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原鐵騎踏山河,鐵血丹心整朝歌。
西征地跨歐亞界,南伐誌吞宋土河。
任賢不避親疏遠,立法能除積弊多。
可惜功成身先死,空留偉業待誰說。
在蒙古帝國的“管理層梯隊”裡,蒙哥絕對是個自帶“硬核濾鏡”的狠角色。他不是那種靠祖輩光環躺贏的“官二代”,而是從權力鬥爭的夾縫裡硬生生拚出一條路,把老爹拖雷留下的“家底”盤活,還把帝國的擴張版圖再往外推了一大圈。今天咱就用“職場視角”嘮嘮這位元憲宗,看看他是怎麼從“邊緣繼承人”逆襲成“帝國ceo”,又為啥在事業巔峰突然“下線”的。
蒙哥是拖雷的長子,按說也是“根正苗紅”的宗室子弟,但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,過得那叫一個“步步驚心”。為啥?因為當時蒙古帝國的“話事人”是窩闊台一係,拖雷雖然是成吉思汗的“嫡幼子”,手握重兵,卻在窩闊台繼位後沒幾年就“蹊蹺去世”——《元史》裡說拖雷是“禱於天地,請以身代”,替窩闊台擋了災禍,但懂行的都知道,這更像是權力鬥爭裡的“犧牲品”。
老爹沒了,窩闊台對拖雷一係的態度又很微妙,蒙哥兄弟幾個隻能夾著尾巴做人。窩闊台甚至把蒙哥過繼給了自己的老婆昂灰皇後,美其名曰“疼愛”,實際上就是想把他“控製在眼皮子底下”。換彆人可能早就心態崩了,但蒙哥不一樣,他知道“硬剛”沒用,索性開啟“低調發育”模式:白天跟著蒙古將領學騎馬射箭,晚上偷偷研究兵法和治國的門道,對窩闊台一係始終表現得“恭恭敬敬”,半點不搶風頭。
這種“裝孫子”的日子,蒙哥一過就是十幾年。直到1241年窩闊台去世,帝國陷入“繼承人內鬥”,蒙哥才終於等到機會。窩闊台的老婆乃馬真後“臨朝稱製”,把兒子貴由推上汗位,可貴由是個“短命鬼”,當了兩年大汗就病死了。這時候,蒙古宗室分成兩派:一派支持窩闊台的孫子失烈門,另一派則想起了拖雷一係——畢竟拖雷當年威望高,蒙哥兄弟幾個也都不是“軟柿子”。
蒙哥的弟弟忽必烈、旭烈兀都很給力,一邊拉攏宗室裡的“元老派”,一邊用戰功證明實力。1248年,蒙哥跟著拔都術赤之子)西征,在戰場上衝鋒陷陣,把欽察部落打得落花流水,硬是靠“戰績”圈了一波粉。《元史·憲宗紀》裡說他“剛明雄毅,沉斷而寡言,不樂燕飲,不好侈靡”,這種“不愛喝酒、不搞奢靡、隻愛乾活”的人設,在當時的蒙古貴族裡簡直是“一股清流”,也讓更多人覺得“這小夥子靠譜,能當大汗”。
1251年,決定蒙古帝國未來的忽裡勒台大會在怯綠連河召開。這時候的蒙哥,已經不是當年那個“任人拿捏”的小透明了——弟弟忽必烈在中原拉攏了一批漢人謀士,旭烈兀掌握著精銳部隊,拔都更是公開支持他,用現在的話來說,“基本盤已經穩了”。
但窩闊台一係的人還不死心,失烈門的親信想在大會上搞“突襲”,結果被蒙哥提前察覺,當場抓了個現行。換個狠點的人,可能直接就把這些人“哢嚓”了,但蒙哥沒這麼乾——他先是當眾宣讀這些人的“罪狀”,讓宗室們都知道“是對方先搞事”,然後隻把主謀處死,其他人從輕發落。這一手“恩威並施”玩得漂亮,既震懾了反對者,又沒把事情鬨得太僵,宗室們紛紛表態“支持蒙哥當大汗”。
就這樣,蒙哥正式登上汗位,成為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。剛上任,他就展現出“鐵血ceo”的風格,搞了一場“內部整頓”:首先是“清理門戶”,把乃馬真後和貴由留下的那些“蛀蟲”官員全給撤了,換上自己信任又有能力的人,比如讓弟弟忽必烈管中原事務,旭烈兀準備西征;其次是“規範製度”,規定宗室貴族不能隨便向地方要錢要糧,地方官要定期彙報工作,這就相當於給帝國“裝上了績效考核係統”,避免了之前窩闊台時期“花錢沒譜、管理混亂”的問題。
最關鍵的是,蒙哥特彆重視“人才選拔”,不管是蒙古人、漢人還是西域人,隻要有本事,他就敢用。比如漢人謀士劉秉忠、張文謙,原本隻是不起眼的小官,被忽必烈推薦給蒙哥後,蒙哥直接讓他們參與製定中原的政策;西域的理財專家阿合馬雖然後來口碑不好,但當時確實有能力),也被蒙哥委以重任。這種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做法,讓蒙古帝國的“管理層”瞬間變得高效起來。
蒙哥當大汗的時候,蒙古帝國的“kpi”很明確:繼續擴張。他製定了“雙線作戰”計劃:一方麵讓旭烈兀率軍西征,目標是波斯和阿拉伯地區;另一方麵自己親率大軍南伐宋朝,準備一舉拿下中原。
