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魏文侯:改革變法強大魏,千年青史歎才雄!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17章 魏文侯:改革變法強大魏,千年青史歎才雄!

第17章 魏文侯:改革變法強大魏,千年青史歎才雄!(2 / 2)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韓國使者臉瞬間就黑了,撂下句“大王遲早會後悔”,氣衝衝地走了。大臣們都急了,圍著魏斯勸:“大王,韓國是咱們東邊的屏障,要是得罪了他們,萬一他們跟齊國聯手,咱們東邊就危險了!”

魏斯卻擺了擺手:“放心,我心裡有數。”

沒出半個月,趙國的使者也來了,哭喪著臉說韓國欺負他們,占了他們的糧田,還殺了他們的百姓,求魏斯出兵打韓國,承諾的好處跟韓國差不多——打完分地。

魏斯還是那套話:“韓國是我的兄弟之國,我不能打它,這忙我幫不了。”趙國使者也氣呼呼地走了,臨走前還放了句狠話:“魏國遲早要被韓、趙兩麵夾擊!”

這下大臣們更慌了,翟璜直接闖進宮,跟魏斯說:“大王,您這是把韓、趙都得罪了!現在兩國都在招兵買馬,萬一他們真的聯手打過來,咱們怎麼辦?”

魏斯卻笑了,叫人拿來地圖,指著韓、趙、魏三國的位置說:“你看,咱們三國在中原擠在一起,要是互相打,隻會讓齊國、楚國撿便宜。韓、趙現在來找我幫忙,其實是心裡沒底,怕自己打不過對方。我不幫任何一方,他們就會知道,靠彆人不如靠自己,也會明白,隻有咱們三國聯合,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。”

果然,沒過多久,韓、趙兩國的國君就聽說了魏斯的態度。韓國國君琢磨著:“魏文侯寧願得罪我,也不打趙國,看來他是真把咱們當兄弟。”趙國國君也想:“魏文侯不幫韓國打我,還真夠意思。”

沒過多久,韓、趙兩國的國君親自帶著禮物來魏國,跟魏斯結盟,約定“三國互不侵犯,一方有難,另外兩方出兵幫忙”。這下,魏國不僅沒被夾擊,反而成了“三晉老大”,地位更穩了。後來有人問魏斯:“您當時就不怕韓、趙真的聯手打過來嗎?”魏斯笑著說:“我賭的是‘誠信’——我對他們講誠信,他們也會對我講誠信。要是連這點都不信,還怎麼當國君?”

魏文侯手裡有吳起這樣的“戰神”,有李悝這樣的“改革能手”,魏國的國力越來越強,自然不能隻守著原來的地盤——他要讓魏國的旗幟,插在更多的土地上。

除了西邊揍秦國、占河西,魏文侯還把目光投向了北邊的中山國。這中山國是“白狄”建立的國家,雖然是遊牧民族出身,但在中原待久了,也學會了種地、建城,還經常跟趙國搶地盤,是個“硬茬子”。

公元前408年,魏文侯召來吳起,問他:“中山國老是跟趙國鬨矛盾,還時不時搶咱們的糧食,我想把它打下來,你覺得行不行?”

吳起想都沒想,說:“行!現在咱們有‘武卒’,裝備好、戰鬥力強,中山國雖然能打,但他們的士兵沒經過係統訓練,隻要咱們製定好戰術,肯定能打贏!”

但魏文侯沒讓吳起去——他想讓大兒子魏擊去。大臣們都不解:“中山國不好打,讓吳起去肯定能贏,讓太子去,萬一輸了怎麼辦?”

魏文侯卻說:“吳起能打仗,但太子需要曆練。他以後要當國君,得知道怎麼帶兵、怎麼治理地方,要是連中山國都打不下來,以後怎麼守魏國的江山?”

他給了魏擊三萬“武卒”,還派了個叫樂羊的大將當副將——這樂羊也是個“狠人”,他的兒子在中山國當官,中山國國君為了逼他投降,把他兒子煮了,還送了碗肉羹給他,樂羊居然當著使者的麵,把肉羹吃了,說“我隻忠於魏文侯”。

魏擊帶著軍隊出發前,魏文侯跟他說:“到了中山,要是遇到不懂的事,就問樂羊;要是遇到老百姓的事,就問當地的賢士。記住,打仗不是為了殺人,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”

魏擊記住了父親的話,到了中山國,沒急著攻城,反而先派人去打聽中山國的情況——知道中山國的老百姓因為常年打仗,早就沒了糧食,就先開倉放糧,救濟老百姓;知道中山國的官員貪汙腐敗,就把那些貪官抓起來,嚴加懲處。

