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業炳千秋,國泰民安,
偏偏嫡子墮風流。
酒色笙歌迷晝夜,萬事皆休。
藩鎮又生憂,災疫橫流。金樽滿飲忘民愁。
三十九年如一夢,遺臭唐周。
大中十三年八月,長安城的秋意剛漫過大明宮的宮牆,宮裡就炸開了鍋——唐宣宗李忱,那個被稱作“小太宗”的勤政皇帝,駕崩了。
消息傳出來時,有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躲在十六宅的偏院裡,抱著酒壇啃鹵味。聽到太監來傳旨,他打了個酒嗝,滿手油光地問:“傳我乾啥?父皇不是還好好的嗎?”
這就是李漼,宣宗的長子,後來的唐懿宗。
按說長子繼承皇位,天經地義。可李漼這太子之位,來得一點都不“硬氣”。
宣宗活著的時候,根本沒把這個大兒子放在眼裡。為啥?因為李漼太不爭氣了。彆的皇子忙著讀《貞觀政要》、練騎射,他倒好,整天紮在聲色犬馬堆裡:要麼拉著宮女太監玩投壺,要麼偷偷溜出宮去逛平康坊的酒樓,要麼把樂師召到府裡,從早到晚奏樂喝酒,活脫脫一個“紈絝子弟”。
《舊唐書·懿宗紀》裡明明白白寫著:“帝少無令譽,長亦驕奢。”這話翻譯過來就是:懿宗小時候就沒好名聲,長大了更是驕橫奢侈。宣宗看著這個大兒子,心裡直犯堵,好幾次想立其他兒子為太子,可架不住宦官們“攪局”。
宣宗一駕崩,宦官頭子王宗實就跳了出來。他心裡打著小算盤:李漼這小子又傻又能玩,要是把他扶上皇位,自己不就能攥著實權,想乾啥乾啥?於是,王宗實帶著一群宦官,拿著偽造的遺詔,硬是把還在啃鹵味的李漼拽到了龍椅旁,宣布立他為皇太子,主持朝政。
大臣們一聽,都懵了:立這麼個“紈絝子弟”當太子?這不是把大唐的江山往火坑裡推嗎?可宦官們手握兵權,大臣們敢怒不敢言,隻能捏著鼻子認了。
大中十三年八月十三日,李漼正式登基,改元“鹹通”,史稱唐懿宗。
登基那天,長安城裡的百姓擠在大街上看熱鬨,有人小聲議論:“聽說新皇帝以前天天逛酒樓,真的假的?”可當他們看到李漼穿著龍袍,卻時不時地走神,甚至差點踩錯禮儀步伐時,心裡都涼了半截——這哪是能治國的皇帝,分明是個“甩手掌櫃”!
懿宗登基後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“放飛自我”——把朝政扔給宦官,自己專心吃喝玩樂。
唐朝中後期的宦官本就囂張,到了懿宗這兒,更是無法無天。王宗實因為“擁立有功”,被封為驃騎大將軍,不僅掌管禁軍,還能隨便乾預朝政。他想提拔誰就提拔誰,想貶誰就貶誰,大臣們要是敢反對,輕則被罵,重則丟官。
有次,宰相白敏中想提拔一個有才乾的官員當刺史,王宗實不同意,說:“這小子沒給我送禮,憑啥當官?”白敏中據理力爭,說:“選拔官員要看才乾,不是看送禮多少!”王宗實當場就火了,指著白敏中的鼻子罵:“你個老東西,是不是活膩了?”白敏中氣得渾身發抖,可也沒辦法,最後隻能放棄。
《資治通鑒》裡記載:“懿宗即位,宦官益橫,帝昏庸,不能製。”這話一點都不假。懿宗對宦官的胡作非為視而不見,甚至還覺得他們“貼心”——畢竟宦官們從不攔著他玩,還會幫他找樂子。
除了宦官專權,“牛李黨爭”也死灰複燃。
宣宗在位時,好不容易壓下了黨爭,可懿宗一上台,牛黨和李黨的人又開始互相掐架。牛黨說李黨是“奸臣後代”,李黨說牛黨是“隻會拍馬的小人”,朝堂上天天吵得跟菜市場似的,正事一件沒乾。
有次,河南發生水災,百姓們顆粒無收,大臣們聯名上奏,請求懿宗下令賑災。可牛黨和李黨卻在朝堂上吵了起來:牛黨說要派牛黨成員去賑災,李黨說要派李黨成員去,吵了半天,愣是沒吵出個結果。懿宗坐在龍椅上,聽著他們吵架,不耐煩地說:“吵啥吵?隨便派個人去不就行了?朕還等著去聽戲呢!”
