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治十三年,左宗棠帶著大軍出發了。他製定了先北後南,緩進急戰的戰略: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敵,站穩腳跟後再打南疆;進軍的時候慢慢來,做好充分準備,一旦開戰就速戰速決,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。
清軍一路西進,將士們都很勇猛,加上左宗棠指揮得當,很快就收複了北疆的烏魯木齊、瑪納斯等地。然後又向南疆進軍,阿古柏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,一路潰敗,阿古柏最後服毒自殺。到光緒三年,清軍收複了南疆的所有失地,新疆除了伊犁,基本都回到了大清的手裡。
接下來就是要回伊犁了。俄國本來答應歸還伊犁,但看到清軍收複了新疆,又反悔了,想賴著不走。左宗棠這時候已經進駐哈密,他一邊讓曾紀澤曾國藩的兒子)去俄國談判,一邊下令清軍做好戰鬥準備,還真的抬著棺材到了前線,意思是要麼俄國還伊犁,要麼就開打。
俄國一看左宗棠態度這麼強硬,清軍也做好了準備,怕真的打起來吃虧,最終同意跟曾紀澤簽訂《中俄伊犁條約》,把伊犁還給了大清。
光緒七年,左宗棠向慈禧上奏,建議在新疆設省,加強管理。慈禧同意了,任命劉錦棠為新疆第一任巡撫。從此,新疆正式成為大清的一個省,跟內地一樣實行郡縣製,這對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《清史稿·左宗棠傳》裡評價他:宗棠為人多智略,內行甚篤,剛峻自天性。功成後,自奉儉約,歲食祿萬餘金,悉以賑施親舊之貧者。左宗棠收複新疆,不僅保住了大清的國土,也讓慈禧的統治更加穩固——經此一役,朝堂上沒人再敢質疑慈禧的決策,她的權威又提高了不少。
光緒二十年,甲午戰爭爆發,大清的北洋水師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。這一下,全國都炸了鍋——大家都沒想到,搞了三十年洋務,花了那麼多錢建起來的海軍,居然連日本都打不過。
光緒皇帝這時候已經親政幾年了,年輕氣盛,心裡急啊,覺得再這麼下去,大清真的要了。這時候,康有為、梁啟超這些讀書人站了出來,說洋務運動隻學技術不行,還得學西方的製度,搞變法,比如開議會、改法律、廢科舉、辦新式學堂、發展工商業等等。這就是戊戌變法。
光緒皇帝覺得康有為他們說得有道理,立刻就支持變法,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開始,接連下了幾十道聖旨,要搞改革。比如下令廢除八股文,改考策論;設立京師大學堂後來的北京大學);鼓勵民間辦工廠、開礦山;裁撤多餘的衙門和官員等等。
可這變法,一下子就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。
首先是守舊派大臣,比如榮祿、剛毅這些人。他們一輩子靠舊製度吃飯,要是變法了,他們的權力、地位就沒了。榮祿就跟慈禧說:康有為他們這是要亂祖宗規矩,要是聽他們的,大清就完了!剛毅更誇張,說寧可亡國,也不能變法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然後是地方上的督撫,除了張之洞、陳寶箴少數幾人真心支持,大多督撫都覺得這變法“太冒進”。比如要裁撤舊衙門,那些靠衙門吃飯的小吏怎麼辦?要廢八股,全國幾十萬靠科舉謀生的讀書人又該去哪?所以這些督撫要麼拖著不辦,要麼陽奉陰違——你皇帝下你的聖旨,我地方辦我的老事,反正天高皇帝遠。
慈禧一開始對變法的態度其實挺“佛係”。她覺得光緒年輕,想乾點實事是好事,而且要是變法真能讓大清強起來,自己這個“老祖宗”臉上也有光。所以她一開始沒明確反對,隻是私下跟光緒說:“變法可以,但彆瞎折騰,祖宗的規矩不能動,我的權力也彆碰。”
可康有為、梁啟超這群人太急了,恨不得把幾十年的改革壓縮到幾個月裡。他們不僅要改製度,還想動“人事”——比如要罷免一大批守舊派大臣,甚至想讓光緒把權力從慈禧手裡徹底拿過來,搞“君主立憲”。更要命的是,他們還想拉攏袁世凱,讓袁世凱帶兵包圍頤和園,把慈禧軟禁起來——這事兒沒藏住,很快就傳到了慈禧耳朵裡。