老百姓一看魏軍這麼好,都不願意幫中山國國君打仗了。等魏擊攻城的時候,很多中山國的士兵直接投降,有的甚至反過來幫魏軍開門。沒用多久,中山國就被打下來了。

魏擊把中山國治理得井井有條,還派人把中山國的特產——“中山鬆”“中山酒”送回魏國,給魏文侯嘗嘗。魏文侯看著送來的東西,笑著對大臣們說:“我兒沒讓我失望,不僅能打仗,還能治理地方,以後魏國的江山,交給他我放心。”

除了打中山國,魏文侯還派吳起去打東邊的齊國。公元前405年,齊國發生內亂,幾個公子為了爭王位,互相打起來。魏文侯趁機派吳起帶著五萬“武卒”,聯合韓、趙的軍隊,一起打齊國。

吳起還是老辦法:先派探子摸清齊國軍隊的部署,然後用“聲東擊西”的戰術,假裝要打齊國的都城臨淄,其實是想打齊國的糧倉——高唐。等齊國軍隊往臨淄趕的時候,吳起突然率軍殺向高唐,一舉拿下了高唐,把齊國的糧食全搶了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齊國軍隊沒了糧食,士氣大跌,吳起趁機率軍追擊,在“廩丘”這個地方,把齊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,還俘虜了齊國的大將田布。這一戰,魏國不僅搶了齊國的糧食、土地,還讓齊國不得不向魏國低頭,每年都要給魏國送禮物。

到了魏文侯晚年,魏國的版圖已經比他剛繼位時大了一倍多:西邊到了洛水,北邊到了中山國,東邊到了齊國邊境,南邊到了楚國的方城——魏國成了真正的“戰國第一強國”,周邊的國家都得看魏文侯的臉色行事。有人說魏文侯是“靠武力欺負人”,但魏文侯卻說:“我打仗不是為了欺負人,是為了讓魏國的老百姓能安居樂業,讓魏國能在亂世中不被欺負。要是連自己的國家都守不住,還談什麼治國?”

魏文侯當了五十年國君,年紀越來越大,身體也越來越差,他知道,自己總有一天會離開,得選個靠譜的繼承人,才能讓魏國的“霸業”延續下去。

他有兩個兒子:大兒子魏擊,小兒子魏摯。按規矩,該立大兒子魏擊為太子,但魏文侯沒急著定——他要“考”一考這兩個兒子,看看誰更適合當國君。

第一個“考題”是“治理地方”。他讓魏擊去守中山國,讓魏摯去守上黨郡。這兩個地方都不好守:中山國剛打下來,老百姓還沒完全歸順;上黨郡是“兵家必爭之地”,韓國、趙國都盯著。

魏擊到了中山國,按父親說的,“先安民,再治官”:開倉放糧,救濟老百姓;嚴懲貪官,任用賢士;還修了條“中山道”,方便老百姓出行、做生意。沒幾年,中山國的老百姓就過上了好日子,都喊魏擊“賢君”。

魏摯到了上黨郡,卻隻知道“擺架子”:天天住在官署裡,喝酒、打獵,不管老百姓的死活;官員貪汙腐敗,他也不管,還跟官員一起搜刮老百姓的錢財。沒過多久,上黨郡的老百姓就怨聲載道,有的甚至逃到了趙國。

魏文侯聽說了這事,沒罵魏摯,隻是把他調回了都城,讓他跟著田子方學習“治國之道”。魏摯還不服氣,跟田子方說:“治理地方有啥難的?隻要有兵、有錢,老百姓自然會聽話。”

田子方笑了,說:“你錯了。老百姓就像水,國君就像船,水可以載船,也可以翻船。你要是欺負老百姓,老百姓就會反過來欺負你;你要是善待老百姓,老百姓就會支持你。你爹能把魏國變強,不是因為有兵、有錢,是因為他善待老百姓啊!”

魏摯聽了,臉一紅,再也不敢囂張了。

第二個“考題”是“處理君臣關係”。有一次,魏文侯故意在朝堂上問大臣們:“你們覺得,太子和二公子,哪個更適合當國君?”

大臣們都不敢說話——這是國君的家事,說錯了會掉腦袋。隻有任座站出來說:“二公子魏摯更適合!他雖然之前沒治理好上黨郡,但他知錯能改,而且比太子更仁厚,老百姓肯定會喜歡他!”

魏文侯臉一沉,任座嚇得趕緊跑了。接著,魏文侯又問翟璜:“你覺得呢?”

