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硯斜倚在觀星台的玉榻上,指尖漫不經心地撥弄著一串由蛟龍脊椎骨打磨成的念珠。珠子溫潤如玉,每轉動一圈,他便能清晰地“聽”到來自昆侖山的雪豹在岩壁間穿梭的聲響,來自多瑙河的雄鷹掠過鐵甲方陣的呼嘯,來自非洲草原的赤焰獅群撕開獵物的低吼——這些聲音像無數條溪流,順著他脊柱的龍形秘紋彙入腦海,最終沉澱為一片澄澈的寧靜。
“陛下,玄道司的人在烏拉爾山脈設了‘鎖龍樁’,說是那邊的龍脈有向西偏移的跡象。”內侍捧著一卷羊皮圖上前,圖上用朱砂勾勒出蜿蜒的線條,在烏拉爾山脈處打了個醒目的結。
李硯睜開眼,目光落在圖上的朱砂結處。脊柱處的秘紋微微發燙,一股無形的感知順著龍脈延伸過去——他“看”到了烏拉爾山脈深處,七根裹著青銅片的鐵木樁深深紮入岩縫,樁頂的符文正散發著淡淡的金光,將一股銀白色的“氣脈”牢牢鎖住,迫使它改變流向,朝著東南方的中原蜿蜒。
“鎖龍樁的效力如何?”他問道,指尖的念珠停在刻有“鎮”字的那顆珠子上。
“術士們說,起初龍脈氣脈很是抗拒,夜裡總有些異獸在樁子周圍徘徊,像是想刨開樁子。”內侍回話,“後來他們在樁頂刻了陛下的龍形秘紋,異獸就不敢靠近了,氣脈也漸漸順了。”
李硯輕笑一聲。他早便發現,自己脊柱的龍形秘紋對龍脈有著天然的“吸引力”。就像磁石引鐵,無論多遙遠的地脈之氣,隻要感應到秘紋的存在,總會不由自主地向他靠攏——這或許就是玄道司敢“趕龍”的底氣。
“讓他們在鎖龍樁旁建座‘望龍台’,派百名術士輪流值守。”李硯吩咐道,“若氣脈有異動,不必請示,直接用龍血樹的汁液澆灌樁子,那東西最能安撫龍脈。”
內侍剛退下,清虛道長便背著他那隻舊布包登上觀星台。老道今日換了件新道袍,卻依舊洗得發白,隻是腰間多了塊玉佩,上麵刻著李硯的龍形秘紋——那是李硯特意賞賜的,能讓他更清晰地感知地脈流轉。
“陛下,恒河的水脈已過金沙江,再有三月就能彙入長江。”清虛道長鋪開一張水脈圖,上麵的藍線正一點點向中原延伸,“隻是過三峽時遇到些阻礙,那裡的地脈太雜,水脈有些分散。”
李硯接過圖,指尖劃過三峽的位置。脊柱的秘紋輕輕震顫,他“聽”到了三峽深處的暗流在咆哮,水底的礁石在阻擋水脈的腳步,甚至能“聞”到江水中混雜的泥沙氣息——那是龍脈氣脈受阻時的“喘息”。
“讓玄道司在三峽兩岸各埋五十個‘聚水靈珠’。”他沉吟道,“就是上次從東海撈上來的那種,能讓水流自動彙聚。再讓當地漁民彆在江裡下網,給龍脈留點空隙。”
清虛道長連連點頭:“陛下聖明!那聚水靈珠本就是水脈所生,用它們引導再合適不過。貧道這就去傳令。”
看著老道匆匆離去的背影,李硯忽然想起初見他時的模樣。那時老道還在終南山的破觀裡打坐,身邊隻有兩個小道士,連像樣的法器都沒有。如今卻成了統領千名術士的“地脈總管”,走到哪裡都有將士護衛,連西域的國王見了他都要躬身行禮——這便是地位帶來的變化,不僅能聚攏財富與權力,更能讓真正有本事的人浮出水麵,各展所長。
這幾日,玄道司又收納了幾位奇人。有個來自波斯的“星象師”,能通過星辰的位置判斷龍脈走向,他繪製的星圖與玄道司的地脈圖竟能完美重合;還有個嶺南的“土行孫”,天生能在土裡穿行,尋龍尺都找不到的地脈節點,他憑直覺就能指出來;最奇特的是個瞎眼的老嫗,據說能“聽”到地脈流動的聲音,玄道司在非洲埋設的結界樁出了問題,還是她聽出樁下有空洞,才避免了龍脈氣脈外泄。
“這些人放在以前,怕是隻能在鄉野裡當個怪人。”李硯喃喃道,指尖轉動著念珠。如今有了帝國的支撐,他們的本事才有了用武之地,能跟著玄道司走遍天下,參與這場曠古爍今的“趕龍”大計。
傍晚時分,非洲的傳訊鷹帶來消息:那邊的金脈氣脈已過紅海,正順著蘇伊士地峽向北延伸,隻是速度太慢,像是在猶豫。
