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仁孝徐皇後:徐氏憑啥讓朱棣獨寵一生,死後不再立後?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51章 仁孝徐皇後:徐氏憑啥讓朱棣獨寵一生,死後不再立後?

第51章 仁孝徐皇後:徐氏憑啥讓朱棣獨寵一生,死後不再立後?(1 / 1)

洪武二年的濠州城,春風卷著淮河的濕氣漫過青石板路,魏國公徐達府裡的海棠開得正盛。後院書房內,一個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正踮著腳夠書架上的《孫子兵法》,額角沾著點墨汁,眼神卻亮得像藏了星子。丫鬟剛要上前幫忙,就見小姑娘已經抱著書卷跌坐在蒲團上,自顧自翻得入迷——這便是徐達的嫡長女徐氏,後來讓明成祖朱棣愛到骨子裡的仁孝皇後。

彼時誰也沒想到,這個被街坊鄰裡稱作“女諸生”的小丫頭,未來會成為攪動大明風雲的關鍵人物。要知道在明初,女子能識幾個字已是稀罕事,徐氏卻憑著過目不忘的本事,把經史子集、兵法謀略讀了個遍,連徐達跟部下議事時,她躲在屏風後聽著,偶爾插一句點評,都能讓這位開國大將刮目相看。有次徐達故意考她:“丫頭,這‘聲東擊西’怎麼用?”徐氏頭也不抬:“爹打陳友諒時,不就是先佯攻武昌東門,實則重兵圍西門嗎?不過要是對方防備嚴密,倒不如‘圍點打援’更省事。”徐達哈哈大笑,拍著桌子說:“我徐家這丫頭,比你幾個哥哥都強!”

這事兒很快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裡。老朱本就跟徐達是過命的兄弟,一聽老友有這麼個奇女兒,當即拍板:“好小子,藏得夠深啊!我家老四朱棣,跟你家丫頭年紀相仿,不如親上加親?”徐達自然樂意,一來二去,這門親事就定了下來。洪武九年,十七歲的朱棣迎娶了十五歲的徐氏,大婚當天,南京城的紅綢從午門一直鋪到燕王府,朱元璋看著一對新人,樂嗬嗬地對馬皇後說:“這倆孩子,一個勇猛,一個聰慧,將來定能成大事。”

誰也沒料到,朱元璋這話竟一語成讖。隻是當時的朱棣,還隻是個奉命鎮守北平的藩王,而徐氏,也隻是個打理王府內務的燕王妃。可即便如此,徐氏也沒閒著。她跟著朱棣前往北平後,把燕王府治理得井井有條,府裡的下人沒人敢偷懶耍滑,連朱棣的謀士們都私下說:“王妃這本事,比府尹還厲害。”更難得的是,她還把馬皇後教的“仁厚”二字刻在了心裡。北平的百姓遭了災,她就悄悄打開王府糧倉賑災;士兵的家屬有困難,她就親自上門慰問,送衣送糧。久而久之,燕王府在北平的口碑越來越好,朱棣也越發離不開這個既能打理家事,又能幫他收攏人心的妻子。

不過最讓朱棣佩服的,還是徐氏的膽識。有一年北平鬨兵變,亂兵都快衝到王府門口了,朱棣恰好不在府中。府裡的下人嚇得魂飛魄散,徐氏卻鎮定自若,一邊讓人緊閉大門,加固城牆,一邊把府裡的家丁和士兵家屬組織起來,拿起武器守城。她親自登上城樓,對著眾人喊話:“現在城外亂兵橫行,一旦王府被破,我們誰也活不了!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拚死一搏!”說著,她拿起弓箭,一箭射穿了帶頭亂兵的肩膀。眾人見王妃如此英勇,頓時士氣大振,硬是守住了王府,直到朱棣帶兵趕回。事後朱棣抱著徐氏,後怕地說:“你要是出了什麼事,我可怎麼辦?”徐氏卻笑著說:“夫君是做大事的人,我怎能拖你後腿?”

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二十年。在這二十年裡,徐氏為朱棣生下了三子四女,夫妻倆感情好得讓人羨慕。據說朱棣在北平的那些年,府裡連個妾室都沒有,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徐氏身上。有次朱元璋賞賜了幾個美女給朱棣,朱棣硬是原封不動地送了回去,還特意上書說:“臣有賢妻徐氏足矣,無需其他女子侍奉。”這在三妻四妾的古代,尤其是帝王家,簡直是破天荒的事。

