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舟萬裡鑿邗溝,錦纜牽來四海愁。
瓊室歌殘烽燧起,迷樓夢醒洛陽秋。
三征骨積遼東雪,一夕旗沉汴水舟。
最是可憐恭帝淚,禪文寫就替人囚。
在說隋煬帝楊廣之前,得先交代下他們家的基本盤。楊堅同誌辛辛苦苦把北周的皇位變成自家的,建立隋朝那會兒,估計沒少琢磨繼承人的事。按規矩,大兒子楊勇是法定太子,可這位太子爺吧,用《隋書》裡的話說就是“性寬仁和厚,率意任情,無矯飾之行”——翻譯過來就是:心大,愛咋咋地,一點不懂得裝。
楊勇同誌有多不會裝呢?他爹楊堅是出了名的摳門,一頓飯多塊肉都得念叨半天,他倒好,家裡裝修得花裡胡哨,還特喜歡擺排場。更要命的是,他不喜歡他媽獨孤皇後給他安排的正妻,天天跟小妾膩在一起,把正妻氣出病來死了。獨孤皇後是什麼人?曆史上著名的“妻管嚴”天花板,自己跟楊堅搞“一夫一妻製”當然楊堅偷偷犯規過),見不得兒子搞三妻四妾,對楊勇的意見那是相當大。
這時候,二兒子楊廣登場了。這位爺要是生在現代,絕對是影帝級彆的人物。《隋書》說他“美容儀,少敏慧,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鐘愛”,長得帥、腦子靈,還特會來事兒。楊堅和獨孤皇後去他府上,他趕緊把漂亮小妾藏起來,讓老嬤嬤出來端茶倒水,屋裡的樂器弦都故意弄斷,蒙上一層灰,假裝自己不好聲色。獨孤皇後一看,這兒子比老大懂事多了!
楊廣還特會拉攏人脈,跟朝中重臣楊素搞好關係,讓楊素在楊堅麵前多說好話。一來二去,楊堅心裡的天平就歪了。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),楊堅終於下了決心,廢楊勇為庶人,立楊廣為太子。據說楊勇被廢後,好幾次想找楊堅申冤,都被楊廣攔了下來,最後隻能爬到樹上喊冤,聲音傳到宮裡,楊廣卻說他瘋了,楊堅也就沒再理他。這波操作,楊廣玩得夠狠。
仁壽四年604年),楊堅在仁壽宮病重,這時候發生了啥,《隋書》寫得有點含糊,隻說“上寢疾於仁壽宮,征皇太子入侍醫藥,而奸亂宮闈,事聞於上,上恚甚,欲召庶人勇”——意思是楊堅病重時,楊廣侍疾,期間可能跟楊堅的妃子有不清不楚的事,被楊堅知道了,楊堅氣得想召回楊勇。
接下來的劇情就很刺激了。楊廣聽說老爹要變卦,趕緊聯合楊素和張衡後來被楊廣賜死,也算報應),先下手為強。沒過多久,楊堅就駕崩了。《資治通鑒》裡寫得更直接:“張衡入,帝遂崩。”至於具體怎麼崩的,史書沒明說,但大家都懂的,這事兒八成跟楊廣脫不了乾係。
楊堅一死,楊廣馬上登基,是為隋煬帝。登基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處理他那兩個兄弟。楊勇被賜死,蜀王楊秀被廢為庶人,關了起來。做完這些,楊廣終於可以安心當他的皇帝了。這時候的他,估計心裡憋著一股勁兒,想乾出一番大事業,超過他爹。
楊廣當上皇帝後,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東都洛陽。為啥要修洛陽?他覺得長安位置太偏,不利於控製東方和南方。大業元年605年),楊廣下令征調百萬民工,開始修建洛陽城。新城修得那叫一個氣派,宮殿金碧輝煌,還修了一個大糧倉,叫含嘉倉,能存好幾百萬石糧食。
修洛陽的同時,楊廣又下令開鑿大運河。大運河這事兒,說起來是好事,把南北水係連起來,方便運輸和經濟交流,但問題是楊廣太急了。他征調了幾百萬民工,從洛陽到揚州的通濟渠,從淮河到長江的邗溝,再到北方的永濟渠,一口氣全開工了。民工們沒日沒夜地乾活,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。《隋書·食貨誌》裡說:“丁男不供,始以婦人從役”——男人不夠,連女人都被拉去乾活了,可見征調得多狠。
