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章 聖章孫皇後:寶印爭來地位顯,力挽狂瀾心不灰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53章 聖章孫皇後:寶印爭來地位顯,力挽狂瀾心不灰

第53章 聖章孫皇後:寶印爭來地位顯,力挽狂瀾心不灰(2 / 2)

正統七年,張太後駕崩,王振徹底沒了顧忌,變得更加肆無忌憚。他不僅在朝堂上作威作福,還慫恿朱祁鎮親征瓦剌。正統十四年,瓦剌大舉南侵,王振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,極力攛掇朱祁鎮禦駕親征。朱祁鎮頭腦一熱,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,執意要親征。

孫氏得知後,極力勸阻:陛下年幼,不懂軍事,瓦剌勇猛善戰,親征太過危險,還是派大將出征為好。可朱祁鎮被王振灌了迷魂湯,根本聽不進母親的勸告。他臨走前,把朝政大權交給了王振,還讓弟弟朱祁鈺監國。孫氏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,心裡有一種不祥的預感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果然,不出所料,朱祁鎮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遭遇瓦剌伏擊,全軍覆沒,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俘虜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。

消息傳回北京,朝野震動,人心惶惶。很多大臣覺得大明要完了,主張南遷金陵。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站了出來,大聲疾呼:言南遷者,可斬也!京師天下根本,一動則大事去矣!

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,孫氏走到了曆史的前台。她雖然是個女子,卻有著遠超常人的冷靜和魄力。麵對朝堂上的混亂局麵,她首先做的就是穩定人心。

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錢,加上宮中的珍寶,一共湊了一大批財物,派使者送到瓦剌軍營,想要贖回兒子。可瓦剌首領也先覺得朱祁鎮是個奇貨可居的寶貝,收下財物後,不僅沒放朱祁鎮回來,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攻打明朝邊境。

孫氏知道,靠贖金救不回兒子,想要保住大明江山,必須另想辦法。她采納了於謙等人的建議,做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決定:

第一,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。當時朱見深才兩歲,立他為太子,既是為了維護明朝的嫡長繼承製,也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,大明的皇位傳承不會因為朱祁鎮被俘而中斷。

第二,尊朱祁鎮為太上皇,立朱祁鈺為皇帝。國不可一日無君,朱祁鎮被俘,太子年幼,隻有立成年的朱祁鈺為帝,才能穩定局勢,凝聚人心,共同抵禦瓦剌的進攻。

這兩個決定,看似簡單,實則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。要知道,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,立他為帝,意味著朱祁鎮回來後可能再也當不了皇帝。作為母親,孫氏當然希望兒子能平安歸來,重登帝位。但作為太後,她更清楚,大明江山的安危比什麼都重要。

有人說,孫氏這是順水推舟,不得不這樣做。但不管怎麼說,她的這兩個決定,確實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。朱祁鈺登基後,是為明代宗,他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,全權負責北京保衛戰。於謙不負眾望,率領明軍奮勇抵抗,最終擊退了瓦剌,保住了北京城。

在這場危機中,孫氏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朝政,但她的決策卻為大明王朝指明了方向。她不僅要承受兒子被俘的痛苦,還要應對朝堂上的各種壓力,還要安撫宮中的妃嬪和宗室。那段時間,她經常深夜獨自垂淚,但第二天一早,又會以堅強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麵前。

有一次,瓦剌使者帶著朱祁鎮的親筆信來到北京,要求明朝割地求和。孫氏看著兒子的字跡,心如刀割,但她還是強忍著淚水,對使者說:割地求和萬萬不可,太上皇被俘,是大明的恥辱,我們會儘全力營救,但絕不會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。使者見孫氏態度堅決,隻好無功而返。

還有一次,宮中傳言說朱祁鎮已經被瓦剌殺害,很多妃嬪都哭成了一團。孫氏聽到後,立刻召集眾人,大聲說:太上皇吉人自有天相,一定能平安歸來,你們不許再造謠生事,否則按宮規處置!其實她自己心裡也沒底,但她知道,這個時候,她必須堅強,不能讓眾人失去希望。

北京保衛戰勝利後,瓦剌覺得朱祁鎮已經沒什麼利用價值了,於是在景泰元年,把朱祁鎮送回了北京。可讓朱祁鎮沒想到的是,他回來後,等待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,而是弟弟朱祁鈺的冷遇和幽禁。

朱祁鈺已經嘗到了做皇帝的甜頭,根本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。他先是把朱祁鎮安置在南宮,派人嚴加看管,不準任何人探視。後來,他又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,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。

孫氏得知後,非常生氣,但她並沒有立刻發作。她知道,朱祁鈺現在根基已穩,朝堂上大部分大臣都依附於他,這個時候硬碰硬,不僅救不出兒子,還可能給自己和朱見深帶來殺身之禍。於是,她選擇了隱忍,暗中卻一直在關注著南宮的動靜,經常派心腹去給朱祁鎮送些衣物和食物,還多次親自去南宮探視,鼓勵兒子一定要堅持下去。

有一次,孫氏去南宮探視朱祁鎮,看到兒子穿著破舊的衣服,住在陰暗潮濕的房間裡,形容憔悴,不由得心疼得流下了眼淚。朱祁鎮見到母親,更是泣不成聲:娘,弟弟太絕情了,我不想這樣活著,不如死了算了!

