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襄公又搖了搖頭:“不行!人家還沒列好陣,咱們就進攻,這還是不仁義!等人家列好陣,咱們再堂堂正正地打!”
目夷氣得差點暈過去,可他也沒辦法,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楚軍整理好隊伍,列好了嚴整的陣型。
楚軍列好陣後,楚將一聲令下,楚軍士兵像潮水一樣衝向宋軍。宋軍本來就比楚軍弱,再加上錯過了兩次進攻的好機會,士氣早就低落了。麵對楚軍的猛攻,宋軍很快就敗下陣來,士兵們死的死、逃的逃,場麵一片混亂。
宋襄公親自指揮軍隊抵抗,結果被楚軍的士兵一箭射中了大腿,疼得他差點從戰車上摔下來。幸好目夷帶著幾個親信,拚死把他救了出來,帶著殘兵逃回了宋國都城。
泓水之戰,宋軍大敗,死傷慘重,宋國的國力也因此一落千丈。宋襄公回到商丘後,因為大腿的箭傷,一直臥床不起。大臣們雖然心裡有怨氣,可也不敢說什麼——畢竟國君是為了“仁義”才打敗仗的。
可宋襄公自己卻不覺得錯,他躺在床上,還跟大臣們說:“我知道你們覺得我打了敗仗,可我問心無愧!作為仁義之師,就不能趁人家渡河的時候偷襲,不能趁人家沒列好陣的時候進攻。就算打敗了,我也沒丟‘仁義’的臉!”
目夷實在忍不住了,歎了口氣說:“弟弟,你這不是仁義,是迂腐啊!打仗的目的是打贏,保護國家和百姓。要是為了所謂的‘仁義’,讓士兵白白送死,讓國家陷入危險,這才是最大的不仁義!”
宋襄公聽了,氣得渾身發抖,可他也說不出反駁的話——畢竟事實擺在眼前,自己的“仁義”,不僅沒換來勝利,還讓宋國差點滅國。
泓水之戰的消息傳開後,諸侯們都嘲笑宋襄公迂腐。有人說:“宋襄公就是個書呆子,把戰場當成了講禮儀的地方,不敗才怪!”還有人說:“齊桓公靠實力當霸主,晉文公靠謀略當霸主,宋襄公靠‘仁義’當霸主,簡直是笑話!”
可也有少數人覺得,宋襄公雖然迂腐,可他的“仁義”之心,在亂世裡也算是難能可貴。比如後來的孟子,就說過:“宋襄公之仁,雖不智,然其心可嘉也。”意思是宋襄公的仁義雖然不明智,可他的初心是好的。
不管彆人怎麼說,宋襄公的霸主夢,徹底破滅了。他躺在床上,看著窗外,心裡又悔又恨——悔的是自己不聽目夷的勸告,恨的是楚成王不講規矩,更恨自己的“仁義”,竟然成了彆人的笑柄。
他的箭傷越來越重,加上心情鬱悶,身體一天比一天差。公元前637年,宋襄公在悔恨和不甘中去世,享年四十四歲。他死後,兒子王臣繼位,就是宋成公。
宋襄公雖然死了,可他的故事,卻一直流傳了下來。人們說起“泓水之戰”,就會想起那個固執、迂腐,卻又堅守“仁義”的宋襄公;說起“春秋五霸”,也會爭論——宋襄公到底算不算霸主?有人說算,因為他確實召集過諸侯會盟,還幫齊孝公複位;有人說不算,因為他沒真正稱霸,還打了大敗仗。
可不管算不算霸主,宋襄公都是春秋時期一個獨特的人物。他生活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亂世,卻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“仁義”,雖然最後失敗了,卻也給那個冰冷的時代,留下了一絲不一樣的色彩。
宋襄公死了,可關於他的爭論,卻從來沒停過。有人罵他迂腐、愚蠢,把國家拖入深淵;有人讚他堅守仁義,在亂世中保持初心。要想客觀評價宋襄公,就得從他的一生說起,既看他的過錯,也看他的閃光點。
先說說他的“過”。宋襄公最大的過錯,就是認不清現實,把“仁義”當成了萬能的武器,在亂世中盲目追求霸主地位。當時的春秋,早就不是西周那種講禮儀、講規矩的時代了——周王室衰微,諸侯爭霸,靠的是實力和謀略,不是所謂的“仁義”。可宋襄公偏偏看不清這一點,覺得隻要自己堅守“仁義”,就能讓諸侯心服口服,就能當霸主。