可平靜的日子終究沒能長久。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駕崩,建文帝朱允炆繼位。這位年輕的皇帝一上台,就聽信黃子澄、齊泰等人的建議,急於削藩。周王、湘王、代王等人接連被削,一個個要麼被廢為庶人,要麼自焚而死。眼看刀就要架到自己脖子上,朱棣再也坐不住了。他召來謀士姚廣孝,商議對策,徐氏則在一旁默默聽著,時不時補充幾句。姚廣孝主張“先下手為強”,朱棣卻有些猶豫:“我兵力不足,要是打不過朝廷怎麼辦?”徐氏這時開口了:“夫君,如今陛下削藩之心已明,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奮起一搏。北平百姓感念夫君恩德,定會支持我們;軍中將士也大多願意為夫君效命。至於兵力,我們可以暗中招募勇士,再聯合寧王的朵顏三衛,勝算不小。”

不僅如此,徐氏還提醒朱棣:“打仗不僅要靠武力,還要靠民心。建文帝削藩過於急切,已經失了民心,我們起兵時,就以‘清君側,靖國難’為名,這樣既能師出有名,又能招攬天下賢才。”朱棣一聽,茅塞頓開,當即決定發動靖難之役。建文元年七月,朱棣以“清君側”為名,在北平起兵,一場持續四年的叔侄之爭,就此拉開序幕。

朱棣起兵後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平城。他知道,建文帝一定會派大軍圍攻北平,而城中兵力空虛,僅憑世子朱高熾很難守住。臨走前,朱棣握著徐氏的手說:“北平就交給你和高熾了,務必守住!”徐氏堅定地點點頭:“夫君放心,隻要我在,北平就不會丟!”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果然,朱棣前腳剛走,建文帝就派大將軍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上,直撲北平。五十萬對一萬,這簡直是雞蛋碰石頭。李景隆站在北平城外,看著眼前的孤城,得意地說:“不出三日,我定能拿下北平!”可他萬萬沒想到,自己麵對的,是一個比朱棣還難對付的對手。

當時北平城的守軍加起來還不到一萬人,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。朱高熾雖然仁厚,但缺乏作戰經驗,一時沒了主意。關鍵時刻,徐氏站了出來。她先是安撫將士們的情緒,說:“李景隆雖有五十萬大軍,但都是烏合之眾,不堪一擊。我們隻要守住城池,等王爺率軍回援,就能裡外夾擊,大敗敵軍!”接著,她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:讓城中的婦女都上城樓守城。

消息一出,將士們都愣住了。在古代,婦女上戰場簡直是聞所未聞。徐氏卻解釋說:“如今城中兵力不足,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。將士們的妻子姐妹,平日裡受了王府不少恩惠,現在正是報答的時候。”說著,她親自穿上鎧甲,拿起兵器,帶頭登上城樓。將士們的家屬們見王妃都如此英勇,紛紛響應,拿起剪刀、木棍,甚至炒菜的鐵鍋,湧上城樓。

李景隆見城中竟然有婦女守城,頓時哈哈大笑,認為徐氏是黔驢技窮。他下令大軍攻城,可北平城的城牆本就高大堅固,再加上徐氏指揮得當,守軍和婦女們齊心協力,竟然一次次打退了李景隆的進攻。更絕的是,當時正值寒冬,徐氏讓人在城牆上澆水,水一結冰,城牆就變得光滑無比,李景隆的士兵根本爬不上去,不少人還滑倒在地,被守軍趁機斬殺。

就這樣,徐氏帶著朱高熾和全城百姓,硬是守住了北平城,撐到了朱棣回援。朱棣回來後,看到完好無損的北平城,又聽說了徐氏的英勇事跡,感動得說不出話來。他抱著徐氏,哽咽著說:“你真是我的福星啊!沒有你,我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了。”徐氏卻隻是笑著幫他擦去臉上的塵土:“夫君能平安回來,比什麼都好。”

經此一役,徐氏的名聲傳遍了天下,人們都稱讚她是“女中諸葛”。而朱棣也更加堅信,自己娶了一個既能同甘,又能共苦的好妻子。在接下來的三年裡,朱棣率領大軍南征北戰,徐氏則在北平坐鎮,為他籌措糧草,安撫後方。她還時常寫信給朱棣,提醒他“善待士兵,體恤百姓”,“勿濫殺無辜,以免失了民心”。朱棣對她的話言聽計從,每次打下城池,都嚴令士兵不得燒殺搶掠,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投靠到他麾下。

建文四年六月,朱棣率軍攻入南京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同年七月,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,改元永樂。登基後的第一件事,朱棣就下旨冊封徐氏為皇後。冊封大典那天,南京城再次披上紅綢,徐氏穿著華麗的皇後禮服,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台階。朱棣看著她,眼中滿是愛意和敬重:“朕能有今日,全靠皇後相助。往後餘生,朕定與你攜手共治天下。”

