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慈禧太後:朱牆深鎖風雲路,垂簾功過後人說!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234章 慈禧太後:朱牆深鎖風雲路,垂簾功過後人說!

第234章 慈禧太後:朱牆深鎖風雲路,垂簾功過後人說!(1 / 2)

垂簾聽政定風波,洋務興實業,變法起波折。

新疆複土安西北,庚子難渡劫波。

功過留與後人說,百年身去後,青史任評說。

鹹豐二年,紫禁城的紅牆又迎來了新一輪選秀——這可不是普通的選美,而是給剛登基的鹹豐皇帝挑後宮團隊,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皇家招聘。來參選的姑娘們,要麼是八旗勳貴家的小姐,要麼是官宦千金,個個都把這次機會當成改變命運的跳板。

在這群姑娘裡,有個姓葉赫那拉的姑娘,名叫杏貞,那年剛十七歲。論顏值,她不算最拔尖的——跟那些一出場就自帶仙女濾鏡的姑娘比,她隻能算清秀,但勝在眼神機靈,說話辦事透著股利落勁兒。《清史稿》裡給了她六個字評價:少而慧黠,通書史,翻譯過來就是這姑娘腦子好使,還讀過書,放在當時的後宮裡,算是個文化人。

選秀這事兒,跟現在麵試一樣,不光看硬件,還得看。鹹豐皇帝挑來挑去,把葉赫那拉氏留了下來,封了個蘭貴人。這個封號在後宮裡屬於基層崗位,上麵還有嬪、妃、貴妃、皇後好幾級,但蘭貴人沒慌——她知道,後宮這地方,急沒用,得會攢經驗值。

彆的妃嬪要麼天天爭著給皇帝送點心、遞手帕,要麼就躲在宮裡抱怨宮鬥太難,蘭貴人卻走了另一條路:她把自己的儲秀宮打理得井井有條,沒事就看書練字,給太後請安時,既不搶話,也不冷場,太後說東她不往西,太後聊家常她能接得上,慢慢就成了太後眼裡懂事的孩子。

鹹豐皇帝本來就煩後宮那些雞毛蒜皮的爭風吃醋,一看蘭貴人這麼省心,還能跟自己聊幾句史書裡的典故,漸漸就常往她宮裡跑。沒過兩年,蘭貴人就升了——這一步不算大,但好歹從升到了,有了自己的小圈子。

真正的轉折點在鹹豐六年:懿嬪生了個兒子。這可是鹹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),在母憑子貴的後宮裡,這相當於拿了免死金牌。《清史稿》裡寫得明明白白:六年三月,生穆宗,進懿妃。七年,進懿貴妃。一年多時間,從嬪到妃再到貴妃,葉赫那拉氏直接跳到了後宮管理層,離皇後就差一步。

這時候的她,還不是後來那個說一不二的慈禧太後,隻是個懂得在規則裡找機會的聰明玩家。但誰也沒料到,這個從選秀場上走出來的姑娘,日後會成為執掌大清近半個世紀的掌舵人。

鹹豐十年,英法聯軍打來了,一把火燒了圓明園,鹹豐皇帝嚇得帶著後宮嬪妃、王公大臣逃到了熱河。這一路顛沛流離,鹹豐本來就不好的身體,更是一天比一天垮——一會兒氣洋人太囂張,一會兒愁國事太混亂,沒多久就臥床不起了。

鹹豐十一年七月,鹹豐知道自己撐不下去了,臨死前搞了個權力平衡術: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同治皇帝),讓載垣、端華、肅順等八個人當顧命八大臣,負責處理朝政;同時把兩枚印章——印給了皇後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後),同道堂印給了皇太子,因為太子太小,這枚印就由他親媽懿貴妃代管。鹹豐的意思很簡單:讓八大臣乾活,讓兩個太後掌印,互相牽製,彆讓任何一方獨大。

可八大臣不這麼想。他們覺得自己是顧命大臣,理應說了算,根本不把兩個太後放在眼裡。開會的時候,肅順拍著桌子說話,皇後插句嘴,他直接懟回去:太後隻管蓋章就行,朝政的事不用您費心!連小皇帝的點心少了,他們都敢說國庫緊張,得省著用——這哪是輔政,簡直是。

懿貴妃這時候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隻懂後宮生存的蘭貴人了。她跟著鹹豐這些年,看慣了朝堂上的爾虞我詐,也學了不少處理政事的門道。看著八大臣這麼囂張,她心裡清楚:硬拚肯定不行,得找。