他幫齊孝公複位,本來是件好事,既兌現了對齊桓公的承諾,又提升了宋國的威望。可他卻因此飄了,覺得自己有當霸主的資本,不顧宋國的實力,強行召集諸侯會盟,還天真地相信楚成王會講“仁義”,不帶軍隊去會盟,結果被楚成王活捉,丟儘了宋國的臉。
泓水之戰更是他的“高光”恥辱)時刻。楚軍渡河時,目夷勸他偷襲,他不聽;楚軍沒列好陣時,目夷勸他進攻,他還是不聽。他固執地堅守“不趁人之危”的“仁義”教條,結果錯過了兩次必勝的機會,導致宋軍大敗,自己也中了箭傷,最後鬱鬱而終。這場敗仗,不僅讓宋國國力大損,還讓宋國徹底失去了在諸侯中的話語權,從一個有潛力的中等諸侯,變成了一個隻能依附大國的小國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從這一點來看,宋襄公確實是迂腐、愚蠢的。他的“仁義”,不是真正的仁義,而是脫離現實的教條主義。真正的仁義,應該是保護國家和百姓,讓百姓安居樂業;而不是為了所謂的“名聲”,讓士兵白白送死,讓國家陷入危險。正如目夷所說,他的“仁義”,其實是最大的不仁義。
再說說他的“功”。雖然宋襄公的霸主夢破滅了,還打了大敗仗,但他也不是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。
首先,他重信守諾。當年齊桓公托孤,讓他照顧太子昭,他答應了,就真的做到了。哪怕宋國實力不如齊國,哪怕大臣們都反對,他還是堅持出兵,幫太子昭複位。這種“一諾千金”的態度,在爾虞我詐的春秋時期,還是很難得的。要知道,當時很多諸侯都是出爾反爾,今天結盟,明天就翻臉,宋襄公能堅守承諾,至少在“信”這一點上,比很多諸侯都強。
其次,他堅守“仁義”的初心,雖然方式不對,但初心是好的。在那個“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”的時代,很多諸侯為了勝利,不擇手段——比如晉獻公假道伐虢,滅了虞國;楚成王欺負小國,想滅了宋國。可宋襄公卻始終堅持“不趁人之危”“不打無準備之仗”,哪怕因此打敗仗,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原則。這種堅守,雖然看起來迂腐,卻也給冰冷的亂世,添了一絲溫暖。後來孟子評價他“雖不智,然其心可嘉”,就是認可他的這份初心。
還有,他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原文化的尊嚴。當時楚國被中原諸侯視為“蠻夷”,楚成王想稱霸,就是想讓“蠻夷”淩駕於中原文化之上。宋襄公雖然打不過楚國,但他敢於站出來,跟楚國對抗,試圖維護中原諸侯的秩序,這種勇氣,還是值得肯定的。後來晉文公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,其實也是在延續“尊王攘夷”的路線,而宋襄公,算是這條路線上的“先行者”,雖然失敗了,卻也為後來的霸主積累了經驗。
另外,宋襄公在位期間,也不是完全沒做過實事。他任命目夷為左師,讓目夷主持國政,目夷是個賢能的人,在他的治理下,宋國的內政還算穩定,百姓的生活也沒出現大的動蕩。要是宋襄公沒有沉迷於霸主夢,而是專心治理國家,說不定宋國能成為一個安居樂業的“小康之國”,而不是因為戰爭變得破敗不堪。
後世對宋襄公的評價,也一直很矛盾。《左傳》裡批評他“仁而不武,無能為也”,意思是他有仁義之心,卻沒有軍事才能,成不了大事;《史記》裡雖然記載了他的迂腐,但也承認他“修行仁義,欲為盟主”,肯定了他的初心。
到了宋朝,理學家們很推崇宋襄公的“仁義”,覺得他是“春秋大義”的踐行者。比如朱熹就說:“宋襄公雖未得霸主之實,然其誌在仁義,亦足以稱之。”可到了明清時期,人們更看重實際結果,覺得宋襄公的“仁義”是“愚仁”,是“婦人之仁”。比如顧炎武就說:“泓水之敗,非宋襄公之仁,乃宋襄公之愚也。”
