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:疆場廝殺繼帝基,改元大清開新局!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:疆場廝殺繼帝基,改元大清開新局!

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:疆場廝殺繼帝基,改元大清開新局!(2 / 2)

皇太極聽說洪承疇投降了,高興得親自出城迎接,還拉著洪承疇的手說:“先生,你要是早點歸順,咱們早就一起打天下了!”洪承疇感動得不行,當場表示願意為皇太極效力。

後來,洪承疇果然成了皇太極的“得力助手”——他不僅給皇太極出謀劃策,還幫後金招降了很多明朝的官員和士兵。可以說,招降洪承疇,是皇太極的又一“神操作”,為後來清朝入關,打下了重要的基礎。

隨著後金的實力越來越強,皇太極覺得“後金”這個國號有點不夠用了。一來,“後金”讓人想起幾百年前的金朝,而金朝當年跟宋朝是死對頭,明朝的老百姓對“金”這個字有抵觸情緒;二來,皇太極想建立一個比明朝更強大的王朝,而不是隻做一個“地方政權”。

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)四月,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沈陽)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,正式改國號為“大清”,改元“崇德”,自己也從“後金大汗”變成了“大清皇帝”。《清史稿·太宗本紀二》裡記載:“天聰十年四月乙酉,祭告天地,受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,建國號大清,改元崇德。”

這可不是簡單改個名字,而是皇太極的“戰略升級”——他想告訴所有人:大清不是後金的延續,而是一個全新的王朝,不僅要統治滿族人,還要統治漢族人、蒙古族人,甚至要取代明朝,統治全中國。

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皇太極還做了很多準備。比如他推行“滿漢一家”的政策,規定滿族人不能欺負漢族人,漢族人的土地和財產要受到保護;他還跟蒙古部落聯姻,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的王公貴族,讓蒙古成為大清的“盟友”;他還改革了官製,模仿明朝的“六部”吏部、戶部、禮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),設立了大清的六部,讓國家管理更加規範。

在軍事上,皇太極也沒閒著。他除了繼續攻打明朝的遼東地區,還派兵征服了朝鮮。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),皇太極率軍攻打朝鮮,朝鮮國王李倧打不過,隻能投降,還跟大清簽訂了盟約,成為大清的“藩屬國”。征服朝鮮後,大清就沒有了後顧之憂,可以專心對付明朝了。

到了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),皇太極又率軍攻占了明朝的錦州、寧遠等重鎮,徹底控製了遼東地區。這時候的明朝,已經到了“風雨飄搖”的地步——內部有李自成、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四處作亂,外部有大清的軍隊虎視眈眈,國庫空空如也,大臣們互相拆台,崇禎帝雖然想挽救明朝,可已經回天乏術了。

皇太極知道,明朝很快就要垮了,大清入關的日子不遠了。可就在這時候,意外發生了——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)八月初九,皇太極突然在盛京的清寧宮去世,享年52歲。《清史稿·太宗本紀二》裡記載:“崇德八年八月庚午,上崩於清寧宮,年五十有二。”

關於皇太極的死因,曆史上有很多說法,有的說他是因為常年征戰,積勞成疾;有的說他是因為心愛的宸妃海蘭珠去世,傷心過度。不管怎麼說,皇太極沒能親眼看到大清入關,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皇太極雖然沒能看到大清入關,但他給兒子順治帝當時還是福臨,由多爾袞輔佐)留下了一份豐厚的“遺產”——一個強大的大清王朝,和一套完整的“創業藍圖”。

首先,他統一了東北地區,控製了遼東、蒙古、朝鮮,為大清入關打下了穩固的“根據地”。以前的後金,隻是一個偏安東北的“地方政權”,而經過皇太極的經營,大清已經成了一個能跟明朝抗衡的強大王朝。

其次,他改革了政治製度,建立了“六部”,完善了八旗製度,讓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,徹底擺脫了“家族式管理”的混亂,讓大清有了一套正規的“公司運營體係”。這就好比以前是幾兄弟湊錢開小作坊,凡事都得商量著來,效率低還容易吵架;皇太極一改革,直接把小作坊改造成了現代化企業,分工明確、指揮統一,執行力一下子就提上來了。

再者,他搞定了“人才儲備”的大事。以前後金隻用滿族人,人才池子裡就那麼幾個人,想擴張都沒人可用。皇太極倒好,不僅重用範文程、洪承疇這樣的漢族精英,還開科舉選漢人做官,甚至把明朝投降的士兵改編成“漢軍八旗”,讓他們為大清打仗。這麼一來,大清的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,滿漢蒙各族人才擰成一股繩,戰鬥力和治理能力都翻了好幾倍。

