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十三年,弘曆派首席軍機大臣訥親前往前線督師。訥親是開國功臣之後,素來驕橫,他一到前線就盲目下令強攻,結果清軍損失更為慘重,士氣大受打擊。而張廣泗與訥親又互相掣肘,矛盾重重,致使戰事毫無進展。《清史稿》中記載:“訥親至軍,限三日取噶拉依,攻之不下,傷亡甚眾。廣泗持異議,訥親益不懌,軍無統帥,士皆解體。”
弘曆得知前線的混亂局麵後,龍顏大怒。他深知,這樣下去隻會白白消耗國力,於是果斷采取措施:將訥親革職處死,張廣泗也因指揮不力被押解回京斬首。隨後,弘曆任命傅恒為經略,前往金川主持戰事。
傅恒吸取了前兩人的教訓,到達金川後,沒有急於進攻,而是先整頓軍紀,鼓舞士氣,同時深入了解地形和土司內部的矛盾。他發現,金川土司雖然表麵團結,但內部並非鐵板一塊,一些小土司對莎羅奔的霸道早已不滿。於是,傅恒采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,對頑抗者堅決打擊,對願意歸順的則給予優待。
在軍事上,傅恒針對戰碉的特點,製定了“斷其水道、困其糧道”的戰術,派士兵繞到碉樓後方,切斷其水源和補給。同時,他還命令工匠改進火炮,增加射程和威力,專門轟擊碉樓的薄弱之處。在傅恒的精心部署下,清軍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,莎羅奔的勢力被不斷削弱。
乾隆十四年,莎羅奔見大勢已去,再也無力抵抗,隻好帶著部眾向清軍投降。第一次金川之役終於以清軍的勝利告終。這場戰役持續了近三年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讓弘曆深刻認識到西南土司問題的複雜性和頑固性,也為後來的改土歸流政策提供了慘痛的經驗教訓。
準噶爾部一直是清朝西北邊境的心腹大患。康熙、雍正兩朝都曾與準噶爾發生過多次戰爭,但始終未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。到了乾隆時期,準噶爾內部發生分裂,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為了爭奪汗位,互相攻伐,使得準噶爾陷入了混亂之中。
阿睦爾撒納在與達瓦齊的爭鬥中失利,走投無路之下,率領部眾歸順了清朝,並向弘曆獻上了平定準噶爾的計策。弘曆敏銳地意識到,這是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的絕佳時機。他力排眾議,決定出兵準噶爾。
乾隆二十年,弘曆任命班第為定北將軍,永常為定西將軍,兵分兩路,向準噶爾發起進攻。清軍一路勢如破竹,準噶爾部眾早已厭倦了內部的紛爭,紛紛望風而降。達瓦齊率領殘部逃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,負隅頑抗。清軍將領阿玉錫率領二十餘名騎兵,趁夜突襲達瓦齊的營地,準噶爾軍隊以為清軍主力趕到,頓時潰不成軍,達瓦齊倉皇逃竄,最終被烏什城的阿奇木伯克擒獲,獻給了清軍。
平定達瓦齊後,弘曆本想對淮噶爾部進行安撫,將其分為四部,由四汗分彆管理。然而,阿睦爾撒納卻心懷異誌,他並不滿足於清朝給予的封賞,一心想成為整個準噶爾的大汗。於是,他暗中勾結其他部落,發動了叛亂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阿睦爾撒納的叛亂讓弘曆震怒,他立即下令再次出兵平叛。乾隆二十一年,清軍兵分三路,再次進入準噶爾地區。此時的準噶爾部經過長期的戰亂,早已元氣大傷,加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不得人心,清軍進展順利。阿睦爾撒納見勢不妙,逃往沙皇俄國。
清軍多次向俄國索要阿睦爾撒納,但俄國方麵卻以各種理由推脫。直到乾隆二十二年,阿睦爾撒納在俄國患上天花去世,俄國才將他的屍體交給清朝。至此,準噶爾部的叛亂被徹底平定,清朝終於完成了對西北邊疆的統一。《清史稿》中記載:“準噶爾平,拓地二萬餘裡,西域悉入版圖。”
準噶爾部被平定後,回部維吾爾族)貴族大小和卓木波羅尼都、霍集占)趁機發動叛亂。大小和卓木原本是被準噶爾部囚禁的,清軍平定準噶爾後,將他們釋放,並讓他們管理回部事務。但他們卻妄圖分裂國家,自立為王。
乾隆二十三年,弘曆任命兆惠為定邊將軍,率領清軍前往回部平叛。兆惠率領的清軍起初兵力較少,在葉爾羌城被叛軍包圍,陷入了困境,史稱“黑水營之圍”。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兆惠率領清軍將士堅守陣地,與叛軍展開了殊死搏鬥,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。
乾隆二十四年,清軍援軍趕到,與兆惠的軍隊內外夾擊,叛軍大敗。大小和卓木率領殘部逃往巴達克山,被當地首領擒殺,其首級被獻給清軍。回部叛亂被平定後,弘曆在回部地區設立了伊犁將軍,總管新疆地區的軍政事務,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。
除了上述幾次重大的軍事行動外,弘曆在位期間還進行了多次對外戰爭,被他自己稱為“十全武功”,包括平定大小金川第二次)、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、擊敗廓爾喀兩次)、征討緬甸、征討安南等。
第二次金川之役發生在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,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之孫)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發動叛亂。弘曆任命溫福、阿桂為將,率軍平叛。這場戰役同樣打得十分艱難,溫福在戰鬥中陣亡。最終,在阿桂的指揮下,清軍於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了叛亂,將大小金川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。
乾隆五十一年,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發動起義,反抗清朝的統治。弘曆派福康安率軍前往鎮壓,經過一年多的戰鬥,起義被平定。
廓爾喀今尼泊爾)曾兩次入侵西藏,弘曆兩次派福康安率軍入藏反擊,均取得了勝利,不僅擊退了廓爾喀的入侵,還加強了清朝對西藏的管理。
此外,弘曆還曾對緬甸、安南等國發動過戰爭,雖然這些戰爭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“天朝上國”地位,但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力。
“十全武功”的取得,使得清朝的疆域達到了頂峰,北至外興安嶺,南至南海諸島,西至蔥嶺,東至庫頁島,成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。但同時,這些戰爭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加重了百姓的負擔,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隱患。