其實,評價宋襄公,不能隻看他的結果,也不能隻看他的初心,得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。他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——舊的禮儀製度已經崩潰,新的霸權秩序還沒建立。他想靠舊的“仁義”來建立新的秩序,本身就是不現實的,失敗是必然的。但他的堅守,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複雜性——不是所有人都隻看重利益,還有人在堅守自己的原則。
宋襄公的故事,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啟示。比如,做事情要量力而行,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;要懂得靈活變通,不能死守教條;真正的善良和仁義,要結合現實,不能脫離實際,否則隻會好心辦壞事。
現在再回頭看齊襄公的一生,就像開篇那首《浪淘沙令》裡寫的:“欲繼桓文業,誌比天高。泓水陣前守教條,空把仁義掛戰袍。霸業煙消。”他有遠大的誌向,卻因為不切實際的“仁義”,最終落得個霸業破滅、身死國衰的下場。可他的故事,卻一直流傳了下來,成為了春秋時期一個獨特的符號。
有人說,宋襄公是個失敗者,因為他沒當上霸主,還讓宋國衰落了;可也有人說,宋襄公是個“精神勝利者”,因為他堅守了自己的原則,哪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不管怎麼說,宋襄公都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人物——他的迂腐讓人好笑,他的堅守又讓人敬佩。
最後,我們不妨用一句話來總結宋襄公的一生:他是一個生錯了時代的“理想主義者”,在弱肉強食的春秋亂世,固執地守護著自己的“仁義”之夢,雖然夢碎了,卻也留下了一段讓人唏噓又難忘的故事。
宋襄公死了,可他的“標簽”卻一直沒被撕掉——“迂腐的理想主義者”“愚仁的霸主候選人”“春秋亂世的異類”。這些標簽,讓他在曆史長河中,既不像齊桓公那樣被推崇,也不像楚成王那樣被敬畏,更不像晉文公那樣被傳頌,而是成了一個“爭議人物”,讓後人爭論不休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可正是這種爭議,讓宋襄公的故事更有價值——他的存在,讓我們看到了春秋時期不隻是“拳頭說話”的冰冷,還有“堅守原則”的溫度;不隻是“利益至上”的現實,還有“理想主義”的光芒。
先說說宋襄公對宋國的影響。他死後,宋成公繼位,宋國因為泓水之戰的慘敗,國力大損,再也沒有能力爭奪霸主之位,隻能在齊、晉、楚三個大國之間周旋,看大國的臉色過日子。比如,晉楚爭霸的時候,宋國夾在中間,經常被兩國攻打,成為了“戰場”。公元前597年,楚莊王攻打宋國,把宋國都城圍了九個月,宋國差點被滅國,最後靠“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”才勉強撐到楚國撤軍。
有人說,宋國後來的悲慘命運,都是宋襄公造成的——要是他不盲目爭霸,不跟楚國打仗,宋國也不會衰落得這麼快。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,但也不完全對。當時的宋國,夾在大國之間,就算不跟楚國打仗,也很難獨善其身。齊、晉、楚這些大國,遲早會把宋國當成爭奪的對象,宋國的衰落,其實是時代的必然,宋襄公的爭霸,隻是加速了這個過程。