最後,他給大清定下了“入主中原”的大目標。努爾哈赤那時候,頂多是想在東北占塊地,跟明朝分庭抗禮;皇太極不一樣,他改國號為“大清”,就是要告訴所有人:我要的不是東北這塊小地方,而是整個中國。他還通過打朝鮮、平蒙古,消除了後顧之憂,又通過反間計除掉袁崇煥、招降洪承疇,一步步削弱明朝的實力,為後來多爾袞率軍入關、推翻明朝鋪平了道路。

可以說,要是沒有皇太極這十幾年的“創業升級”,後金可能還是個在東北打打鬨鬨的部落,根本沒能力入主中原。他就像一個眼光長遠的ceo,不僅把老爹留下的“爛攤子”收拾得明明白白,還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強,給後人留下了一套能直接用的“成功模板”。

皇太極能把大清帶起來,不光靠自己本事大,還因為他身邊有一群靠譜的人和一群“給力”的對手——正是這些人,推著他一步步往前走,也讓他的人生更有傳奇色彩。

先說說他的“核心團隊”。首當其衝的就是範文程,這哥們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的後代,本來是明朝的秀才,後來投降了後金。皇太極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才華,把他當成“首席謀士”,不管是打仗還是改革,都要先問問範文程的意見。有一次,皇太極想改革賦稅製度,怕老百姓不接受,範文程就出主意:“咱們可以先在小範圍試點,讓老百姓看到好處,再慢慢推廣。”皇太極照著做,果然沒出亂子。後來範文程一直輔佐到康熙朝,成了大清的“開國文臣之首”,堪稱皇太極最靠譜的“合夥人”。

還有他的弟弟多爾袞,雖然那時候還年輕,但已經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。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),多爾袞才17歲,就跟著皇太極攻打蒙古察哈爾部,不僅打了勝仗,還繳獲了元朝的傳國玉璽。皇太極很高興,把多爾袞封為“墨爾根戴青”滿語裡“聰明的統帥”的意思),後來還讓他掌管吏部,成了自己的“得力乾將”。不過那時候誰也沒想到,皇太極死後,多爾袞會成為輔佐順治帝入關的“攝政王”,一手完成了皇太極沒來得及做的事。

再說說他的“對手榜”。除了袁崇煥和洪承疇,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——崇禎帝。這兩位,一個是大清的開國皇帝,一個是明朝的末代皇帝,簡直是“命運的宿敵”。皇太極想入主中原,崇禎帝想挽救明朝,兩人鬥了十幾年,誰也沒占到絕對優勢。但有意思的是,崇禎帝雖然有心想做事,卻沒那個本事——他多疑、急躁,殺了袁崇煥,逼得洪承疇投降,還動不動就換大臣,把明朝的朝政搞得一團糟。而皇太極呢,沉穩、精明,懂得隱忍,也懂得用人,一步步把明朝逼上絕路。有時候真讓人覺得,不是皇太極太厲害,而是崇禎帝太“豬隊友”,硬生生把明朝的家底給敗光了。

還有一個對手,是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。這林丹汗也是個有野心的人,想統一蒙古各部,跟後金、明朝三足鼎立。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,林丹汗經常跟後金作對,還聯合明朝一起攻打後金。皇太極沒跟他硬拚,而是采取“分化瓦解”的策略——先拉攏蒙古其他部落,跟他們結盟,再集中兵力攻打察哈爾部。林丹汗打不過,隻能往西逃跑,最後病死在青海。皇太極不僅征服了察哈爾部,還得到了傳國玉璽,這一下,蒙古各部都歸順了大清,皇太極也成了蒙古的“博格達徹辰汗”蒙古語裡“神聖的聰明可汗”的意思)。

說起皇太極,大家可能覺得他是個鐵血帝王,眼裡隻有打仗和改革,其實他也有柔情的一麵,尤其是對他的家人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他最愛的女人,是宸妃海蘭珠。海蘭珠是孝莊皇後的姐姐,比孝莊晚幾年嫁給皇太極。那時候皇太極已經是大汗了,身邊有很多妃子,可他偏偏對海蘭珠一見鐘情。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),皇太極冊封後宮,把海蘭珠封為“宸妃”,住的宮殿叫“關雎宮”——“關雎”取自《詩經》裡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”,可見皇太極對她的寵愛。

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),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了一個兒子,皇太極高興得不行,不僅大赦天下,還打算把這個兒子立為繼承人。可沒想到,這個孩子才活了半年就夭折了。海蘭珠受不了這個打擊,一下子就病倒了。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),皇太極正在鬆山前線指揮打仗,聽說海蘭珠病重,立刻放下軍務,連夜趕回盛京。可等他回到關雎宮的時候,海蘭珠已經去世了,年僅33歲。

