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麼一搞,藩王們徹底成了富家翁,再也掀不起風浪。後來漢武帝搞推恩令,其實就是抄的劉啟的作業,隻不過更溫柔點。
劉啟繼承了他爹的惠民政策:田稅繼續保持三十稅一,徭役三年一次,還多次下令賑濟災民。但他比老爹多了個心眼——立規矩。
他下令:老百姓必須好好種地,誰要是棄農經商,全家罰為奴隸。還規定地方官要是管不好農業,輕則降職,重則罷官。這招挺狠,但效果顯著——到他晚年,漢朝糧食多得吃不完,倉庫裡的錢堆得放不下,穿錢的繩子都爛了。
《史記·平準書》裡說:漢興七十餘年之間,國家無事,非遇水旱之災,民則人給家足,都鄙廩庾皆滿,而府庫餘貨財。京師之錢累巨萬,貫朽而不可校。太倉之粟陳陳相因,充溢露積於外,至腐敗不可食。這可不是吹的,全是劉啟和他爹攢下的家底。
劉啟對功臣不算摳門,周亞夫平叛後被封為丞相,地位極高。但這倆人後來鬨掰了,就因為周亞夫太倔。
有一次,劉啟想封皇後的哥哥為侯,周亞夫說:高皇帝規定,非劉氏不能封王,非功臣不能封侯,這小子沒功勞,不能封!劉啟沒轍,隻能作罷。
還有一次,匈奴王來投降,劉啟想封他們為侯,拉攏一下匈奴。周亞夫又跳出來反對:這些人背叛自己的國家,您還封他們,以後怎麼管教大臣?劉啟這次沒聽他的,直接把匈奴王封了侯。周亞夫氣得稱病辭職,劉啟順水推舟,讓他回家養老了。
過了幾年,劉啟想看看周亞夫改脾氣沒,就請他吃飯,故意不給筷子。周亞夫不高興,自己找管事要了雙筷子。劉啟笑著說:這點事還委屈你了?周亞夫趕緊謝罪,沒等劉啟說完就站起來走了。
劉啟看著他的背影,對左右說:這小子脾氣不改,將來肯定會給太子找麻煩。後來周亞夫兒子給他買了五百套盔甲當時私人買盔甲是重罪),被人告發,劉啟直接把周亞夫抓進監獄。周亞夫氣得絕食五天,吐血而死。
這事兒能看出劉啟的短板:記仇,而且對威脅自己或兒子)權威的人絕不手軟。跟他爹比,少了點容人之量。
劉啟這輩子最頭疼的事,可能就是立太子。他一開始立的是長子劉榮,但這孩子他媽栗姬是個醋壇子,把後宮搞得雞飛狗跳。
長公主劉嫖劉啟的姐姐)想把女兒阿嬌嫁給劉榮,栗姬不同意,還罵了劉嫖幾句。劉嫖氣壞了,轉頭就跟王夫人漢武帝劉徹他媽)結盟,天天在劉啟耳邊說栗姬壞話:栗姬這女人太壞了,背後咒罵其他妃子,您要是不在了,她肯定會像呂後那樣害人!
劉啟本來就對栗姬有點意見,聽姐姐這麼一說,心裡更膈應了。有一次他生病,跟栗姬說:我要是死了,你要好好照顧其他妃子和孩子。栗姬居然當場翻臉,又哭又鬨,還罵了劉啟幾句。
劉啟徹底失望了,公元前150年,他廢了劉榮的太子之位,改立劉徹為太子。栗姬氣得病死了,劉榮後來也因為一點小事侵占宗廟土地)被抓,自殺了。
這場太子之爭,看似是後宮女人的鬥爭,其實是劉啟在權衡利弊:他要的是一個能掌控局麵的繼承人,而不是被外戚或後宮操控的傀儡。事實證明,他沒選錯——劉徹後來成了漢武帝,把漢朝推向了巔峰。
公元前141年,劉啟病重。他知道自己沒多少時間了,開始安排後事:
一、讓太子劉徹提前熟悉朝政,跟著處理國事;
二、拜竇嬰為大將軍,讓他輔佐劉徹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,既是外戚又是功臣,能鎮住場子);
三、下了最後一道聖旨:死罪之人,冬天再執行給犯人留條活路,也體現仁政);老百姓今年不用交租了。
做完這些,他安心地閉上了眼睛,享年四十八歲,在位十五年。
《孝景本紀》最後,司馬遷給了他一句評價:漢興,孝文施大德,天下懷安,至孝景,不複憂異姓,而晁錯刻削諸侯,遂使七國俱起,合從而西鄉,以諸侯太盛,而錯為之不以漸也。意思是:文帝施德,天下安穩;景帝時,諸侯太強,晁錯削藩太急,導致七國之亂,但最終平定了叛亂,解決了諸侯問題。
這評價挺中肯。劉啟確實沒他爹那麼完美:他殺過功臣晁錯),逼死過功臣周亞夫),廢過太子,手段不算光彩。但他乾的事都很實在:平定七國之亂,鞏固中央集權;發展農業,積累財富;選對了繼承人。
如果把漢朝比作一個公司,劉邦是創始人,劉恒是把公司拉回正軌的ceo,劉啟就是那個埋頭搞改革、攢家底的總經理,而劉徹則是拿著家底去開拓市場的擴張型老板。沒有劉啟這十五年的積累,漢武帝未必有本錢去打匈奴、通西域。
所以說,漢景帝劉啟或許不是個完美的皇帝,但絕對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——他用自己的狠辣和務實,給漢朝搭好了通往巔峰的梯子。這哥們,值得被記住。
參考《史記·孝景本紀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