成為皇後的徐氏,並沒有恃寵而驕,反而更加勤勉。她深知“後宮不得乾政”的規矩,但也明白,一個賢明的皇後,不僅要打理好後宮,還要能為皇帝分憂。當時朱棣因為靖難之役,殺了不少建文舊臣,朝堂上人心惶惶。徐氏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。有一天,她趁著和朱棣吃飯的機會,委婉地說:“夫君,那些建文舊臣,並非都是奸佞之徒,他們隻是各為其主罷了。如今天下已定,不如既往不咎,重用那些有才華的人,這樣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。”

朱棣聽了,沉默了片刻。他知道徐氏說得有道理,但心中對那些反對自己的人還是有些芥蒂。徐氏又接著說:“當年太祖皇帝打天下,收納了多少敵人的部下?正是因為他知人善任,才開創了大明的基業。夫君如今登基,更應該效仿太祖,廣納賢才,這樣才能讓百姓信服,讓朝堂穩固。”朱棣被她說服了,當即下令,停止追究建文舊臣的罪責,隻要願意為永樂朝效力的,一律既往不咎,量才錄用。

這一舉動,讓朝堂上的氣氛緩和了不少,不少有才華的建文舊臣也紛紛出來為官,為後來的“永樂盛世”奠定了基礎。除此之外,徐氏還十分重視官員的家風建設。她召見了六部尚書和翰林學士的夫人,賜予她們冠服和錢幣,語重心長地說:“你們的丈夫都是朝廷的棟梁,肩負著治理國家的重任。作為妻子,不僅要照顧好丈夫的飲食起居,還要時刻提醒他們廉潔奉公,以百姓為重。丈夫賢明,國家才能安定,我們才能安享太平。”這些夫人聽了,都深受感動,紛紛表示會牢記皇後的教誨。

徐氏還十分注重抑製外戚。她的弟弟徐增壽,在靖難之役中因為暗中幫助朱棣,被建文帝所殺。朱棣登基後,想要追封徐增壽為侯,徐氏卻堅決反對:“弟弟私通藩王,本就是死罪,陛下不追究徐家的責任,已經是天恩浩蕩了,怎能再追封他?”朱棣不聽,還是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,讓他的兒子徐景昌繼承爵位。徐氏知道後,始終沒有向朱棣道謝,還特意召見徐景昌,告誡他:“你父親的爵位,是陛下格外開恩,你今後一定要謹言慎行,不可仗著外戚的身份胡作非為,否則不僅會丟了爵位,還會連累徐家。”徐景昌聽了,嚇得連連點頭,此後一直安分守己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在教育子女方麵,徐氏更是煞費苦心。她的長子朱高熾,性格仁厚,但身體肥胖,不善騎射。朱棣一開始並不喜歡這個兒子,更偏愛次子朱高煦,覺得朱高煦勇猛善戰,很像自己。徐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,特意找機會對他說:“夫君,太子是國家的根本,必須仁厚愛民。高熾雖然不善騎射,但他體恤百姓,勤於政事,將來一定是個賢明的君主。高煦和高燧,性格過於剛愎,應該讓廷臣好好教導他們,不可讓他們驕縱跋扈。”

為了讓朱高熾得到鍛煉,徐氏還經常讓他處理一些王府的事務,教他如何賞罰分明,如何安撫百姓。有一次,朱高熾處理一件民間糾紛時,因為過於仁慈,沒有嚴懲犯錯的人,朱棣得知後很生氣。徐氏卻替兒子辯解:“夫君,治理百姓,應以教化為主,懲罰為輔。高熾雖然沒有嚴懲那人,但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還賠償了受害者的損失,這不是比單純的懲罰更好嗎?”朱棣聽了,覺得有道理,對朱高熾的看法也漸漸改變了。

除了處理朝政和教育子女,徐氏還不忘著書立說。她摘錄《女憲》《女誡》的精義,寫成了《內訓》二十篇,又編纂了《勸善書》,頒行天下。《內訓》主要教導宮中婦女如何修身養性,如何處理家庭關係;《勸善書》則收集了曆代的嘉言善行,倡導人們積善積德。這兩部書在當時影響很大,不僅宮中女子爭相閱讀,民間的女子也紛紛效仿,徐氏也因此被人們稱為“賢後典範”。

據說徐氏還曾寫過一部佛經,名叫《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》。相傳有一年正月初一,徐氏焚香靜坐時,夢見觀世音菩薩現身,授予她這部佛經,並告訴她,這部經能消弭災禍,勸人向善。徐氏醒來後,憑著記憶寫下了這部經,後來朱棣還特意讓人將其刊印發行,流傳甚廣。不過這事兒帶有幾分傳奇色彩,究竟是真是假,如今已無從考證,但也從側麵反映了徐氏在人們心中的地位。

