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小韜光藏鋒芒,外戚權傾代北周。
平陳一統開新局,三省六部定千秋。
輕徭薄賦民稍息,峻法嚴刑士亦愁。
仁壽宮深風雨驟,功過憑誰論短長。
楊堅這人,打出生起就自帶“主角光環”的bug。《隋書·高祖紀》裡說他“為人龍頷,額上有五柱入頂,目光外射,有文在手曰‘王’”,翻譯過來就是:下巴長得跟龍似的,腦門上有五道棱子直通天靈蓋,眼神能當探照燈使,手心還自帶“王”字紋身。這配置,擱現在高低得是玄幻小說男主,擱當時,卻差點讓他成了“早夭劇本”的犧牲品。
他爹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,標準的關隴集團核心成員。按說官二代的日子該順風順水,可楊堅偏生得太紮眼。北周太祖宇文泰見了他就嘀咕:“此兒風骨,不似代間人。”意思是這小子看著就不像咱這地界能養出來的,透著股反骨。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,齊王宇文憲更直接,跟皇帝哥說:“楊堅相貌非常,臣每見之,不覺自失,恐非人下,請早除之。”
楊堅這時候玩起了“裝慫”的絕活。你說我有反骨?那我就當最乖的職場人。宇文邕讓他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,他就把“妻管嚴”人設焊在身上;朝廷讓他去哪當官,他立馬收拾行李連夜出發,絕不多問一句。就這演技,擱現在拿個金雞獎不成問題。《隋書》裡說他“深自晦匿”,通俗點講就是:你們聊,我裝死。
說到這裡,我不得插一嘴,“史上最強嶽父”——獨孤信。
獨孤信共有7個女兒,長女獨孤氏,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後,諡號明敬皇後;四女獨孤氏,嫁給唐國公李昞,婚後生下唐高祖李淵,公元618年,李淵建立唐朝後,追諡其為元貞皇後;七女獨孤伽羅,隋文帝楊堅的皇後,諡號文獻皇後,她於14歲嫁給楊堅,夫妻感情深厚,二人曾“誓無異生之子”。獨孤伽羅深度參與朝政,助力楊堅開創“開皇之治”,宮中將她和楊堅並稱“二聖”。獨孤信,“史上最強嶽父”當之無愧!
好了,繼續,書接上文。命運這編劇就愛搞事。宇文邕死後,兒子宇文贇繼位,也就是周宣帝。這位主兒是個“行為藝術家”,剛登基就把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立為皇後,轉頭又覺得老丈人太礙眼,指著楊麗華的鼻子罵:“必族滅爾家!”還真召楊堅進宮,偷偷吩咐侍衛:“若色動,即殺之。”
楊堅心裡估計把宇文贇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,但臉上愣是沒敢帶半點情緒。《隋書》記載他“容色自若”,就這心理素質,換個人早嚇尿了。宇文贇沒抓到把柄,隻能把他打發到亳州當總管,眼不見心不煩。楊堅倒是樂得跑路,連夜收拾包袱,跟獨孤伽羅說:“趕緊走,再晚怕要被這瘋子剁了。”
宇文贇大概是覺得當皇帝太耽誤他享受,登基才一年多,就禪位給七歲的兒子宇文闡,自己當起了“天元皇帝”,專心在後宮研究“行為藝術”。結果縱欲過度,二十二歲就掛了。臨死前,他讓內史上大夫鄭譯擬遺詔,想讓楊堅輔政。
鄭譯跟楊堅是老熟人,當年在太學念書時就稱兄道弟。接到這活兒,鄭譯連夜找楊堅:“哥們兒,機會來了,宇文贇快不行了,咱得把輔政的位置搶過來。”楊堅心裡樂開了花,表麵還裝謙虛:“這事兒太大,我怕乾不了啊。”鄭譯罵道:“少來這套,再裝就沒了!”
