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我看著窗外的夕陽,把客戶的感謝評價截圖保存:“至少現在,我覺得挺有意義的。”其實我知道,不管是客服還是主播,本質上都是在與人溝通,都需要真誠和技巧。重要的不是做什麼工作,而是怎麼去做,怎麼在規則和真心之間找到平衡。
利利笑了,拿起保溫杯喝了口枸杞水:“明年咱們一起努力,爭取銷售額再上一個台階。對了,我表姐說他們公司招客服主管,問咱們有沒有興趣?”
我看著她眼裡的光,突然覺得,不管是繼續做客服,還是去當主管,甚至是以後再嘗試主播,都沒那麼重要了。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自己的節奏,懂得了在話術和真心之間遊走,在規則和自由之間平衡。
就像利利說的,在哪兒都一樣,關鍵是要用心做事,對得起自己,也對得起彆人。或許這就是工作的意義,不是追求光鮮亮麗的頭銜,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,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快樂。
辦公室的燈光亮起來,係統提示音依舊在響,鍵盤敲擊聲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。
開春後的第一個大訂單,就纏上了“沙發換皮”的麻煩。客戶是位退休教師,在電話裡把真皮沙發的磨損照片發了二十多張,最後總結:“你們當初說的‘十年不掉皮’,這才三年就開裂,必須給我免費換皮。”
我對著產品手冊裡的“真皮保養須知”發呆,第17條明明白白寫著“避免陽光直射”,但客戶發來的照片裡,沙發就擺在落地窗正對麵。利利端著剛泡好的胖大海水走過來,掃了眼聊天記錄:“老規矩,先算成本賬。”
她點開供應商的報價單:“頭層牛皮按平方算,這款沙發換下來得三千二,加上師傅上門費五百,總共三千七。”她突然敲了敲我的計算器,“但你得跟客戶說‘換皮要五千’,留著砍價的餘地。”
我剛把“五千”兩個字敲進對話框,客戶的語音就彈了過來,帶著明顯的怒氣:“你們這是搶錢啊!我買新沙發才八千!”利利搶過鼠標,回複:“張老師,您看這樣行不行?我們用二層牛皮,成本價給您算兩千五,再送一次全屋保養。”
等客戶鬆口說“考慮考慮”,利利才告訴我:“二層牛皮實際隻要一千八,保養也是合作商的滯銷服務。”她翻開筆記本,裡麵記著密密麻麻的供應商底價,“做客服就得像開當鋪,心裡得有杆秤,知道哪些能讓,哪些必須咬死。”
下午突然接到個緊急谘詢:“線上買的衣櫃想退貨,物流說按體積算運費要六百,有沒有便宜的辦法?”我看著客戶發來的物流單,衣櫃體積赫然標著“2.8立方米”。利利在旁邊說:“讓他拆成板件寄,能省三分之一的運費。”
她邊說邊調出拆櫃教程:“你看,這個衣櫃的側板和頂板是榫卯結構,拆開後能壓縮到1.2立方米。”她突然壓低聲音,“但彆告訴物流是退貨,就說是‘維修部件’,他們對維修件查得鬆。”
客戶後來發來感謝消息,說運費果然降到兩百三。利利看著那條消息笑了:“知道為什麼老員工都愛攢這些‘偏方’嗎?話術隻能應付常規問題,真要解決麻煩,還得靠這些藏在台麵下的技巧。”
現做桌子的甲醛焦慮
梅雨季節剛到,谘詢“現做家具”的客戶突然多了起來。有個準媽媽連著三天來問:“網上訂的實木桌,說是現做的,收到能馬上用嗎?會不會有甲醛?”g3”,剛想複製粘貼,利利按住我的手:“彆發這些數據,她看不懂。你就說‘我們家的漆是兒童房專用的,師傅送貨時會帶檢測儀,現場測給你看’。”
等客戶下單後,我才發現利利說的“檢測儀”其實是個小擺件。“但師傅會帶真正的檢測儀,”利利解釋,“關鍵是讓客戶覺得‘被重視’,數據再好,不如一句‘我幫你盯著’。”
那天下午,車間突然打來電話,說有張現做的書桌尺寸做錯了,比訂單小了五公分。客戶是位設計師,在電話裡語氣強硬:“我明天就要用,必須今天送到!”利利咬著筆杆想了會兒:“讓師傅帶把修邊機過去,現場把桌邊磨窄五公分,就說是‘特意做的圓角設計’。”
等師傅晚上反饋“客戶很滿意”,利利才鬆了口氣:“做客服就像走鋼絲,一邊是公司規定,一邊是客戶需求,得學會在中間找平衡木。”她指著窗外的暴雨,“你看這雨下得再大,總有躲雨的屋簷,關鍵是你得知道屋簷在哪兒。”