徐氏的一生,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永樂朝的天空。她不僅是朱棣的妻子,更是他的知己和戰友。朱棣登基後,經常忙於政事,有時候到了午後還沒吃飯,徐氏就陪著他一起挨餓;有時候朱棣熬夜批閱奏章,徐氏就坐在一旁,為他研墨遞茶,默默陪伴。有一次,朱棣因為朝堂上的事情心煩意亂,回到後宮後大發雷霆。宮女們嚇得瑟瑟發抖,徐氏卻走上前,輕輕拍著他的背說:“夫君,萬事都有解決的辦法,何必如此動怒?傷了身體就不好了。”朱棣看著她溫柔的眼神,心中的怒火頓時消了大半,握著她的手說:“還是皇後最懂我。”

可這樣一位賢明的皇後,卻沒能陪伴朱棣太久。永樂五年七月,徐氏病重。朱棣得知後,立刻放下手中的政事,日夜守在她的床邊,親自為她端藥喂飯。他還下令,遍尋天下名醫,隻要能治好皇後的病,賞賜千金,官升三級。可即便如此,徐氏的病情還是一天天加重。

臨終前,徐氏拉著朱棣的手,斷斷續續地說:“夫君,我不行了。往後,你要愛惜百姓,廣納賢才,善待宗室,不要驕縱外戚。還有,那些在靖難之役中守城的將士和婦女,你要好好賞賜他們。”朱棣淚流滿麵,哽咽著說:“皇後放心,朕都記下了。你一定要好起來,我們還要一起去北平,一起看長城呢。”徐氏微微一笑,閉上眼睛,永遠地離開了他,享年四十六歲。

徐氏的去世,對朱棣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。他悲痛欲絕,連續數日不上朝,甚至哭到數次昏厥。宮女們說,那些日子,皇宮裡天天都能聽到皇帝的哭聲,讓人聽了心碎。朱棣為徐氏舉行了隆重的葬禮,追封她為“仁孝皇後”,還下令全國哀悼。他還決定,為徐氏建造一座宏偉的陵墓,讓她在地下也能享受尊榮。

於是,朱棣派人在北平昌平的天壽山選址,曆時四年,建成了長陵。長陵規模宏大,氣勢恢宏,神道上的石像生栩栩如生,祾恩殿的木構建築更是巧奪天工。永樂十一年,徐氏的梓宮從南京出發,運往北平長陵安葬。朱棣親自護送,一路上,他不顧路途勞累,每天都要到梓宮前祭拜。到達長陵後,朱棣看著徐氏的靈柩被緩緩送入地宮,心中充滿了不舍。他站在地宮門口,久久不願離去,喃喃地說:“皇後,你先在這裡等著,朕百年之後,就來陪你。”

徐氏去世後,朱棣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後。後宮裡雖然有不少妃嬪,但他心中始終隻有徐氏一個人。他經常獨自一人來到長陵,坐在徐氏的墓前,回憶著兩人從相識到相知,從相愛到相守的點點滴滴。有一次,他看到長陵的海棠開了,就想起了當年在徐達府裡,那個踮著腳夠書的小姑娘,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。

朱棣還按照徐氏的遺願,重用建文舊臣,善待百姓,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。在他的治理下,明朝的國力越來越強盛,出現了“永樂盛世”的局麵。他派鄭和下西洋,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;他命人編纂《永樂大典》,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;他五次親征漠北,鞏固了明朝的北部邊防。而這一切成就的背後,都離不開徐氏生前的輔佐和教誨。

永樂二十二年,朱棣在第五次親征漠北的途中病逝,享年六十五歲。按照他的遺願,大臣們將他的靈柩運往長陵,與徐氏合葬。這座見證了兩人深情的陵墓,從此成為了明朝帝陵中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

徐氏的一生,是傳奇的一生。她出身名門,卻不驕不躁;她身為皇後,卻勤儉賢明;她輔佐丈夫,卻不越權乾政;她教育子女,卻不嚴苛刻薄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,贏得了朱棣的深愛,贏得了百姓的敬重,也贏得了曆史的讚譽。

正如朱高熾在《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》中所說:“母親徐氏,貞靜誠一,輔佐父親建立功業,其孝心和品行名揚天下。”

參考《明史》
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殺手重生從六零年開始 都穿越了,你還叫我節製一點 綜武:長太帥,被邀月擒回移花宮 江湖奇聞記 光冕與混沌權柄 瘋批魔尊從草包到滅世 苟道修仙:師姐你彆鬨! 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 主角團有掛還這麼卷,不要命了? 重生七五:真千金她隻想搞錢暴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