礦產資源被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,支撐著帝國的工商業;甚至連關中平原的氣候都變得溫潤起來,原本隻能種粟米的土地,現在能種水稻了。

“這就是底蘊。”李硯站在玄都觀的最高處,望著中原的萬裡沃野,對身邊的清虛道長說,“就算有朝一日,歐洲、非洲、美洲的疆土都丟了,隻要中原的龍脈還在,隻要這深厚的底蘊還在,大秦就能像野草一樣,春風吹又生。”

清虛道長深有同感:“陛下說得是。龍脈氣脈就像中原的‘根’,根紮得越深,樹乾就越挺拔,枝葉就越繁茂。現在咱們把天下的龍脈都引回中原,這‘根’怕是能紮到地心裡去。”

李硯笑了笑,指尖劃過脊柱處的龍形秘紋。他能清晰地感覺到,中原的龍脈氣脈正在變得越來越厚重,像一張無形的網,將這片土地上的萬物都包裹其中。百姓的歡聲笑語、農田的稻浪翻滾、工坊的機器轟鳴、軍隊的整齊步伐……這些聲音都化作養分,融入龍脈,讓其更加生機勃勃。

玄都觀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聚賢館的鐘聲傳遍終南山。來自世界各地的異士們在這裡交流切磋,為了同一個目標——讓天下龍脈彙聚中原,讓大秦的底蘊愈發深厚。

李硯知道,這場“趕龍”大計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,但他已經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。封賞術士,是為了讓有功者得名利;建立玄都觀與聚賢館,是為了讓技藝得以傳承;引龍脈回中原,是為了讓帝國的根基永固。

這一切,都不是為了他個人的長生,而是為了一個帝國的長治久安。當後世子孫站在這片沃土上,享受著龍脈滋養的福祉時,或許會想起,曾經有一群術士,在一位帝王的支持下,走過千山萬水,將萬裡龍脈引回了中原,留下了這份功蓋千秋的底蘊。

夕陽西下,將中原大地染成一片金黃。李硯的脊柱秘紋與腳下的龍脈氣脈共鳴,發出淡淡的光芒,仿佛在宣告:隻要中原在,龍脈在,大秦的故事,就永遠不會落幕。
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漫畫重啟後,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:穿書八零,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: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: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