不過,宋襄公也給宋國留下了一個“好名聲”——“仁義之國”。雖然這個名聲在當時沒什麼實際用處,但在後來的曆史中,卻成了宋國的一個“符號”。比如,戰國時期,宋國出了墨子這樣的思想家,墨子主張“兼愛”“非攻”,其實跟宋襄公的“仁義”思想,有一定的傳承關係。或許,正是宋襄公的“仁義”基因,讓宋國成為了戰國時期“百家爭鳴”的重要陣地之一。
再說說宋襄公對春秋霸主政治的影響。他的失敗,讓後來的霸主們明白了一個道理——爭霸不能隻靠“仁義”,必須要有實力和謀略。比如晉文公,他也講“仁義”,但他的“仁義”是結合實際的。比如城濮之戰前,晉文公為了報答楚成王的恩情,下令軍隊“退避三舍”,這既體現了“仁義”,又為自己爭取了時間,最後還打敗了楚軍。晉文公的“仁義”,是有策略的“仁義”,不是宋襄公那種盲目的“仁義”。
楚成王也從宋襄公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。他知道,光靠“拳頭”也不行,還得講“規矩”,否則會被中原諸侯排斥。後來,楚成王也開始向中原文化學習,跟中原諸侯搞好關係,慢慢被中原諸侯認可。到了楚莊王時期,楚國終於成為了中原霸主,而楚莊王的霸主之路,其實也借鑒了宋襄公的教訓——既要有實力,也要有“仁義”的名聲。
宋襄公的故事,還影響了後世的文化和思想。比如,“泓水之戰”成為了一個成語典故,用來形容“死守教條,不懂變通”。在文學作品中,宋襄公也經常被當作“迂腐”的代名詞。比如《三國演義》裡,諸葛亮罵王朗的時候,就說王朗“猶效宋襄公之仁,徒取其辱耳”,可見宋襄公的“迂腐”形象,已經深入人心。
可到了現代,人們對宋襄公的評價又有了新的變化。很多人開始肯定宋襄公的“堅守”,覺得在那個道德淪喪的時代,他能堅守自己的原則,是很不容易的。比如,有學者說:“宋襄公的‘仁義’,雖然不符合當時的現實,卻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追求。他的失敗,不是‘仁義’的失敗,而是‘不合時宜的仁義’的失敗。”
其實,宋襄公的爭議,本質上是“理想”與“現實”的爭議。每個人心裡,都有一個“宋襄公”——都想堅守自己的原則,都想追求美好的理想;可現實中,又不得不麵對各種利益和誘惑,不得不做出妥協和變通。宋襄公的故事,就是在提醒我們:既要堅守理想,也要尊重現實;既要心懷善良,也要懂得變通。
現在,當我們再翻開《左傳》《史記》,看到宋襄公在泓水陣前堅守“仁義”的樣子,或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嘲笑他的迂腐,而是會多一份理解和敬佩——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,能有這樣一個人,不顧成敗,堅守自己的原則,本身就是一種勇氣。
宋襄公雖然沒當上霸主,可他的故事,卻比很多霸主的故事更有意義。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,在冰冷的曆史長河中,還有人性的溫度;在利益至上的世界裡,還有理想的光芒。他的“仁義”之夢雖然破滅了,可他的故事,卻一直提醒著我們:永遠不要放棄對善良和正義的追求,哪怕這條路很艱難。
最後,讓我們再回到泓水岸邊,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爭——宋襄公站在戰車上,看著渡河的楚軍,固執地說“不趁人之危”;看著列陣的楚軍,堅定地說“不打無準備之仗”。他的背影,或許有些孤獨,有些迂腐,可在那個亂世裡,卻顯得格外耀眼。
這,就是宋襄公——一個生錯了時代的理想主義者,一個讓人又笑又敬的春秋諸侯,一個永遠活在曆史爭議中的獨特人物。他的故事,會一直流傳下去,讓後人在爭論中,思考“理想”與“現實”的意義,思考“仁義”與“變通”的平衡。
參考《史記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