除了修城挖河,楊廣還喜歡修宮殿。他在洛陽修了西苑,裡麵有海有山,有十六座宮殿,晚上還讓宮女們在裡麵奏樂跳舞,熱鬨得很。他還在全國各地修了不少離宮,方便自己巡遊。這些工程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苦,但楊廣好像沒感覺,依舊我行我素。
楊廣這個人,特彆喜歡出去玩,用現在的話說就是“旅遊博主”,而且是頂配版的。他的第一次大規模巡遊,是到大運河的終點——揚州。大業元年公元605年)八月,楊廣的龍舟從洛陽出發,浩浩蕩蕩開往揚州
這龍舟有多豪華?《隋書·煬帝紀》裡說:“龍舟四重,高四十五尺,長二百丈。上重有正殿、內殿、東西朝堂,中二重有百二十房,皆飾以金玉,下重內侍處之。”後麵還跟著幾千艘船,有王公大臣坐的,有裝糧食的,有載士兵的,船隊連綿二百多裡,兩岸還有騎兵護送,旌旗蔽日。
到了揚州,楊廣更是玩嗨了。他讓地方官給他進獻各種奇珍異寶和美女,還在江都宮大擺宴席,天天喝酒作樂。為了讓他開心,地方官拚命搜刮老百姓,有的百姓家裡連鍋都揭不開了,隻能賣兒賣女。可楊廣不管這些,隻要自己玩得高興就行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除了揚州,楊廣還去了北邊的突厥。大業三年607年),他北巡突厥,排場搞得比去揚州還大,帶了十多萬人馬,還讓宇文愷造了一個可移動的宮殿,叫“觀風行殿”,能裝幾百人,嚇得突厥可汗趕緊來朝拜。他還去了西邊的張掖,炫耀國力,讓西域各國的使者都來朝見。這些巡遊,看起來很風光,實際上耗費了無數錢財,把國家的家底都快掏空了。
如果說修工程和巡遊隻是耗錢,那三征高句麗就是直接把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。高句麗在遼東一帶,是當時的一個強國,楊廣覺得它不服自己,心裡很不爽,非要把它打服不可。
大業八年612年),楊廣第一次征高句麗,調集了一百多萬大軍,號稱兩百萬,從涿郡出發。他還下令讓水軍從東萊出發,海陸並進。結果呢?陸軍在平壤附近被高句麗打得大敗,水軍也幾乎全軍覆沒,最後回來的沒幾個人。《隋書·煬帝紀》裡說:“九軍並陷,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。”
第一次失敗了,楊廣不服氣,第二年又征高句麗。這次剛出發沒多久,後院就起火了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,楊廣隻好下令撤軍,回去平叛。楊玄感雖然最後被鎮壓了,但這說明隋朝的統治已經不穩了,各地的農民起義開始冒頭了。
可楊廣還是不死心,大業十年614年),他又第三次征高句麗。這時候,隋朝已經亂成一鍋粥了,很多士兵都不想打仗,在路上就逃跑了。高句麗那邊也打累了,就派人來求和,楊廣總算找了個台階下,下令撤軍。三次征高句麗,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,讓老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,各地的起義軍像星星之火一樣,燎原而起。
三征高句麗之後,隋朝的局勢已經不可收拾了。竇建德、李密、翟讓等起義軍勢力越來越大,地方官也紛紛割據自立。楊廣這時候也慌了,他不想待在洛陽,覺得不安全,就帶著大臣和宮女們跑到了揚州,想在江南苟延殘喘。
到了揚州後,楊廣徹底“擺爛”了。他知道自己回不去長安了,就天天喝酒作樂,麻痹自己。他還對著鏡子自言自語:“好頭頸,誰當斫之?”意思是這麼好的腦袋,誰會來砍呢?可見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結局了。
但該來的還是會來。大業十四年618年),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,率領禁軍衝進皇宮。楊廣這時候倒還算鎮定,他說:“我實負百姓;至於爾輩,榮祿兼極,何乃如是!”意思是我確實對不起老百姓,但你們這些人,我給了你們那麼多好處,為什麼還要反我?