皇太極悲痛欲絕,連續幾天不吃不喝,甚至還昏了過去。大臣們勸他:“陛下,您是大清的皇帝,不能因為一個女人傷了身體啊!”皇太極醒過來後,說:“朕不是哭她,是哭朕的兒子,哭大清的未來。”可大家都知道,他心裡最疼的,還是海蘭珠。後來皇太極每次打獵經過海蘭珠的墓地,都會停下來祭拜,還寫下了很多悲傷的詩詞。海蘭珠的去世,成了皇太極心裡永遠的痛,也有人說,他後來的去世,跟思念海蘭珠、傷心過度有很大關係。

除了海蘭珠,皇太極對他的母親孟古哲哲也很孝順。孟古哲哲是努爾哈赤的皇後,也是皇太極的生母,可惜在皇太極1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。皇太極繼位後,每次提到母親,都會忍不住流淚。他還特意追封母親為“孝慈高皇後”,把她的陵墓遷到努爾哈赤的福陵,讓母親跟父親合葬。

對他的子女,皇太極也很上心。他有11個兒子、14個女兒,雖然平時忙著打仗和改革,但隻要有空,就會親自教兒子們騎馬射箭、讀書寫字。他還經常跟子女們說:“你們是大清的後代,不能貪圖享樂,要學會吃苦,學會打仗,學會治理國家,這樣才能守住大清的江山。”後來他的兒子福臨能順利繼位,雖然有多爾袞的輔佐,但也跟皇太極從小的教育分不開。

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)八月初九,皇太極在盛京清寧宮去世,享年52歲。他死後,大臣們給他上了廟號“太宗”,諡號“文皇帝”,所以後來大家都叫他“清太宗”或“皇太極文皇帝”。

回顧皇太極的一生,他從24歲接盤後金,到52歲去世,用了28年時間,把一個偏安東北、內憂外患的部落政權,打造成了一個疆域遼闊、製度完善、實力雄厚的大清王朝。他的功績,主要有這麼幾點:

第一,搞定了內部矛盾,實現了權力集中。他除掉阿敏、莽古爾泰,讓代善主動讓權,結束了“四大貝勒共治”的混亂局麵,讓大清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,這是大清能發展壯大的基礎。

第二,改革製度,推動滿漢融合。他模仿明朝設立六部,開科舉選漢人做官,組建漢軍八旗,讓滿漢蒙各族人才都能為大清效力,不僅解決了人才短缺的問題,還緩和了民族矛盾,為後來大清入主中原、統治多民族國家打下了基礎。

第三,軍事上戰績輝煌,削弱了明朝的實力。他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,招降洪承疇,征服朝鮮和蒙古,控製遼東地區,一步步把明朝逼上絕路,為後來多爾袞率軍入關、推翻明朝鋪平了道路。

第四,定下了“入主中原”的戰略目標。他改國號為“大清”,不再滿足於做東北的“大汗”,而是要做全中國的“皇帝”,這個目標不僅激勵了當時的大清將士,也為後來清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
當然,皇太極也有缺點。比如他為了鞏固權力,對反對他的人手段比較狠,像阿敏被圈禁至死,莽古爾泰被革爵後氣死,雖然是政治鬥爭的需要,但也顯得有些鐵血無情。還有他晚年因為海蘭珠去世,情緒低落,影響了朝政,要是他能多活幾年,說不定能親自率軍入關,完成統一大業。

但總的來說,皇太極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“全能型帝王”——他會打仗,能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;他懂政治,能把混亂的政權治理得井井有條;他有眼光,能製定出長遠的戰略目標;他也重感情,對家人有柔情的一麵。他就像一個“創業ceo”,不僅把老爹留下的“公司”做得更大更強,還為“公司”的未來發展製定了清晰的藍圖。

要是沒有皇太極,可能就沒有後來的“康乾盛世”,也沒有清朝近三百年的統治。所以說,皇太極雖然沒能親眼看到大清入主中原,但他是大清真正的“開國之君”,他的功績,值得被永遠銘記在曆史的長河中。

最後,用一句話總結皇太極的一生:他是從白山黑水裡走出來的鐵血帝王,用智慧和勇氣把後金熬成了大清,用謀略和柔情書寫了一段傳奇,他是大清的“奠基者”,也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傑出君主。

參考《清史稿》
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殺手重生從六零年開始 都穿越了,你還叫我節製一點 綜武:長太帥,被邀月擒回移花宮 江湖奇聞記 光冕與混沌權柄 瘋批魔尊從草包到滅世 苟道修仙:師姐你彆鬨! 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 主角團有掛還這麼卷,不要命了? 重生七五:真千金她隻想搞錢暴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