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莽龍興出建康,手提三尺定南疆。
寒微不墜淩雲誌,亂世終成濟世王。
百戰沙場驅羯虜,一生儉素示朝堂。
可憐霸業空留恨,未及江山享太康。
如果要給南朝的皇帝們搞個出身鄙視鏈,陳霸先絕對能穩坐最底端——人家劉裕好歹是郡裡的小吏,蕭衍更是蘭陵蕭氏的名門之後,可陳霸先呢?《陳書》裡寫他少倜儻有大誌,不治生產,翻譯過來就是:這小夥子年輕時不務正業,地裡的活兒一點不乾,天天琢磨著乾大事。
當時誰也沒想到,這個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)的問題青年,後來能成南朝最後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。陳霸先家祖上倒是闊過,據說能追溯到東漢太丘長陳寔,但到他這輩早就敗落了,老爹陳文讚一輩子沒當過官,屬於標準的底層農民。可這陳霸先偏不按劇本走,彆人忙著種水稻,他忙著練武藝、讀兵書,《南史》說他明達果斷,為當時所推服,簡單說就是:這人腦子活、膽子大,村裡的年輕人都服他。
機遇這東西,往往就藏在亂世裡。梁武帝蕭衍晚年搞出個侯景之亂,把江南攪成了一鍋粥。當時陳霸先正在廣州刺史蕭映手下當差,這蕭映是梁武帝的侄子,眼光挺毒,早就看出陳霸先是塊料,跟人說:此人方將遠大。果然,侯景叛軍剛露頭,陳霸先就帶著三千兵馬北上平叛,臨走前還殺了不配合的廣州刺史元景仲,理由很硬核:景仲附賊,義不容誅《陳書》)。
從廣州到建康,千裡迢迢全是戰場。陳霸先一路打過去,硬是把雜牌軍練成了王牌軍。他有個絕招:賞罰分明。打了勝仗,繳獲的財物全部分給士兵;誰要是臨陣退縮,當場軍法處置。有一次部隊缺糧,士兵們快餓暈了,正好趕上湘東王蕭繹派來的援軍送了三十萬石糧食,陳霸先二話不說,分了一半給友軍王僧辯的部隊。王僧辯感動得不行,後來兩人成了平叛搭檔——當然,這是後話。
等打到建康城下,陳霸先才算真正露了把臉。侯景這小子挺賊,把朱雀航的浮橋拆了,想憑秦淮河死守。陳霸先一看:這叫事?連夜讓士兵用蘆葦紮成筏子,趁著夜色強渡淮河。《南史》裡寫兵甲滿江,呼聲震天地,叛軍嚇得腿肚子轉筋,沒等交手就跑了一半。侯景本人更慘,兵敗後想坐船逃到海上,結果被身邊的侍衛捅了刀子,腦袋送到建康,手砍下來送給北齊,屍體扔大街上,老百姓搶著吃,連骨頭都被燒成了灰——可見這貨多招人恨。
平定侯景之亂後,陳霸先成了梁朝的,但他還得跟王僧辯搭班子。王僧辯是太原王氏出身,典型的門閥子弟,打心眼兒裡瞧不上陳霸先這個泥腿子。兩人表麵上稱兄道弟,背地裡較勁比誰都厲害。
真正撕破臉,是因為立皇帝的事。梁武帝的兒子們死的死、逃的逃,最後剩下個晉安王蕭方智,才十三歲。陳霸先說:這孩子根正苗紅,就立他吧。王僧辯卻偷偷跟北齊勾搭上了——北齊當時想插手南朝事務,把梁武帝的侄子蕭淵明送回來當傀儡皇帝。王僧辯覺得:蕭淵明是長輩,又是北齊撐腰,比小屁孩蕭方智靠譜。
公元555年,王僧辯不顧陳霸先多次勸阻,硬是把蕭淵明扶上了皇位。陳霸先氣得拍桌子:王僧辯賣主求榮,我跟他沒完!《陳書》載其密語:僧辯外附強齊,廢黜正君,不義甚矣)。這年九月,陳霸先玩了把狠的:他以打獵為名,把部隊調到京口,趁王僧辯沒防備,連夜渡江奇襲建康。
要說王僧辯也是大意,城裡的守軍還在睡大覺,陳霸先的人已經摸到了府衙門口。王僧辯驚醒後想反抗,可手下的兵早就聽說陳霸先的威名,沒人敢動。最後這老哥歎著氣說:我怎麼就信了你的鬼話!《南史》:何意有今日之事),被陳霸先一刀砍了。
殺了王僧辯,陳霸先擁立蕭方智當皇帝,也就是梁敬帝。但這時候的梁朝,早就成了陳霸先的天下。他給自己封了個,食邑十個郡,排場比皇帝還大。大臣們心裡都有數: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。
果然,公元557年,蕭方智乖乖下詔禪位。陳霸先還假惺惺地推讓了三次,最後勉為其難地接受了。登基那天,建康城的老百姓來看熱鬨,有人小聲嘀咕:這陳王以前不就是個村官嗎?旁邊人趕緊捂住他的嘴:彆瞎說,人家現在是真龍天子了!