弘曆不僅在武功方麵頗有建樹,在文治方麵也毫不遜色。他深知文化對於鞏固統治的重要性,在位期間,大力提倡文化事業,組織編修了大量的書籍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《四庫全書》。
乾隆三十八年,弘曆下令設立四庫全書館,任命紀昀為總纂官,組織全國著名的學者參與編纂工作。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工程浩大,曆時十三年才完成。全書分為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共收錄書籍3461種,卷,約8億字,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所有的重要典籍,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。
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,對於保存和傳承中國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但在編纂過程中,弘曆也借此機會對書籍進行了嚴格的審查,凡是涉及反清思想、民族矛盾的書籍,都被列為禁書,遭到銷毀或篡改。據統計,在編纂《四庫全書》的過程中,被銷毀的書籍多達三千餘種,這對中國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壞。
除了《四庫全書》外,弘曆還組織編修了《明史》《大清一統誌》《三通》《續通典》《續通誌》《續文獻通考》)等重要書籍。這些書籍的編修,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,也為後人研究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。
在文學藝術方麵,弘曆本人也有著濃厚的興趣。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,據統計,多達四萬餘首,堪稱中國曆史上創作詩歌最多的皇帝。雖然他的詩歌在藝術成就上並不算太高,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描寫景物、抒發情感的佳作。
弘曆還十分重視書法繪畫,他本人的書法功底深厚,擅長楷書和行書,其書法作品遍布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跡。他還收藏了大量的曆代書法繪畫珍品,並在上麵題字蓋章,雖然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作的完整性,但也從側麵反映了他對書法繪畫藝術的喜愛。
乾隆中期,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,史稱“康乾盛世”。但在盛世的表象之下,卻隱藏著諸多危機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吏治腐敗是當時最嚴重的問題之一。儘管弘曆多次下令整頓吏治,嚴懲貪官汙吏,但腐敗現象卻愈演愈烈。其中,最著名的便是和珅案。和珅是弘曆晚年最寵信的大臣,他利用弘曆的信任,結黨營私,貪汙受賄,聚斂了巨額的財富。據統計,和珅的家產相當於當時清朝十幾年的財政收入,其貪汙程度令人觸目驚心。
土地兼並問題也日益嚴重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地主階級不斷兼並農民的土地,使得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,成為流民。這些流民為了生存,不得不揭竿而起,反抗清朝的統治。乾隆後期,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,雖然都被鎮壓下去,但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。
閉關鎖國政策也是導致清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弘曆時期,為了防止外來勢力的入侵和維護清朝的統治,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,隻開放廣州一口通商。這一政策使得中國與世界隔絕開來,錯過了西方工業革命的機遇,逐漸落後於西方列強。
此外,弘曆晚年生活奢靡,大興土木,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園林,如圓明園、避暑山莊等,耗費了大量的國力。他還多次南巡,每次南巡都耗費巨資,加重了百姓的負擔。
乾隆六十年,弘曆已經八十五歲高齡。他想起自己的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,為了表示對祖父的尊敬,他決定禪位於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),自己則成為太上皇。
嘉慶元年正月初一,弘曆在太和殿舉行了禪位大典,將皇位傳給了顒琰。但實際上,弘曆並沒有真正放棄權力,仍然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,顒琰隻是一個傀儡皇帝。
嘉慶四年正月初三,弘曆在養心殿去世,享年八十九歲。他的去世,標誌著“康乾盛世”的結束。
弘曆的一生,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。他在位六十年,加上三年太上皇,實際掌權六十三年,是中國曆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。他在位期間,加強了中央集權,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,創造了“康乾盛世”的輝煌。但同時,他也實行了一些錯誤的政策,如閉關鎖國、文字獄等,導致清朝逐漸走向衰落。
正如《清史稿》中對他的評價:“高宗運際郅隆,勵精圖治,開疆拓宇,四征不庭,揆文奮武,於斯為盛。享祚之久,同符聖祖,而壽考則逾之。自三代以後,未嘗有也。惟耄期倦勤,蔽於權幸,上累日月之明,為之歎息焉。”弘曆的功過是非,留待後人評說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他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,他的統治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,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參考《清史稿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