慈禧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權力,你改製度、裁官員,她能忍;但你想動她的權力,甚至要軟禁她,這就觸碰了她的底線。本來她還在頤和園“養老”,聽說這事兒後,當天就趕回紫禁城,直接把光緒皇帝軟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——名義上是“皇帝生病,需要靜養”,實際上是把光緒的權力徹底收了回來。
緊接著,慈禧以光緒的名義下了聖旨,說康有為、梁啟超“結黨營私,莠言亂政”,下令全國捉拿。康有為、梁啟超跑得快,借著洋人的幫助逃到了國外;可譚嗣同、楊銳、林旭、劉光第、楊深秀、康廣仁六個人沒來得及跑,被慈禧下令抓了起來,沒過幾天就押到菜市場砍了頭——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“戊戌六君子”。
《清史稿·德宗紀》裡把這段事寫得很清楚:“光緒二十四年)八月丁亥,太後複垂簾於便殿訓政。詔以康有為結黨營私,莠言亂政,褫其職,與其弟廣仁皆逮下獄。戊子,詔捕康有為、梁啟超,毀所著書。庚寅,戶部侍郎張蔭桓、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、禦史楊深秀、內閣學士楊銳、林旭、刑部主事劉光第並逮下獄。辛卯,上稱疾,命太後訓政。癸巳,殺楊銳、林旭、劉光第、楊深秀、譚嗣同、康廣仁。”
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,前後隻搞了一百零三天就涼了,所以也叫“百日維新”。說起來,這變法失敗也不能全怪慈禧——康有為他們確實太急功近利,沒考慮到大清的實際情況,也沒團結足夠多的力量;但慈禧對權力的執念,還有守舊派的強大勢力,也是壓垮變法的重要原因。
經此一役,慈禧對光緒徹底失望了,也對那些想“改祖宗規矩”的人充滿了警惕。從這以後,她把朝政大權攥得更緊了,宮裡宮外的大小事,都得經過她點頭才能辦——哪怕是光緒皇帝想給某個太監升個職,都得先問過她的意思。
戊戌變法失敗後,慈禧本來想廢掉光緒,另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“大阿哥”也就是皇位繼承人),可洋人們不答應——他們覺得光緒是“開明皇帝”,更符合他們的利益,所以紛紛出麵反對。這讓慈禧心裡很不痛快:我大清的家事,憑什麼你們洋人指手畫腳?
就在這時候,民間出現了一個叫“義和團”的組織,一開始是山東、河北一帶的農民,後來越鬨越大,他們打著“扶清滅洋”的旗號,到處殺洋人、燒教堂、拆鐵路——反正跟“洋”沾邊的東西,他們都要毀。
端郡王載漪這些守舊派大臣,一看義和團能“收拾洋人”,就覺得這是個好機會,天天在慈禧麵前吹噓:“義和團的弟兄們個個刀槍不入,能呼風喚雨,隻要太後支持他們,肯定能把洋人全趕出中國!”慈禧一開始還挺懷疑——刀槍不入?這也太玄乎了吧?可架不住載漪他們天天說,再加上她自己也想報複洋人,就抱著“試試也無妨”的心態,答應了。
她不僅不鎮壓義和團,還派官員去安撫他們,甚至讓義和團進京“護駕”。結果義和團一進北京,就徹底失控了——他們不光殺洋人,還殺了不少信教的中國人,甚至連穿洋布衣服、戴眼鏡的人都要抓起來打。北京城裡火光衝天,到處都是哭喊和打砸聲,亂成了一鍋粥。
洋人們一看情況不對,立馬組成了“八國聯軍”,從天津大沽口登陸,一路往北京打。慈禧一開始還挺硬氣,下了“宣戰詔書”,讓清軍和義和團一起對抗八國聯軍。可清軍早就沒了戰鬥力,義和團的“刀槍不入”也隻是騙人的——麵對洋人的洋槍洋炮,清軍和義和團根本不堪一擊,沒幾天天津就丟了,八國聯軍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下。
這時候慈禧才慌了,再也不提“扶清滅洋”了,趕緊帶著光緒皇帝、隆裕皇後,還有幾個親信大臣,喬裝成老百姓,從紫禁城的德勝門逃了出去。為了不被洋人發現,他們連像樣的行李都沒帶,一路上吃了不少苦——有時候連口熱飯都吃不上,隻能啃乾糧;晚上住的地方連床都沒有,隻能睡在土炕上。這一路顛沛流離,跟當年鹹豐逃到熱河比,還要慘上幾分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他們一路往西逃,最後逃到了西安,才算暫時穩住了腳。到了西安,慈禧才敢讓人去跟洋人議和。她第一個想到的,就是已經七十多歲的李鴻章——這時候李鴻章正在廣東當總督,接到聖旨後,隻能硬著頭皮北上,去跟洋人談判。