陳霸先當皇帝史稱陳武帝)後,乾的第一件事就讓大臣們驚掉了下巴——他把皇宮裡的金銀珠寶、綾羅綢緞全搜出來,賞給了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士兵,自己穿粗布衣服,吃飯就倆菜,其中一個還是鹹菜。《陳書》裡說他常膳不過數品,私宴用瓦器蚌盤,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,意思是:日常飯菜就幾個菜,私人宴會用瓦盆當餐具,有口吃的就行,絕不浪費。
有個大臣拍馬屁,說:陛下是天子,得用金餐具才配得上身份。陳霸先瞪了他一眼:當年打侯景的時候,士兵們三天沒吃飯,你忘了?嚇得那大臣趕緊磕頭認錯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當然,當皇帝不能隻靠省錢,還得能打。陳霸先剛登基,北齊就派兵來搗亂,想趁他立足未穩搶地盤。這時候陳朝的軍隊剛打完十幾年仗,早就累壞了,有人勸陳霸先:要不咱跟北齊講和吧?陳霸先把桌子一拍:講和?他們占了咱的壽陽,殺了咱的百姓,這仇能算完?
公元558年,北齊十萬大軍進攻梁朝舊都建康。陳霸先親率軍隊迎敵,當時正趕上連綿大雨,道路泥濘,糧草運不進來,士兵們隻能挖野菜充饑。陳霸先心裡著急,天天到軍營裡給士兵打氣:弟兄們再堅持一下,打贏了,我請大家吃大米飯!
轉機出現在一個叫侯安都的將領身上。這哥們趁雨夜帶著敢死隊摸到北齊軍營後麵,一通砍殺,北齊軍以為被包圍了,頓時大亂。陳霸先率軍正麵衝鋒,把十萬北齊軍殺得大敗而逃,光俘虜就抓了三萬多。《陳書》裡得意地寫:齊師自相蹂踐,死者不可勝計,生禽數萬人。
打跑了北齊,陳霸先又開始搞建設。江南經過侯景之亂,早就沒了往日的繁華,建康城燒掉了大半,老百姓流離失所。陳霸先下了道命令:凡是戰亂中失去土地的農民,朝廷分給田地和種子;逃亡的流民回家,免除三年賦稅。他還讓人修複被燒毀的宮殿和寺廟,不是為了自己享受,而是想告訴老百姓:天下太平了。
有一次,陳霸先在宮裡散步,看到一棵老槐樹,突然想起年輕時在吳興老家見過的那棵,眼圈一下子紅了。他對身邊的人說:當年我要是在家種地,現在說不定正跟老夥計們喝酒呢。《南史》載其感歎:此樹婆娑,生意甚茂,似有懷舊之情)。可惜,他再也回不去了。
陳霸先當皇帝的時間不長,滿打滿算也就三年557559年)。公元559年夏天,他在批閱奏折時突然病倒,太醫們束手無策,沒多久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七歲。
臨死前,陳霸先把侄子陳蒨後來的陳文帝)叫到床前,囑咐他:守住這份家業不容易,彆學梁武帝那樣瞎折騰,對老百姓好點。《陳書》載遺詔:務在儉約,敦睦六親,委任賢才,勿使勞擾百姓)。
後世對陳霸先的評價挺有意思。唐朝人編《陳書》,說他英略大度,應變無方,是個有本事的皇帝;但也有人說他篡梁自立,不夠地道。其實在那個年代,誰有本事誰當皇帝,早就成了規矩。蕭衍篡南齊,陳霸先篡梁朝,後來楊堅又篡陳朝,都是一個路數。
但有一點沒法否認:陳霸先確實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。如果不是他硬扛著北齊和北周的進攻,江南地區很可能早被北方政權吞並了。從這點來說,他比後來的陳後主強多了——至少沒把國家折騰亡了。
現在去浙江長興,還能看到陳霸先的故居遺址,當地老百姓管那地方叫陳武帝故宅。據說每年都有人去憑吊,念叨著這位從底層逆襲的皇帝。有人說他運氣好,趕上了亂世;也有人說他有本事,換個人未必能成功。
《陳書》最後說的:帝雄武多英略,性甚仁愛,及居阿衡,恒崇寬政,民有犯法者,必哀矜之,尤重農桑,務儘地利,凡所營造,不關軍國者,皆省焉。翻譯成大白話就是:這皇帝能打、有腦子、心眼好,當了老大後不亂折騰,老百姓犯了錯還可憐他們,重視種地,不亂蓋樓——就衝這點,夠格了。
參考《陳書》《資治通鑒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