翟璜想了想,說:“我覺得太子更適合。太子守中山國時,老百姓安居樂業,官員各司其職,這說明他懂‘治國’;他尊敬老師田子方,就算田子方對他不敬,他也不生氣,這說明他懂‘尊賢’;他帶兵打仗時,跟士兵一起吃、一起住,士兵都願意為他賣命,這說明他懂‘得人心’。二公子雖然仁厚,但不夠果斷,要是遇到秦國、齊國這樣的強敵,可能扛不住。”

魏文侯聽完,笑著說:“你說得對,我也是這麼想的。”

公元前396年,魏文侯病重,他把魏擊叫到身邊,拉著他的手,說了三條遺言:

1.“永遠不要丟了西河之地——那是咱們魏國的屏障,有西河在,秦國就打不過來;要是丟了西河,魏國就危險了。”

2.“要好好用吳起、李悝這些老臣——他們是魏國的根基,他們在,魏國的國力就不會弱;要是不用他們,再厲害的國家也會衰敗。”

3.“要跟韓、趙好好相處——咱們三國是兄弟,隻有聯合起來,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;要是互相打,隻會讓彆人撿便宜。”

魏擊跪在地上,哭著答應:“兒子記住了,一定不會辜負父親的期望!”

不久後,魏文侯去世,享年76歲。魏擊繼位,就是魏武侯。他果然沒辜負父親的期望:繼續用吳起守西河,讓秦國不敢東進;繼續推行李悝的變法,讓魏國的國力越來越強;繼續跟韓、趙結盟,讓魏國的“霸主地位”又延續了幾十年。

魏文侯這輩子,沒像秦始皇那樣統一六國,沒像楚莊王那樣“問鼎中原”,但他卻是戰國時期第一個“霸主”,也是魏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國君。他去世後,不管是魏國的老百姓,還是其他國家的諸侯,都對他讚不絕口——因為他給後世留下的,不止是一個強大的魏國,還有一套“治國、用人、守信”的智慧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先說“用人智慧”。魏文侯用人,不看出身、不看私德,隻看“本事”:卜子夏是“孔門弟子”,他就請過來搞“教育”,讓魏國成了“文化聖地”,吸引了天下的讀書人;田子方懂“經濟”,他就請過來搞“民生”,讓老百姓兜裡有錢;段乾木懂“管理”,他就請過來搞“廉政”,讓官員不敢貪腐;吳起是“殺妻求將”的“狠人”,他就請過來當“將軍”,讓魏國的軍隊所向披靡;李悝是“法律狂”,他就請過來當“相國”,讓魏國的製度越來越完善。

這些人在彆的國家,要麼被排擠,要麼被嫌棄,可在魏文侯手裡,都成了“頂梁柱”。後來有人問魏文侯:“您就不怕這些人反過來害您嗎?”魏文侯笑著說:“我用他們,是因為他們有本事;我信他們,是因為我對他們好。隻要你真心對彆人,彆人也會真心對你。”

再說“治國智慧”。魏文侯知道,國家要想強,不能隻靠“打仗”——得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所以他支持李悝搞“儘地力之教”,讓老百姓有飯吃;搞“平糴法”,讓老百姓不怕災荒;編《法經》,讓老百姓有說理的地方。他還知道,國家要想穩,不能隻靠“武力”——得靠“誠信”。所以他跟虞人約好打獵,就算下雨也要去道歉;他跟韓、趙結盟,就算有好處也不背叛。

正是因為這樣,魏國才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,才能從“二流國家”變成“戰國第一強國”。後來的商鞅變法、吳起變法,其實都借鑒了李悝變法的經驗;後來的秦始皇、漢高祖,其實都借鑒了魏文侯“用人不疑”的智慧。

最後說“傳承智慧”。魏文侯不僅自己能把國家治理好,還能培養出靠譜的繼承人。他沒因為魏擊是太子,就對他放鬆要求——反而讓他去守中山國,讓他在實戰中曆練;還讓他跟著田子方學習,讓他懂“治國之道”。正是因為這樣,魏武侯才能接過父親的“接力棒”,讓魏國的“霸業”延續下去。

《史記·魏世家》裡說魏文侯“賢人是禮,國人稱仁,上下和合”,這話一點不假。他不是最能打的國君,也不是最聰明的國君,但他卻是最“懂人心”的國君——他懂老百姓想要什麼,懂大臣想要什麼,懂盟友想要什麼。

要是把戰國比作一個“競技場”,魏文侯就是第一個“通關”的選手——他用“誠信”當“鑰匙”,用“人才”當“武器”,用“改革”當“鎧甲”,在亂世中闖出了一片天。

這,就是魏文侯——一個靠“卷”自己、“信”彆人、“謀”長遠,在戰國亂世中書寫傳奇的“逆襲之王”。他的名字,值得被永遠記住;他的智慧,值得被永遠傳承。

參考《史記》《戰國策》
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他變心後,我反手把超市上報國家 綁定我?係統你踢到鐵板了 京舞空竹 離婚夜孕吐,下鄉資本家小姐躺贏 我有點無了 手機連通三界後,豪門千金躺平了 諸天萬界:我從末世開始 綁定種田遊戲後,糧食多到砸神 全家一起闖末世 每天百萬骷髏,從零打造亡靈天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