最後,賑災的事不了了之,河南的百姓們隻能賣兒賣女,逃荒要飯。有百姓在皇宮外哭著喊:“宣宗皇帝在的時候,哪會讓我們受這苦啊!”可懿宗聽到了,隻當沒聽見,轉身就去了後宮的戲台子。
懿宗不僅不管朝政,還特彆“大方”——對自己人大方,對百姓摳門。
他的女兒同昌公主出嫁時,懿宗把皇宮裡的奇珍異寶都搬了過去:用金線織成的地毯,鋪了整整一院子;用珍珠串成的簾子,掛了幾十扇;就連公主的嫁妝裡,都有兩斛“夜明珠”,晚上能把屋子照得跟白天一樣亮。
《新唐書·諸帝公主傳》裡寫:“同昌公主出降,傾宮中珍玩以為資送,賜第於廣化裡,窗戶皆飾以雜寶,井欄、藥臼、槽匱亦以金銀為之,編金縷以為箕筐,賜錢五百萬緡,他物稱是。”這嫁妝的奢華程度,簡直刷新了唐朝的紀錄。
可對百姓呢?懿宗卻摳得不行。鹹通元年,江南發生旱災,百姓們連水都喝不上,地方官上奏請求朝廷撥款賑災,懿宗卻批了一句:“百姓自己不會找水喝嗎?朝廷的錢是用來辦宴會的,不是用來救窮鬼的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大臣們見懿宗如此昏庸,都急得不行。有個叫劉瞻的大臣,實在忍不住了,上書勸諫懿宗:“陛下,現在百姓們生活困苦,藩鎮也蠢蠢欲動,您要是再沉迷於酒色,大唐的江山就危險了!”
懿宗看完奏折,氣得把奏折扔在地上,罵道:“你個老東西,敢管朕的閒事!”當場就把劉瞻貶為康州刺史,還下令不許其他人再勸諫。
從此以後,再也沒人敢說懿宗的壞話了。朝堂上,宦官們胡作非為,黨爭不斷;地方上,百姓們怨聲載道,民不聊生。大唐的江山,在懿宗的“折騰”下,一步步走向了深淵。
要是論吃喝玩樂,懿宗絕對是唐朝皇帝裡的“天花板”。
他登基後,就把大明宮改成了“娛樂中心”:宮裡的戲台子建了一座又一座,樂師、舞女招了一批又一批,每天從早到晚,宮裡都歌舞升平,絲竹之聲不絕於耳。
懿宗不管白天黑夜,隻要想喝酒,就立馬擺宴。有時候一天要辦好幾場宴會,一場宴會就要花掉幾萬緡錢——要知道,當時一個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費,也不過幾緡錢。
有次,懿宗在宮裡辦宴會,喝到興頭上,讓樂師們演奏新曲子。樂師們一時沒準備好,懿宗就發了火,把樂師們罵了一頓,還說:“要是明天還彈不出新曲子,你們都彆想活了!”樂師們嚇得連夜趕製新曲,直到天亮才勉強交差。
《舊唐書·懿宗紀》裡說他:“遊宴無節,左藏庫空竭,乃賜兩軍內庫錢,動以萬計,國用益窘。”意思是懿宗遊宴沒有節製,國庫都被他花空了,還把禁軍的錢拿來賞賜,一次就是幾萬,國家的財政越來越困難。
除了喝酒聽戲,懿宗還特彆喜歡打獵。他每個月都要去長安城外的獵場打獵好幾次,每次打獵都要帶幾百個士兵,還有幾十隻獵犬、獵鷹,陣仗大得嚇人。
有次打獵,懿宗不小心從馬上摔了下來,摔斷了胳膊。大臣們都勸他好好養傷,彆再去打獵了,可懿宗卻說:“打獵多有意思,斷了胳膊算啥?養幾天就好了!”沒過多久,他胳膊上的傷還沒好利索,又帶著人去打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