她第一個想到的是恭親王奕欣——鹹豐的弟弟,因為跟鹹豐有點矛盾,被留在北京跟洋人議和,沒去熱河。奕欣本來就對八大臣不滿,覺得他們搶了自己的權力。懿貴妃偷偷讓人給奕欣送了封信,意思是八大臣專權,咱們聯手把他們扳倒,不然咱們都沒好日子過。奕欣一看,這是個奪權良機,立馬就答應了。

第二個盟友是兵部侍郎勝保——手裡有京畿兵權的武將,一直看不慣肅順等人的囂張。懿貴妃又讓人跟勝保聯係,許了他事後升官的好處,勝保拍著胸脯說聽貴妃的吩咐。

鹹豐的靈柩要從熱河運回北京,這成了懿貴妃動手的最佳時機。她跟八大臣說:小皇帝年紀小,經不起長途顛簸,我帶著他先從小路回北京,你們帶著靈柩走大路,咱們在北京彙合。八大臣覺得這主意合理,沒多想就答應了——他們沒想到,這是懿貴妃設下的。

懿貴妃帶著小皇帝日夜兼程,先一步回到了北京。一到北京,她就立刻召見奕欣和勝保,安排好了一切:勝保帶士兵在城外埋伏,奕欣負責召集支持自己的大臣。等八大臣帶著靈柩慢悠悠回到北京的時候,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掌聲,而是早就等著的士兵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沒等八大臣反應過來,懿貴妃就以小皇帝的名義下了聖旨,說八大臣專權擅政,欺君罔上,把載垣、端華、肅順等人抓了起來。《清史稿·文宗紀》裡記載:鹹豐十一年)十月,上奉大行皇帝梓宮還京師。庚申,恭親王奕欣等奏請皇太後垂簾聽政,許之。辛酉,命斬肅順,賜載垣、端華自儘,餘皆革職。

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。這一年,懿貴妃才二十七歲,就憑著過人的膽識和手腕,一舉鏟除了八大臣,把朝政大權牢牢抓在了自己手裡。隨後,她和慈安太後一起垂簾聽政,改年號為,意思是兩宮太後共同治理天下。從這時候起,人們開始叫她慈禧太後——這個名字,從此跟大清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。

慈禧剛掌權的時候,大清的日子簡直是爛攤子:外麵有洋人虎視眈眈,動不動就來;裡麵有太平天國運動鬨得沸沸揚揚,江南半壁江山都快成了太平軍的地盤;朝堂上,要麼是隻會吵架的嘴炮大臣,要麼是守著祖宗規矩不放的老頑固。慈禧看著這一切,心裡清楚:再這麼下去,大清遲早要。

這時候,有一群官員站了出來,說要師夷長技以製夷——簡單說,就是學洋人的先進技術,造槍炮、辦工廠、建鐵路,增強大清的實力。這群人就是洋務派,領頭的有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張之洞這些人。

慈禧一開始對這玩意兒也不懂,覺得洋人的機器都是奇技淫巧,沒什麼用。但曾國藩給她上了一道奏折,說今日和議既成,中外貿易有無交通,購買外洋器物,尤屬名正言順。購成之後,訪募覃思之士,智巧之匠,始而演習,繼而試造,不過一二年,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,可以剿發逆,可以勤遠略——意思是現在跟洋人議和了,正好買他們的機器自己造,既能打太平天國,又能對付洋人。

慈禧一聽,這主意不錯啊——既能平內亂,又能防外患,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嗎?她立刻拍板:支持洋務運動!而且她還明白,要搞洋務,就得靠曾國藩、李鴻章這些有本事的人,不能讓老頑固瞎搗亂。

曾國藩當時正在湖南練湘軍,跟太平天國打得火熱。慈禧不僅給了他節製江南四省軍務的實權,還讓他要錢給錢,要人給人。曾國藩也沒辜負信任,帶著湘軍一路苦戰,先是穩住了湖南根據地,然後慢慢往江南推進,最終在同治三年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,平定了這場持續十幾年的內亂。《清史稿》裡說:國藩至江寧,犒軍,裁撤湘軍,留所部三千人守江寧,餘皆遣歸。捷聞,上嘉其功,加太子太保,封一等毅勇侯,賞雙眼花翎。

平定太平天國後,曾國藩立馬轉頭搞洋務,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——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,雖然規模不大,設備也簡陋,但開了洋務運動的先河。後來他還派容閎去美國采購機器,為江南製造總局的建立打下了基礎。不過曾國藩為人謹慎,搞洋務也偏,更注重穩紮穩打。