電動沙發裡的貓膩
入夏後的谘詢窗口,被“電動沙發”的問題淹沒了。有個客戶連著發了十幾個“有沒有布藝的電動沙發推薦?要能躺平的,預算五千。”
我對著係統裡的產品庫篩選,符合條件的隻有兩款,但都標注著“預售”。利利湊過來看了眼:“推b款,彆看a款便宜五百,但電機是國產的,容易出故障。”她點開售後記錄,a款的維修率果然比b款高了三成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等客戶下單後,我才發現b款其實有現貨,隻是係統沒更新。“這叫饑餓營銷,”利利笑著說,“讓客戶覺得自己搶到了稀缺品,退貨率能降一半。”她突然指著聊天記錄裡的“躺平”兩個字,“記著,下次遇到說‘要躺平’的客戶,推薦帶按摩功能的,這類人多半是上班族,願意為舒服多花錢。”
傍晚快下班時,接到個棘手的投訴:“電動沙發用了半年就不動了,售後說要換電機,收八百塊。”客戶發來的購買記錄顯示,確實過了保修期。利利卻讓我回複:“我們幫你申請了‘老客戶補貼’,隻收三百塊。”
等客戶滿意地掛了電話,利利才告訴我:“那個電機成本隻要兩百,收三百還能賺一百。”她翻開成本核算表,“做客服就得會算這筆賬:留住一個老客戶,比開發新客戶便宜五倍。”
深夜的售後危機
淩晨兩點被電話吵醒時,我還在夢見自己對著話術手冊背產品參數。電話那頭的客戶帶著哭腔:“剛收到的餐桌,桌角把我兒子的頭磕破了,流了好多血!”
我嚇得手忙腳亂,差點把手機摔在地上。利利的聲音突然從聽筒裡傳來——她居然還在公司加班:“先問傷口深不深,有沒有打破傷風針。”等確認孩子隻是皮外傷,她才說,“明天讓師傅帶著水果籃上門道歉,再補償五百塊,記住,千萬彆提‘客戶沒看安裝說明’。”
掛了電話,利利在微信裡發了段語音:“做售後就像當急診醫生,先處理情緒,再解決問題。客戶生氣的時候,你說再多道理都沒用,不如遞顆糖,比什麼話術都管用。”
第二天師傅回來反饋,客戶不僅沒再追究,還加訂了套兒童椅。利利把這個案例記在筆記本上,標題寫著:“人情味值五百塊”。她突然指著辦公室牆上的標語“客戶永遠是對的”,冷笑一聲:“其實應該改成‘客戶的情緒永遠是真的’,你得先接住他的情緒,才能談對錯。”
旺季裡的新學問
六月的“年中大促”一開場,谘詢量就翻了三倍。有個客戶一口氣問了十七個問題,從“沙發能不能進電梯”到“會不會招蟑螂”,最後突然說:“我其實是對比了五家店,就看你們服務好不好。”
利利在旁邊快速敲著鍵盤,把客戶的問題分類:“技術問題用數據答,比如‘電梯尺寸1.2米,沙發包裝1.1米’;奇葩問題用幽默答,比如‘我們的木材經過防蟲處理,蟑螂看見都繞道’。”她突然把我的回複改了改,加了個小狗打滾的表情包,“彆太嚴肅,網上購物嘛,大家圖的就是個輕鬆。”
大促第三天,遇到個更棘手的:“買的衣櫃味道太大,懷疑甲醛超標,要去檢測機構告你們。”我看著客戶發來的檢測預約單,手都在抖。利利卻異常淡定:“讓他去檢測,咱們的板材有e0級認證,檢測費我們出。”
等客戶真拿著“達標”的檢測報告回來,利利又主動送了套除味炭包:“這叫以退為進,他本來就是想訛錢,你敢接招,他反而沒轍了。”她指著後台數據,“這類客戶隻占0.3,但處理不好,就能毀掉你三個月的業績。”
大促結束那天,我的銷售額突破了一萬二,利利更是創下了兩萬的新高。慶功宴上,她喝了點啤酒,臉頰通紅地說:“其實做客服就像拚圖,每個問題都是一塊碎片,你得慢慢拚,才能看清全貌。”她指著窗外的萬家燈火,“你看,咱們賣的不隻是家具,是一個個家啊。”
我看著手機裡不斷彈出的感謝消息,突然明白利利為什麼能堅持四年。那些看似枯燥的話術背後,藏著的是對人性的理解;那些精打細算的成本賬裡,算的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。
辦公室的燈光依舊明亮,係統提示音像永不疲倦的心跳。我知道,明天還會有新的問題等著我:“沙發換皮貴嗎?”“怎麼退貨便宜?”但我已經不再害怕,可能最好的話術,其實是真誠;最難的技巧,不過是換位思考。
喜歡家居廠那些人請大家收藏:()家居廠那些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