孫氏握著兒子的手,堅定地說:你不能死!你是大明的太上皇,是朱見深的父親,你一定要活著,總有一天,娘會想辦法讓你重新站起來!

可命運似乎和朱祁鈺開了個玩笑。景泰四年,朱見濟夭折了,朱祁鈺悲痛欲絕。更讓他絕望的是,此後他再也沒有生下兒子。到了景泰八年,朱祁鈺病重,臥床不起。朝堂上下人心浮動,很多大臣都在琢磨著,一旦朱祁鈺駕崩,皇位該由誰來繼承。

這個時候,石亨、徐有貞、曹吉祥等野心家看到了機會。他們覺得,朱祁鎮雖然被幽禁南宮,但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,而且有孫氏這位太後支持,如果能幫助朱祁鎮複辟,他們就能立下不世之功,飛黃騰達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於是,石亨等人偷偷派人去見孫氏,向她表明了想要發動政變、迎立朱祁鎮複位的想法。孫氏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機會,她當即表示同意,並給了石亨等人一道旨意,上麵寫著奸臣擅謀,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統,為政變提供了合法性。她還讓自己的長兄孫繼宗率領族人參與政變,確保萬無一失。

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,石亨、徐有貞等人率領一千多名士兵,潛入南宮,砸開宮門,救出了朱祁鎮。然後,他們帶著朱祁鎮闖入皇宮,直奔奉天殿。第二天一早,朱祁鎮在奉天殿登基,宣告複辟,史稱奪門之變。

朱祁鎮複辟後,廢朱祁鈺為郕王,不久後,朱祁鈺就不明不白地死了。石亨、徐有貞等人因為複辟有功,被加官進爵,權傾朝野。但他們並沒有得意太久,後來因為專權跋扈,被朱祁鎮一一清算。

而在這場政變中,最受爭議的就是於謙的死。於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,是大明的棟梁之臣,但因為他曾經支持朱祁鈺登基,被徐有貞等人誣陷為,最終被朱祁鎮下令處死。

很多人因此指責孫氏,說她為了兒子複辟,不惜犧牲忠臣於謙。但平心而論,孫氏當時的首要目標是救兒子,是穩定大明江山。她可能並沒有想到,石亨、徐有貞等人會借機除掉於謙。而且,於謙之死,主要責任在於朱祁鎮的昏庸和徐有貞等人的陷害,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孫氏身上,未免有些不公平。

奪門之變後,朱祁鎮為了感謝母親的支持,給孫氏上了徽號聖烈慈壽皇太後。這是明代後宮第一次有太後獲得徽號,可見朱祁鎮對母親的感激之情。孫氏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承諾,讓兒子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。

天順六年,孫氏病重。朱祁鎮衣不解帶地在病床前伺候,親自為母親端湯喂藥,就像小時候母親照顧他一樣。可即便如此,也沒能留住孫氏的生命。同年九月,孫氏駕崩,享年六十三歲。朱祁鎮悲痛欲絕,追諡她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後,與朱瞻基合葬於景陵,附太廟。

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。她一生都在為兒子朱祁鎮操勞,從撫養他長大,到勸說他遠離王振,再到土木堡之變後營救他,最後支持他複辟。無論朱祁鎮犯了多大的錯誤,她都始終不離不棄,無條件地支持他、保護他。這份母愛,是純粹的,也是無私的。

當然,孫氏也有她的缺點和過錯,她為了成為皇後,確實不擇手段,雖然胡善祥的被廢主要責任在朱瞻基,但她也難辭其咎。她支持奪門之變,雖然是為了兒子,但客觀上確實導致了於謙的死亡,給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。她對朱祁鎮的過度寵愛,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朱祁鎮的頑劣和昏庸。

但我們不能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苛求一個古代的後宮女子。在那個男權至上、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,女性想要生存下去,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,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甚至需要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。孫氏隻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女性,她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,也有自己的無奈和堅守。

參考《明史》
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他變心後,我反手把超市上報國家 綁定我?係統你踢到鐵板了 京舞空竹 離婚夜孕吐,下鄉資本家小姐躺贏 我有點無了 手機連通三界後,豪門千金躺平了 諸天萬界:我從末世開始 綁定種田遊戲後,糧食多到砸神 全家一起闖末世 每天百萬骷髏,從零打造亡靈天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