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,比老師更懂,也更大膽。他跟著曾國藩打完太平天國後,又去平定撚軍,立下不少戰功。慈禧很看重他,讓他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——相當於把大清的外交、軍事、洋務大權都交給了他。

李鴻章搞洋務的思路很清晰:先強後富。他先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、金陵機器局這些軍事工廠,專門造槍炮彈藥;然後又辦了輪船招商局、開平礦務局、電報總局這些民用企業,既能賺錢補貼軍費,又能推動民生。他還知道人才重要,創辦了北洋水師學堂、電報學堂,派留學生去國外學習——後來的嚴複、詹天佑,都是他派出去的留學生。

不過李鴻章最得意的是北洋水師——他花了十幾年時間,投入上億兩白銀,打造了當時亞洲最強的海軍。可惜後來因為朝廷沒錢、管理混亂,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,這成了李鴻章一生的遺憾。

張之洞比曾國藩、李鴻章晚一些,但也是洋務派的核心玩家。他不像曾、李那樣從軍隊起家,而是靠科舉入仕,一開始在地方做學官,後來才慢慢接觸洋務。慈禧看中他有想法、能辦事,讓他擔任湖廣總督,負責湖北、湖南的洋務。

張之洞搞洋務有個特點:重實業、興教育。他在湖北創辦了漢陽鐵廠——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企業,雖然一開始因為選址不當、技術不過關虧了不少錢,但後來慢慢走上正軌,生產的鋼鐵不僅能造槍炮,還能修鐵路;他還創辦了湖北織布局、湖北槍炮廠,其中湖北槍炮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,後來幾十年裡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武器,連抗日戰爭都在用。

在教育方麵,張之洞也很用心,創辦了自強學堂後來的武漢大學)、三江師範學堂後來的南京大學)、湖北農務學堂後來的華中農業大學),這些學堂培養了不少近代人才,為中國的教育近代化打下了基礎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慈禧對這些洋務派大臣,基本上是用人不疑——隻要他們能把事情辦好,她就給權力、給支持,哪怕老頑固大臣天天在她麵前說洋務派的壞話,她也很少真的責怪曾國藩、李鴻章他們。當然,慈禧也有自己的小算盤:她知道這些洋務派大臣有本事,但也怕他們權力太大不好控製,所以會在洋務派和守舊派之間搞點,讓兩派互相牽製,自己坐收漁利。

就這樣,在慈禧的下,洋務運動搞了三十年,大清確實有了不少變化:有了自己的工廠、鐵路、海軍,也有了一批懂近代技術的人才。雖然這些變化沒能讓大清真正起來,但至少讓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,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。

就在洋務運動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,西北又出了亂子——新疆被阿古柏入侵,俄國還趁機占了伊犁。消息傳到北京,朝堂上立刻分成了兩派:海防派塞防派。

海防派以李鴻章為首,說新疆這地方又遠又窮,丟了也不可惜,不如把錢省下來加強海防,防備日本和洋人塞防派以左宗棠為首,說新疆是大清的國土,丟了新疆,蒙古、甘肅也會跟著丟,到時候北京都不安全,必須收複新疆。

兩派吵得不可開交,李鴻章說左宗棠不懂變通,左宗棠說李鴻章目光短淺,天天在朝堂上。慈禧看著他們吵,心裡也在算賬:新疆到底要不要?要的話,得花多少錢、派多少兵?

左宗棠這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,本來可以在家養老,但他覺得國土不能丟,主動向慈禧請戰,說臣願帶兵出征,收複新疆,要是打不下來,臣願意領罪。為了表決心,他還說要是朝廷同意,臣就抬著棺材去新疆,不收複新疆,就不回來。

慈禧被左宗棠的決心打動了,也覺得左宗棠說得有道理——新疆要是丟了,大清的西北門戶就開了,到時候麻煩更大。她最終拍板:支持左宗棠收複新疆,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,督辦新疆軍務,要錢給錢,要人給人。

不過當時大清的國庫確實緊張,洋務運動要花錢,海防要花錢,能給左宗棠的軍費有限。左宗棠也有辦法,他找胡雪岩幫忙,向外國銀行借錢,前後借了一千多萬兩白銀,解決了軍費問題。


最新小说: 苟道修仙:師姐你彆鬨! 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 主角團有掛還這麼卷,不要命了? 重生七五:真千金她隻想搞錢暴富 星際戀愛法,男友是指揮官大人! 寒門的仕途傳奇 甜吻定製 重生手握靈泉獨寵青梅竹馬 血鑄:亡者之殤 監控人:這是喪屍宇宙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