宇文化及可不管這些,直接讓手下把楊廣勒死了。楊廣死的時候,才五十歲。他一輩子想乾大事,想超越他爹,結果卻把隋朝給作沒了,自己也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。《隋書》評價他:“煬帝爰在弱齡,早有令聞,南平吳會,北卻匈奴,昆弟之中,獨著聲績。於是矯情飾貌,肆厥奸回,故得獻後鐘心,文皇革慮,天方肇亂,遂登儲兩,踐峻極之崇基,承丕顯之休命。地廣三代,威振八紘,單於頓顙,越裳重譯。赤仄之泉,流溢於都內,紅腐之粟,委積於塞下。負其富強之資,思逞無厭之欲,狹殷周之製度,尚秦漢之規摹。恃才矜己,傲狠明德,內懷險躁,外示凝簡,盛冠服以飾其奸,除諫官以掩其過。淫荒無度,法令滋章,教絕四維,刑參五虐,鋤誅骨肉,屠剿忠良,受賞者莫見其功,為戮者不知其罪。驕怒之兵屢動,土木之功不息,頻出朔方,三駕遼左,旌旗萬裡,征稅百端,猾吏侵漁,人不堪命。乃急令暴條以擾之,嚴刑峻法以臨之,甲兵威武以董之,自是海內騷然,無聊生矣。”這段評價,可以說是相當中肯了。
楊廣死後,宇文化及立了楊廣的侄子楊浩為帝,但這隻是個傀儡,沒幾天就被宇文化及殺了。與此同時,隋煬帝的兩姨兄弟李淵覺得機會來了,在晉陽今太原)起兵攻入長安城,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,是為隋恭帝。楊侑這時候才十三歲,啥也不懂,就是個擺設。李淵打著他的旗號,平定了關中地區。大業十四年618年)五月,李淵覺得差不多了,就逼著楊侑禪位給自己,建立了唐朝。楊侑被封為酅國公,沒過一年就死了,有人說他是被李淵害死的,也有人說他是病死的,反正結局都一樣,成了隋朝滅亡的最後一個“背鍋俠”。
《隋書》裡關於隋恭帝的記載很少,隻有寥寥幾句:“恭帝,諱侑,元德太子之子也。母曰韋妃。性聰敏,有氣度。大業三年,立為陳王。後數載,徙為代王,邑萬戶。及煬帝親征遼東,令於京師總留事。十一年,從幸晉陽,拜太原太守。尋鎮京師。義兵入長安,尊煬帝為太上皇,奉帝纂業。”一個十三歲的孩子,在亂世中被推上皇位,又很快被趕下來,他的一生,就像一場短暫的夢,醒來後隻剩下無儘的悲涼。
隋煬帝楊廣,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。他有雄才大略,想建立一番偉業,修大運河、開科舉雖然科舉不是他首創,但他發揚光大了),這些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但他又太急功近利,太好大喜功,不顧老百姓的死活,最終導致天下大亂,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結局。
隋朝,這個曾經強大的王朝,在楊廣的折騰下,短短三十八年就滅亡了。它的滅亡,給後來的唐朝敲響了警鐘,讓李世民明白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。而楊廣和楊侑這對祖孫,也永遠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,成為了後人談論亡國之君時,繞不開的話題。
參考《隋書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