兩人一拍即合,偽造遺詔,讓楊堅當上了左大丞相,總攬朝政。這時候的楊堅,終於露出了獠牙。有個叫顏之儀的官員不服,拿著玉璽死活不給,說:“這遺詔是假的,我不能給你!”楊堅也不跟他廢話,直接把人關了起來,自己拿了玉璽。《隋書》裡寫“百官總己以聽於左大丞相”,意思是滿朝文武都得聽他的,不服?那就打到你服。
接下來就是清理障礙。北周宗室趙王宇文招、陳王宇文純等人不服氣,想搞個“鴻門宴”殺楊堅。宇文招把楊堅請到家裡,讓兒子宇文員獻瓜,藏了把刀在瓜裡,準備趁楊堅吃瓜時動手。楊堅的護衛元胄看出不對勁,闖進來說:“相府有急事,丞相該回去了!”宇文招罵他:“我跟丞相說話,你個保鏢插什麼嘴!”元胄也不慫,瞪著眼按住刀柄,硬是把楊堅護了出去。
楊堅回去就下令:“宇文招等人謀反,拿下!”沒幾天,北周宗室裡稍微有點能耐的全被他殺了個乾淨。《隋書》裡說“諸有圖謀,皆伏誅”,翻譯過來就是:誰敢擋道,誰就得死。這波操作下來,朝堂上再沒人敢跟他叫板,七歲的小皇帝宇文闡成了徹底的傀儡。
公元581年,楊堅覺得差不多該“轉正”了。但他是個講究人,不想落下“篡位”的壞名聲,於是搞起了“禪讓”的套路。先是讓一群大臣勸進,說什麼“天命所歸”“百姓擁戴”,楊堅假意推辭:“我是北周的忠臣,怎麼能做這種事呢?”大臣們又勸:“您要是不當皇帝,天下就得亂了,您這是為了百姓啊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就這麼你來我往演了好幾出,楊堅才“勉為其難”地答應。小皇帝宇文闡頒布禪位詔書,說:“楊堅同誌德才兼備,我太嫩了,不配當皇帝,還是讓給楊堅同誌吧。”楊堅穿著龍袍登基,改國號為“隋”,定都長安,年號“開皇”。《隋書》記載“高祖乃受詔,即皇帝位於臨光殿”,整個過程行雲流水,就像排練過八百遍一樣。
有意思的是,楊堅當上皇帝後,給了宇文闡一個“介國公”的爵位,還說要“食邑萬戶,車服禮樂一如周製”。但沒幾個月,宇文闡就“病逝”了,年僅九歲。史書上沒說誰乾的,但大家都心知肚明。楊堅還假惺惺地哭了一場,追諡為“靜帝”。這操作,跟當年曹丕篡漢、司馬炎篡魏如出一轍,堪稱“改朝換代標準化流程”的典範。
楊堅當皇帝後,活脫脫變成了“工作狂”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班,到半夜才睡覺,《隋書》說他“每旦聽朝,日昃忘倦”,意思是從早上開會到太陽落山都不覺得累。他老婆獨孤伽羅心疼他,勸他:“老公,歇會兒吧,身體要緊。”楊堅卻說:“咱是開國皇帝,得給子孫後代打個好底子,累點怕啥。”
他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官製。北周的官製亂七八糟,學的是鮮卑那套,什麼“大塚宰”“大宗伯”,聽著就頭大。楊堅直接廢了這套,搞出“三省六部製”:中書省管決策,門下省管審核,尚書省管執行,尚書省下麵又分吏部、戶部、禮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六個部。這套製度太好用了,一直用到清朝,堪稱“古代行政製度的天花板”。
然後是法律。北周的法律又嚴又亂,偷個東西可能被砍頭,罵句皇帝說不定要滅族。楊堅讓大臣修了部《開皇律》,規定“十惡不赦”謀反、謀大逆等十種重罪),其他罪名儘量從輕,還廢除了宮刑、車裂等酷刑。《隋書》裡說“刑網簡要,疏而不失”,意思是法律簡單明了,但該管的都管到了。
經濟上,楊堅搞“均田製”,給農民分土地,還減輕賦稅,讓老百姓能喘口氣。他還特彆摳門,不僅自己不鋪張浪費,對官員也管得嚴,誰要是敢貪汙受賄,輕則丟官,重則砍頭。有個叫燕榮的刺史,愛打人,還貪錢,楊堅直接把他賜死了。在他的折騰下,隋朝的糧食多到吃不完,倉庫裡堆得滿滿的,據說夠全國吃幾十年。