先說說旭烈兀的西征,那簡直是“降維打擊”。1252年,旭烈兀帶著大軍出發,先是滅了盤踞在波斯的木剌夷國這個國家全是刺客,之前讓蒙古人頭疼了好多年),然後又攻克了巴格達,把阿拔斯王朝給滅了。《元史》裡記載,旭烈兀“凡所過城邑,皆下之”,一路打到敘利亞,差點就跟埃及軍隊碰麵了。這波西征,把蒙古帝國的版圖拓展到了地中海沿岸,相當於給帝國“打開了通往歐洲和非洲的窗口”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再看蒙哥這邊的南伐宋朝。1258年,蒙哥親自帶兵,分三路進攻宋朝:忽必烈打鄂州今武漢),兀良合台從雲南打潭州今長沙),蒙哥自己則率軍攻打四川。四川當時是宋朝的“軍事重鎮”,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蒙哥打了快一年,才攻下了成都、閬中等地。但打到合州今重慶合川)釣魚城的時候,蒙哥遇上了硬茬——宋朝守將王堅帶著軍民拚死抵抗,蒙古軍打了幾個月都沒攻下來。
這時候,蒙哥犯了一個“ceo常犯的錯誤”:太追求“完美kpi”。他覺得“連個小小的釣魚城都攻不下來,太沒麵子了”,於是親自到前線督戰,結果被宋軍的炮石擊中,受了重傷。《元史》裡說他“癸亥夏,帝不豫。秋七月辛亥,留精兵三千守之,餘悉攻重慶。癸亥,帝崩於釣魚山”,雖然沒明說“被炮石擊中”,但後世史料大多認為,蒙哥就是在釣魚城前線受重傷去世的,享年52歲。
提到蒙哥,很多人覺得他是個“隻知道打仗和整頓的鐵憨憨”,但其實他也有“反差萌”的一麵。比如他特彆“反對鋪張浪費”,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普通的蒙古袍,吃飯也隻有幾道菜,跟窩闊台那種“動不動就賞人幾百錠銀子”的風格完全不同。有一次,一個貴族給蒙哥送了一堆金銀珠寶,蒙哥直接給退回去了,還說“這些東西不能當飯吃,不如用來養軍隊、賑濟百姓”,活脫脫一個“務實派老乾部”。
還有,蒙哥雖然是蒙古大汗,但對“不同文化”特彆包容。他允許漢人繼續讀儒家經典,也允許西域人信仰伊斯蘭教,甚至還讓人翻譯漢文和波斯文的書籍,在蒙古貴族裡推廣。有一次,忽必烈在中原搞“漢法改革”,有人跟蒙哥告狀,說“忽必烈想搞獨立”,蒙哥雖然派人去調查,但最後發現忽必烈是為了帝國好,不僅沒怪罪,還支持他繼續搞。這種“不搞文化歧視、不疑神疑鬼”的態度,在當時的帝王裡可不多見。
不過,蒙哥也有“硬核”的缺點,比如他太“認死理”。打釣魚城的時候,大臣們勸他“繞開釣魚城,先打重慶”,他偏不聽,非要“拿下這個釘子戶”,結果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了。還有,他對“宗室紀律”要求太嚴,有一次他的一個侄子因為私自挪用軍糧,被他直接貶為庶人,一點情麵都不留。雖然這種“鐵麵無私”有利於管理,但也讓一些宗室心裡有了怨氣,為後來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。
蒙哥去世後,蒙古帝國的“繼承危機”再次爆發。忽必烈和弟弟阿裡不哥為了爭奪汗位,打了四年內戰,雖然忽必烈最後贏了,但蒙古帝國也因此分裂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國——這大概是蒙哥生前最沒想到的“遺憾”。
但不管怎麼說,蒙哥對蒙古帝國的貢獻是實打實的。他在位的8年裡,不僅整頓了內部秩序,讓帝國的“運營效率”提升了一個檔次,還通過西征和南伐,擴大了帝國的版圖,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礎。如果把蒙古帝國比作一家“跨國公司”,成吉思汗是“創始人”,窩闊台是“擴張期ceo”,那蒙哥就是“優化期ceo”——他沒搞太多“花裡胡哨”的操作,卻把公司的“管理製度”和“核心業務”都給理順了。
《元史》評價蒙哥“帝沉斷寡言,不樂燕飲,不好侈靡,雖後妃不許之過製。初,太宗朝,群臣擅權,政出多門。至是,凡有詔旨,帝必親起草,更易數四,然後行之。”這段話把蒙哥的“務實”和“勤政”寫得很清楚。他不是那種“天賦異稟”的帝王,但勝在“踏實肯乾、拎得清”,知道帝國該往哪走,也知道該怎麼帶領大家往前走。
參考《元史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