“是怕離中原太遠,氣脈會散吧。”李硯望著西方的天際,脊柱的秘紋泛起淡淡的金光。他集中精神,將一股溫和的“意念”順著龍脈傳過去——那不是命令,而是邀請,是中原大地散發出的“接納”之意,裡麵混雜著黃河的奔騰、長江的溫潤、秦嶺的沉穩,還有無數生靈的氣息。
三日後,傳訊鷹回報:非洲的金脈氣脈突然加速,像被什麼東西牽引著,沿著地峽一路向北,所過之處,沙漠裡竟冒出了幾處綠洲,連空氣都濕潤了許多。
“看來龍脈也懂‘擇主而事’。”李硯對前來彙報的劉監正笑道,“中原能容萬靈,自然也能容萬脈,它們來了,便不會再想走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劉監正躬身道:“陛下說的是。術士們發現,凡有龍脈氣脈經過的地方,莊稼長得更旺,百姓的病痛都少了——這便是龍脈歸心的好處啊。”
李硯走到觀星台的邊緣,俯瞰著長安城的萬家燈火。夜色中的長安像顆巨大的明珠,無數條銀白色的地脈氣脈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,纏繞著城池,最終彙入地下的龍穴,再順著龍穴流向他的脊柱——他能清晰地感覺到,這些氣脈正在滋養著龍形秘紋,讓脊柱的“龍骨”越來越凝實,甚至能在夜裡聽到骨頭生長的“哢哢”聲。
萬壽無疆功依舊在全自動運轉,無需他費心。脊柱就像個永不停歇的“泵”,將彙聚的龍脈氣脈轉化為生命的養分,既滋養著他的身體,也反哺著帝國的生機。他甚至發現,自己的念頭能順著龍脈氣脈傳遞得更遠,以前隻能“聽”到萬獸的心聲,現在連山川的“情緒”都能感知——秦嶺的沉穩,泰山的威嚴,東海的遼闊,昆侖的孤傲……
“陛下,歐洲的金脈氣脈已過萊茵河,王烈將軍說,那邊的鐵礦產量又翻了倍,足夠打造十個營的火槍了!”內侍的聲音帶著興奮。
“陛下,美洲的銀脈氣脈到了落基山脈,李嶼皇子說,銀礦裡的礦石都帶著光澤,像是有靈性!”另一個內侍匆匆跑來。
好消息接連不斷,李硯卻隻是平靜地聽著。他知道,這隻是開始。當所有的龍脈氣脈都彙入中原,當長安成為天下地脈的中樞,這個龐大的帝國才真正算得上“固若金湯”——不是靠城牆和軍隊,而是靠天地靈機的滋養,靠萬脈歸心的凝聚力。
清虛道長再次登上觀星台時,手裡捧著個小小的玉甕。甕裡裝著些粘稠的液體,呈淡金色,散發著淡淡的土腥味。“陛下,這是從長安龍穴深處取的‘地髓’,是龍脈氣脈凝聚的精華。”老道的聲音帶著敬畏,“術士們說,飲下這地髓,您的脊柱龍形就能徹底穩固,與中原龍脈真正融為一體。”
李硯接過玉甕,沒有立刻飲用。他將甕口湊近鼻尖,聞到的不僅是土腥味,還有黃河的泥沙香、長江的水草氣、秦嶺的鬆濤味……那是整個中原大地的“氣息”。
“等所有龍脈氣脈都到齊了,再飲不遲。”他將玉甕遞給內侍收好,目光再次投向遠方。夜色中的龍脈氣脈像無數條銀色的巨龍,正朝著中原奔騰而來,它們的目標隻有一個——長安,以及長安城中,那個脊柱化龍的帝王。
清虛道長看著李硯的背影,忽然明白了。這場“趕龍”大計,看似是術士們在引導,實則是天地靈機的自然選擇。李硯的脊柱龍形,就是最好的“引龍石”;中原的萬裡沃土,就是最暖的“容龍淵”。所謂“高人”,不過是順應了這天地的意誌,在合適的時機,做了該做的事。
觀星台的風帶著龍脈氣脈的溫潤,拂過李硯的衣袍。他閉上眼睛,感受著四麵八方湧來的地脈靈氣,感受著脊柱秘紋與龍脈的共鳴。這種感覺很奇妙,像是無數雙手在托舉著他,又像是他在擁抱整個天下。
日子確實就這麼回事,沒有驚天動地的波瀾,隻有潤物無聲的凝聚。但李硯知道,當最後一條龍脈氣脈彙入中原的那一刻,整個帝國將會迎來新的生機——那是萬脈歸心的力量,是天地人合一的盛景,而他,將是這盛景最核心的那道“龍骨”,支撐著大秦,走向真正的萬壽無疆。
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:()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