李鴻章到了北京後,才發現這談判根本就是“任人宰割”。洋人們獅子大開口,要大清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賠一兩),還要清政府答應一係列條件:拆毀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、允許洋人在北京使館區駐軍、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反對洋人的組織等等。
李鴻章跟洋人們談了好幾個月,磨破了嘴皮子,也沒能改變多少條件,最後隻能在《辛醜條約》上簽了字。簽完字後,李鴻章又氣又累,一病不起,沒過幾個月就去世了。《清史稿·李鴻章傳》裡記載他臨死前的遺疏:“中國之弱,在於習氣太深,文法太密。庸俗之吏多,豪傑之士少。文法者,庸人借為藏身之固,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。公事以文故廢,人才以文故抑,此天下之大病也。”這段話,算是他對大清幾十年的感慨,也道儘了他的無奈。
庚子國難這事兒,把大清最後一點家底都賠光了,也讓慈禧徹底明白了:大清已經弱到了極點,再不變革,真的要亡國了。所以從西安回北京的路上,她就下了一道聖旨,說要“變法自強”——這一次,她要主動搞改革了。
從西安回北京後,慈禧真的開始搞“新政”了——而且這新政的不少內容,比當年戊戌變法還要激進。比如廢除科舉製度,創辦新式學堂;改革官製,設立外交部、商部、學部這些新部門;編練新式陸軍也就是後來的“新軍”);鼓勵民間辦工廠、發展工商業等等。
她還讓張之洞和袁世凱這些大臣,負責製定新政的具體措施。張之洞本來就是洋務派,對改革很有經驗,他跟袁世凱一起,搞了不少實實在在的事——比如創辦京師大學堂的後續建設,編練北洋新軍,製定商法、民法等等。
不過這時候的大清,已經是“病入膏肓”了——經過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,國庫早就空了,老百姓也對朝廷失去了信心;而且新政搞起來需要錢,朝廷隻能加重賦稅,結果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,各地的起義和暴動越來越多。
更要命的是,編練的新軍裡,不少士兵和軍官都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,開始反對清朝——比如後來領導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,就是新軍發動的。慈禧雖然知道這些問題,但她已經老了,精力大不如前,很多事情隻能交給袁世凱這些大臣去辦,自己也管不了那麼多了。
光緒三十四年十月,慈禧的身體越來越差,她知道自己撐不了多久了。這時候,光緒皇帝也病得很重——有人說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,也有人說他是長期抑鬱加上生病,最後不行了,反正到了十月二十一日,光緒皇帝先去世了,年僅三十八歲。
光緒沒有兒子,慈禧早就選好了繼承人——光緒的侄子,三歲的溥儀,讓溥儀繼承皇位,同時讓溥儀的父親載灃擔任攝政王,輔佐溥儀。做完這件事,第二天十月二十二日),慈禧也去世了,享年七十四歲。
《清史稿·後妃傳》裡對慈禧的一生做了個總結:“及文宗末造,孝貞、孝欽兩太後垂簾聽政。孝貞仁厚,孝欽銳敏,遇事專任,而威柄自操。同治以來,內戡大難,外禦強鄰,皆孝欽主之。然持權太久,稍稍營私,委任外戚,侈靡無節,亦其失也。”這段話算是比較客觀的——慈禧確實有能力,在她掌權的近半個世紀裡,平定了太平天國、收複了新疆、搞了洋務運動和新政,讓大清苟延殘喘了這麼多年;但她也有缺點,太看重權力,晚年奢侈浪費,重用親信,這些也加速了大清的滅亡。
慈禧去世後,按照她的遺願,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普陀峪定東陵。她的葬禮辦得非常隆重,耗費了大量的錢財,可這時候的大清,已經走到了儘頭——三年後宣統三年,1911年),武昌起義爆發,辛亥革命成功,溥儀退位,大清滅亡。
回望慈禧的一生,她從一個十七歲的蘭貴人,一步步走到執掌大清半世紀的“掌舵人”,經曆了太多風風雨雨。她不是什麼“聖人”,也不是完全的“壞人”,隻是一個生在亂世,想保住權力,也想保住大清的女人。可惜的是,她再怎麼努力,也沒能擋住曆史的潮流——大清的滅亡,是時代的必然,不是她一個人能挽回的。
參考《清史稿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