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覺得,李治立了武媚娘為後之後,就成了“傀儡皇帝”,啥都聽武則天的。其實不是,李治雖然身體不好後來得了風疾,頭暈目眩,看不清東西),但他腦子很清楚,大唐的核心權力一直握在他手裡。
李治在位期間,乾了不少大事,比他爹李世民還猛。首先是對外打仗,把大唐的疆域擴到了最大。
永徽六年655年),高句麗和百濟聯合起來打新羅,新羅向唐朝求救。李治派蘇定方、李積就是徐茂公)等人出兵。顯慶五年660年),蘇定方滅了百濟,把百濟國王押回長安;總章元年668年),李積滅了高句麗,在平壤設了安東都護府。至此,高句麗這個困擾了隋朝和唐朝幾十年的“釘子戶”,終於被李治拔掉了。
《新唐書·地理誌》裡記載,唐朝最盛的時候,疆域“東極海,西至焉耆,南儘林州南境,北接薛延陀界”,比李世民時期大多了。李治能打贏這些仗,一方麵是因為唐朝國力強,另一方麵是因為他會用人——蘇定方、李積、薛仁貴這些名將,都是在李治時期發光發熱的。
對內,李治也沒閒著。他修訂了《唐律疏議》,這是中國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,直到清朝還在沿用。他還重視科舉,擴大了錄取名額,讓更多出身寒門的讀書人有機會當官,打破了關隴集團對官場的壟斷。許敬宗、李義府雖然人品不咋地,但他們都是通過科舉上來的,代表了寒門子弟的利益。
李治和武則天的“二聖臨朝”,更像是一種“夫妻搭檔”。李治身體不好的時候,就讓武則天幫忙處理一些日常政務,但重要的事,比如打仗、立太子、任免宰相,還是李治說了算。有一次,武則天想讓她的親戚當官,李治直接駁回了,說“外戚乾政是禍根,不能開這個頭”。還有一次,武則天想修改禮儀,李治也沒同意,說“禮儀是國家的根本,不能隨便改”。
《資治通鑒》裡記載,李治曾經對大臣說“朕與皇後同體,故令皇後預聞政事”——這話的意思是“我和皇後是一家人,所以讓她幫我處理政事”,但“預聞”不等於“做主”,真正的決定權還是在李治手裡。
李治對武則天也不是完全信任,他曾經因為武則天權力太大,想廢了她,還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後詔書。可武則天一哭二鬨三上吊,李治又心軟了,說“這都是上官儀教我的”,結果上官儀被武則天殺了。這件事看起來是李治“慫”了,其實是他權衡利弊後的選擇——當時武則天已經有了一定的勢力,廢了她可能會引起朝堂動蕩,而且李治確實需要武則天幫他處理政務,畢竟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了。
從顯慶年間656661年)開始,李治的風疾就越來越嚴重了,經常頭暈目眩,看不清東西,有時候連朝都上不了。沒辦法,他隻能讓武則天幫他處理更多的政務,武則天的權力也越來越大。
武則天是個有野心的女人,她利用處理政務的機會,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,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、武三思,還有一些忠於她的大臣。李治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,可他身體不好,管不了那麼多了。
更讓李治頭疼的是太子問題。他一開始立的太子是李忠,李忠是宮女所生,後來武則天當了皇後,李忠就被廢了,改立武則天的兒子李弘為太子。李弘是個好孩子,仁厚孝順,還敢跟武則天頂嘴。有一次,李弘發現王皇後的女兒還被囚禁著,就向李治求情,讓她們嫁人。武則天知道後,氣得不行,覺得李弘胳膊肘往外拐,沒過多久,李弘就“暴斃”了——很多人說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死的,《新唐書》和《資治通鑒》也這麼寫,但《舊唐書》裡隻說李弘“薨於合璧宮”,沒說被毒死,真相至今是個謎。
李弘死了,李治又立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為太子。李賢比李弘更聰明,還寫了《後漢書注》,在朝堂上很有威望。武則天怕李賢以後會威脅自己的權力,就找了個理由,說李賢謀反,還在他宮裡搜出了幾百件兵器。李治知道李賢是被冤枉的,想從輕發落,可武則天不答應,說“太子謀反,罪該萬死,陛下不能徇私”。最後,李賢被廢為庶人,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),後來還是被武則天派人殺了。
連續兩個兒子出事,李治的身體更差了。弘道元年683年),李治在洛陽貞觀殿病重,他知道自己快撐不住了,就召來宰相裴炎,交代後事:“朕死後,太子李顯繼位,軍國大事要是他處理不了,就由皇後決斷。”這道遺詔,既是李治對自己一生權力的最後安排,也為武則天後來的稱帝埋下了伏筆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同年十二月,李治駕崩,享年五十六歲。《舊唐書·高宗紀》裡用“永徽之治,百姓阜安,有貞觀之遺風”來評價他的統治——這個評價很中肯,李治雖然沒他爹李世民那麼耀眼,也沒他老婆武則天那麼狠辣,但他在位三十四年,把大唐的國力推向了頂峰,也給後來的“開元盛世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李治臨死前,肯定覺得自己的安排很穩妥:太子李顯繼位,是自己的親兒子;武則天輔政,是自己的老婆,兩人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,肯定能守住大唐的江山。可他千算萬算,沒算到李顯是個“扶不起的阿鬥”,更沒算到武則天的野心已經大到想當皇帝。