楊堅當上皇帝時,天下還沒統一,南邊有個陳朝,整天鶯歌燕舞,皇帝陳叔寶是個著名的“文藝青年”,就知道寫詩泡妞。楊堅看著眼饞,跟大臣說:“我得把南邊拿下,讓天下變成一個家。”
公元588年,楊堅派兒子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)當元帥,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伐陳。出發前,他還寫了篇檄文,列舉陳叔寶的二十條罪狀,複印了三十萬份發到陳朝境內,搞得陳朝人心惶惶。陳叔寶卻滿不在乎,說:“長江天險在那兒呢,隋軍過不來,怕啥?”還照樣跟妃子們喝酒寫詩。
結果第二年正月,隋軍就渡過長江,打到了陳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)。陳軍嚇得一哄而散,陳叔寶帶著兩個妃子躲到井裡,被隋軍揪了出來。《隋書》裡寫“擒陳主叔寶,陳國平”,就這麼輕描淡寫地結束了分裂三百年的亂世從西晉末年到隋朝統一)。
統一後,楊堅又派兵收拾了突厥、吐穀渾等少數民族,讓他們乖乖稱臣。周邊國家都怕了他,給他起了個外號叫“聖人可汗”。這時候的隋朝,疆域遼闊,人口增長,經濟繁榮,史稱“開皇之治”,楊堅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男人。
人一老,就容易犯糊塗,楊堅也不例外。到了晚年,他變得越來越多疑,看誰都像要謀反。開國功臣高熲,本來是他的左膀右臂,就因為反對他廢太子楊勇,被楊堅罷了官,還罵他:“你這老東西,跟我不是一條心了!”
他還特彆迷信,覺得有人用“巫蠱”咒他。有個叫王世積的將軍,因為跟人說過“宮裡有妖怪”,就被楊堅以“謀反”的罪名殺了,還牽連了一大幫人。《隋書》說他“晚年持法尤峻,喜怒不常,過於殺戮”,意思是晚年執法越來越嚴,脾氣也變得陰晴不定,殺了不少不該殺的人。
更要命的是,他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糊塗。本來的太子楊勇是個老實人,但有點好色,花錢也大手大腳,獨孤伽羅和二兒子楊廣就聯手陷害他。楊廣假裝自己不好色、很節儉,還經常在楊堅麵前裝孝順,楊堅被蒙在鼓裡,真以為楊勇不行,就把他廢了,立楊廣為太子。
公元604年,楊堅在仁壽宮病重,楊廣覺得機會來了,就跟大臣楊素寫信商量後事,結果信被楊堅看見了。楊堅氣得大罵:“這畜生!我不該立他為太子!”還想把楊勇召回來,可已經晚了。沒過幾天,楊堅就死了,《隋書》裡寫“夏四月乙卯,上不豫……丁巳,崩於大寶殿,時年六十四”,至於死因,史書沒明說,但後人大多認為是楊廣下的手。
楊堅這輩子,乾的好事不少:統一中國,結束亂世;改革製度,影響後世;發展經濟,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但他也犯了不少錯:晚年多疑,殺了功臣;選錯太子,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。
《隋書》評價他:“鴻恩大德,前古未比”,但也說他“雅好符瑞,暗於大道”。意思是他功勞很大,但也迷信祥瑞,不懂治國的大道理。
總的來說,楊堅算是個合格的開國皇帝。他結束了三百年的分裂,建立了一套影響深遠的製度,讓老百姓過上了幾十年安穩日子。但他晚年的糊塗,也讓他辛苦建立的王朝,在他死後沒幾年就分崩離析。
就像開頭那首詩說的:“功過憑誰論短長”。楊堅的一生,有輝煌,有遺憾,就像一麵鏡子,照出了帝王的功過,也照出了人性的複雜。或許,這就是曆史最有趣的地方吧。
參考《隋書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