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原落日墜燕京,大廈傾頹勢難撐。
曾有革新圖振作,終因弊積歎飄零。
倉皇北狩離宮闕,潦草餘生寄漠庭。
功過是非留史冊,一聲歎息話元廷。
元順帝的童年,用“慘”字都不足以形容,簡直是“地獄模式”開局。他是元明宗的長子,按理說也是根正苗紅的皇室後代,可架不住元朝皇室內部“內卷”太嚴重——叔叔元文宗為了搶皇位,把他爹元明宗給“安排”了,還把年幼的順帝母子流放到高麗,後來又轉到廣西桂林。這波操作,相當於把未來的繼承人扔進“偏遠山區”,眼不見心不煩。
《元史》裡記載:“至順元年四月,文宗後卜答失裡與宦者拜住等謀,遷帝於高麗,使居大青島中,不與人接。尋複遷廣西之靜江。”想想看,一個幾歲的孩子,背井離鄉,身邊連個靠譜的親人都沒有,擱誰身上不得留下心理陰影?但順帝也算是個“打不死的小強”,在流放地硬生生熬到了元文宗去世。
1333年,元朝皇室又陷入“皇位空窗期”——元文宗的兒子早夭,權臣燕帖木兒想立文宗的弟弟,結果這位弟弟也沒福分,登基沒幾天就死了。這時候,大家才想起遠在廣西的妥懽帖睦爾。就這麼著,順帝跟“天上掉餡餅”似的,被迎回大都今北京)登基,那年他才13歲。
不過,剛登基的順帝就是個“傀儡皇帝”,權力全在權臣燕帖木兒和太皇太後卜答失裡手裡。燕帖木兒更離譜,仗著自己有擁立之功,不僅把持朝政,還把太皇太後娶回了家,簡直把元朝皇室的臉都丟儘了。順帝看著這一切,隻能裝“乖寶寶”,心裡卻跟明鏡似的——先忍,等時機成熟再說。
1340年,20歲的順帝終於“熬出頭”——他聯合心腹大臣脫脫,先是扳倒了專權的伯顏燕帖木兒死後掌權),又把當年陷害他爹的太皇太後卜答失裡打入冷宮,正式開始親政。這時候的順帝,滿腦子都是“拯救元朝”,想當一把“中興之主”,搞了個“至正新政”,簡直像開了“奮鬥模式”。
他的改革操作,放在現在看都挺“時髦”:
整頓吏治:元朝後期官員腐敗到啥程度?連科舉考試都能賣名額,地方官更是“刮地皮”不手軟。順帝讓脫脫主持,嚴查貪官汙吏,還規定官員任期,防止有人在一個地方“撈夠本”。這就像公司搞“績效考核”,誰摸魚誰乾活,一目了然。
恢複科舉:之前伯顏掌權時廢除了科舉,導致讀書人沒了出路,全跑到民間發牢騷。順帝一上台就恢複科舉,還擴招名額,相當於給知識分子“打開就業通道”,穩定了民心。
修治黃河:1344年黃河決口,不僅淹了大片農田,還衝毀了元朝的運糧通道。順帝力排眾議,派脫脫牽頭,征調十幾萬民工修黃河。這事兒雖然耗錢耗力,但要是不辦,老百姓沒飯吃,遲早得造反——順帝這步棋,算是抓住了“民生痛點”。
《元史》裡也誇他這時候的表現:“帝在位久,怠於政事,而脫脫等秉政,稍務振起,是以天下複有中興之望。”要是順帝能一直保持這股勁頭,元朝說不定還能多撐幾十年。可問題是,元朝的“積弊”太深,就像一棟地基爛了的大樓,光靠刷外牆根本沒用。
誰也沒想到,順帝的“奮鬥模式”隻持續了不到十年,就突然切換成“擺爛模式”。為啥?因為改革搞著搞著,就全成了“爛尾工程”:
修黃河雖然治了水,但負責工程的官員又趁機貪汙,民工拿不到工錢,反而被逼得活不下去——1351年,韓山童、劉福通在黃河工地發動起義,“紅巾軍”一呼百應,元朝的“農民起義副本”正式開啟。
脫脫雖然能乾,但元朝內部的“黨爭”太厲害,他兩次被罷相,最後還被順帝賜死。脫脫一死,朝堂上就沒人能扛事了,大臣們天天吵來吵去,沒人管老百姓的死活,更沒人想怎麼平定叛亂。
順帝看著眼前的爛攤子,心態也崩了——我明明努力過了,為啥還是這樣?既然管不好,那不如不管!於是,他開始放飛自我,把朝政扔給太子和權臣,自己躲在皇宮裡搞“興趣愛好”。
順帝的“業餘生活”有多離譜?說出來你可能不信:
他是個“建築大師”,親自設計皇宮裡的宮殿,還改進了建築工具,搞出了“自鳴鐘”“宮漏”這些新奇玩意兒,要是生在現代,說不定能拿個“工業設計獎”。
他還喜歡“角色扮演”,跟宮女太監在皇宮裡模仿民間集市,自己當“小販”,讓彆人來買東西,玩得不亦樂乎。這哪兒像個皇帝,簡直是“皇宮版過家家”。
更荒唐的是,他還跟西域僧人學“房中術”,把皇宮搞得烏煙瘴氣。大臣們看不下去,勸他彆玩了,趕緊管管國事,他卻懟回去:“天下這麼大,有你們管著呢,我操那心乾啥?”活脫脫一副“擺爛”姿態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《元史》裡吐槽他:“帝方溺於娛樂,不恤政務,而群小用事,朝政日非。”這時候的順帝,早就忘了自己剛登基時的雄心壯誌,成了名副其實的“甩手掌櫃”。
順帝這邊“擺爛”,朱元璋那邊卻在“瘋狂發育”。1356年,朱元璋攻占南京,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;1367年,朱元璋派徐達、常遇春率軍北伐,目標直指元朝大都。這時候的元朝,已經沒啥抵抗力了——軍隊戰鬥力低下,官員互相拆台,老百姓早就盼著改朝換代。
1368年八月,徐達的大軍兵臨大都城下。這時候的順帝,終於慌了——之前的“淡定”全是裝的,真到了亡國的時候,他比誰都害怕。大臣們勸他堅守大都,跟明軍拚了,可順帝心裡清楚:“就咱這堆爛兵,跟明軍打,純屬送人頭。”
於是,他乾了一件讓元朝皇室顏麵掃地的事——半夜帶著太子、後妃,從大都的健德門出逃,一路往北跑回了蒙古草原。《元史》記載:“閏七月丙寅,帝禦清寧殿,集三宮後妃、皇太子、皇太子妃,同議避兵北行。……丁醜,車駕出健德門,率三宮後妃、皇太子、皇太子妃北走。”
順帝這一跑,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徹底結束了——從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,到1368年順帝北逃,剛好98年,差兩年就滿百年。而順帝,也成了元朝最後一位在中原稱帝的君主,後來蒙古人在草原上給他上了個廟號“惠宗”,但明朝這邊不承認,隻叫他“元順帝”,意思是“順應天命,主動退位”,算是給了他點麵子。
順帝逃到草原後,日子也不好過——他想重建蒙古帝國,可手下的人早就沒了鬥誌,加上明朝軍隊時不時來草原“掃蕩”,他隻能在顛沛流離中苟延殘喘。1370年,順帝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)病死,享年51歲。他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,繼續跟明朝對抗,但蒙古帝國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輝煌了。
聊到這兒,估計有人會問:元朝滅亡,全是順帝的錯嗎?其實還真不是。順帝雖然後期“擺爛”,但元朝的滅亡,早就埋下了伏筆:
首先,元朝的“民族政策”太坑——把人分成四等,蒙古人、色目人高人一等,漢人和南人被打壓,這就導致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,老百姓心裡早就憋著氣。
其次,元朝的“財政製度”爛到根——朝廷花錢大手大腳,還濫發紙幣,導致通貨膨脹嚴重,老百姓手裡的錢跟廢紙一樣,日子過不下去,不造反才怪。
最後,元朝皇室的“內鬥”太頻繁——從忽必烈死後,元朝幾乎沒出過幾個能鎮住場子的皇帝,皇位之爭一波接一波,大臣們隻顧著爭權奪利,沒人關心國家死活。
參考《元史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