李顯登基後,就是唐中宗。他剛坐上龍椅,就想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韋玄貞當宰相,還說“我就是把天下給韋玄貞,也沒什麼不可以的!”裴炎一聽,趕緊去告訴武則天。武則天本來就想掌權,一看李顯這麼荒唐,正好有了理由,當天就把李顯廢了,貶為廬陵王,發配到房州今湖北房縣)。
接著,武則天又立自己的小兒子李旦為帝,就是唐睿宗。李旦比李顯聰明,知道自己就是個“傀儡”,乾脆什麼都不管,把朝政全交給武則天。武則天則借著這個機會,大肆打壓反對自己的人,連李治留下的老臣都不放過,裴炎後來也因為反對武則天,被安了個“謀反”的罪名殺了。
李治要是泉下有知,肯定得氣得跳起來——他本來想讓武則天幫兒子守江山,結果武則天把兒子們都當成了“跳板”。不過話說回來,武則天能有後來的成就,也離不開李治的“鋪墊”:是李治把她從感業寺接回宮,是李治力排眾議立她為後,是李治讓她參與朝政,甚至是李治的風疾,給了她掌握權力的機會。
有人說李治是“昏君”,因為他縱容武則天,導致後來李唐宗室被殺了不少;也有人說李治是“明君”,因為他在位期間,大唐的疆域最廣,百姓最富,還開創了“永徽之治”。其實李治既不是“昏君”,也不是“完美明君”,他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皇帝:他有軟弱的一麵,比如怕舅舅長孫無忌,比如對武則天心軟;但他也有強硬的一麵,比如敢跟關隴集團叫板,比如能滅了高句麗;他有私心,比如想把心愛的女人接回宮;但他也有公心,比如修訂《唐律疏議》,比如重視科舉,比如讓百姓過上好日子。
《新唐書·高宗紀》裡說李治“溺愛衽席,不戒履霜之漸,而毒流天下,貽禍邦家”——這個評價有點太苛刻了。如果李治知道武則天後來會稱帝,他肯定不會讓武則天參與朝政;但如果沒有武則天,李治可能也撐不了那麼久,大唐的盛世可能也不會那麼輝煌。曆史就是這麼有趣,往往不是“非黑即白”,而是充滿了“意外”和“無奈”。
李治這輩子,最出名的標簽可能就是“六味帝皇丸”——他爹是皇帝李世民),他媽是皇後長孫皇後,後來被追尊為文德順聖皇後),他自己是皇帝,他老婆是皇帝武則天),他兒子是皇帝李顯、李旦),他孫子也是皇帝李隆基)。放眼整個中國曆史,能有這麼“豪華”家族陣容的,也就李治一個人了。
但很多人提到李治,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功績,而是“武則天的老公”“李世民的兒子”,好像他自己就是個“背景板”。其實這對李治很不公平,因為他在位期間乾的事,比很多皇帝都強。
咱們來盤點一下李治的“成績單”:
一、搞定權臣,掌握實權:剛登基時被長孫無忌架空,硬是靠著“廢後之爭”,把權力從關隴集團手裡奪了回來,讓大唐的皇權重新集中。
二、對外擴張,疆域最大:滅百濟、亡高句麗,打敗西突厥,把大唐的疆域擴到了“東到朝鮮半島,西到鹹海,北到貝加爾湖,南到越南”,這是唐朝最盛的時候,後來再也沒達到過這個規模。
三、對內治理,百姓安康:延續李世民的“貞觀之治”,輕徭薄賦,重視農業,讓百姓能吃飽飯、穿暖衣。據《通典》記載,永徽年間,唐朝的戶口從貞觀末年的三百萬戶,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,人口增長了近三分之一,這就是“永徽之治”的最好證明。
四、完善製度,影響深遠:修訂《唐律疏議》,這部法典不僅唐朝用,後來的宋、元、明、清都在借鑒,甚至還影響了日本、朝鮮等東亞國家的法律製度。
五、重視人才,打破壟斷:擴大科舉錄取名額,讓更多寒門子弟有機會當官,比如後來的姚崇、宋璟唐玄宗時期的名相),都是在李治時期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。
當然,李治也有缺點:他晚年因為風疾,讓武則天掌握了太多權力,導致後來李唐宗室遭遇了一場浩劫;他在太子問題上優柔寡斷,沒能保護好李弘和李賢,讓兩個兒子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。但這些缺點,掩蓋不了他的功績。
李治就像一顆“被沙子埋住的珍珠”,因為他爹和他老婆太耀眼,所以他的光芒被遮住了。但隻要你仔細看看曆史,就會發現:沒有李治的“承上啟下”,就沒有李世民“貞觀之治”的延續,也沒有武則天後來的“武周盛世”,更沒有唐玄宗的“開元盛世”。大唐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,李治功不可沒。
李治不是“昏君”,也不是“傀儡”,他是一個被低估的好皇帝,一個撐起了大唐盛世的“六味帝皇丸”。如果有機會,你不妨翻開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,看看這位皇帝的真實故事——你會發現,他比你想象中更厲害。
參考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《資治通鑒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