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李密:曾執瓦崗百萬旌,梟雄末路草青青!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> 第32章 李密:曾執瓦崗百萬旌,梟雄末路草青青!

第32章 李密:曾執瓦崗百萬旌,梟雄末路草青青!(2 / 2)

之後,李密又率領瓦崗軍打了好幾場大勝仗,先是打敗了隋朝大將張須陀,後又攻占了洛陽附近的回洛倉、黎陽倉,把洛陽團團圍住。公元618年,李密還發布了一篇《討隋煬帝檄文》,裡麵列舉了楊廣的十大罪狀,什麼“弑父殺兄”“荒淫無道”“濫用民力”等等,把楊廣罵得狗血淋頭。這篇檄文一發布,天下震動,很多反隋勢力都紛紛響應,李密的聲望也達到了頂峰。

就在李密春風得意的時候,隋朝內部發生了一場大變故——公元618年3月,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,殺了隋煬帝楊廣,然後率領十萬大軍北上,準備返回關中。宇文化及的軍隊正好要經過瓦崗軍的地盤,李密不得不率軍迎戰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這時候,洛陽城裡的隋朝殘餘勢力也趁機向李密拋出了“橄欖枝”——洛陽守將王世充等人擁立楊侗為皇帝,然後派人給李密送信,說隻要李密能打敗宇文化及,就封他為太尉、尚書令,讓他執掌朝政。李密一聽,心裡動了——要是能拿下洛陽,就能名正言順地當“朝廷重臣”,比當一個“反賊”強多了。於是他就答應了王世充的條件,率軍全力迎戰宇文化及。

宇文化及的軍隊雖然人數不少,但都是些烏合之眾,根本不是瓦崗軍的對手。李密率軍在童山跟宇文化及展開了一場大戰,打了整整一天一夜,最後終於打敗了宇文化及,宇文化及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魏縣,後來被竇建德殺死。不過瓦崗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,很多猛將都在這場戰鬥中戰死,軍隊的實力也大不如前。

李密本以為打敗宇文化及後,王世充會兌現承諾,可他沒想到,王世充是個“老狐狸”,早就想吞並瓦崗軍了。王世充趁著瓦崗軍元氣大傷的時候,突然率軍偷襲瓦崗軍。李密因為剛打完仗,軍隊還沒休整過來,再加上他低估了王世充的實力,居然沒做什麼防備,結果被王世充打了個措手不及。

《資治通鑒》裡記載,王世充在開戰前還搞了個“迷信操作”——他找了個叫桓法嗣的術士,讓他給自己算卦。桓法嗣說:“我昨天夢見一個大兔子,被您的軍隊追得無處可逃,最後跳進了一個洞裡。這說明您這次一定能打敗李密,就像兔子逃不過您的手掌心一樣。”王世充一聽,當即就給士兵們打氣:“咱們這次打仗,有神靈保佑,肯定能贏!”士兵們被他這麼一忽悠,士氣大增。

而李密這邊呢,因為之前打了勝仗,有點飄了,覺得王世充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。他手下的徐世積、魏征等人都勸他:“王世充這人陰險狡詐,咱們不能掉以輕心,得趕緊做好防備。”可李密根本不聽,還說:“王世充就那點本事,我一隻手就能收拾他,你們彆瞎擔心了。”

結果戰鬥一開始,瓦崗軍就陷入了被動。王世充的軍隊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,拚命衝鋒,而瓦崗軍因為沒做防備,再加上士氣低落,很快就敗下陣來。更慘的是,瓦崗軍的很多猛將,比如單雄信,因為跟李密有矛盾,居然在戰鬥中投降了王世充。李密看著軍隊節節敗退,心裡徹底慌了,隻能率領殘兵敗將往長安方向逃跑。

這一戰,瓦崗軍損失慘重,幾十萬軍隊隻剩下了幾萬人,之前攻占的糧倉、城池也都被王世充占領了。李密從“隋末頂流”一下子變成了“喪家之犬”,人生遭遇了最嚴重的“翻車現場”。他一路上越想越憋屈,好幾次都想自殺,幸好被手下攔住了。手下勸他:“將軍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咱們現在可以去投奔李淵,李淵跟您是同宗,肯定會收留咱們的。”李密一聽,覺得這也是個辦法,就率領殘部往長安投奔李淵去了。

李淵那會兒已經在長安稱帝,建立了唐朝。他聽說李密要來投奔自己,心裡很高興——李密畢竟是隋末的“大名人”,收留他不僅能壯大自己的勢力,還能吸引更多的反隋勢力來投奔。於是李淵親自出城迎接李密,還封他為邢國公,讓他擔任光祿卿,負責宮廷的飲食起居。

一開始,李密還覺得李淵挺夠意思,可時間一長,他就覺得不對勁了——光祿卿這官看著風光,其實就是個“大管家”,根本沒有實權。而且李淵雖然表麵上對他客氣,可實際上對他處處提防,還讓自己的兒子李世民、李建成等人盯著他。

李密本來就是個有野心的人,哪裡受得了這種“寄人籬下”的日子。他看著李淵的勢力越來越大,心裡的“不甘”又開始作祟了,覺得自己要是當初沒犯錯,現在當皇帝的說不定就是自己。於是他就開始暗中聯絡以前的老部下,想找機會脫離李淵,重新拉起隊伍。

公元618年12月,李密向李淵請求,讓他去山東招撫以前的老部下,說這樣能幫唐朝擴充勢力。李淵一開始有點猶豫,可架不住李密天天求情,再加上李世民也勸李淵:“李密雖然有野心,但現在他孤家寡人一個,翻不起什麼大浪。讓他去招撫老部下,對咱們也有好處。”李淵這才答應了李密的請求,還派王伯當跟他一起去。

李密一離開長安,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,再也不想受李淵的約束了。他率軍走到稠桑的時候,突然改變了主意,決定不回長安了,而是率軍往襄城方向逃跑,想在襄城重新建立自己的勢力。李淵聽說李密叛逃的消息後,氣得不行,當即派盛彥師率軍追擊李密。

盛彥師是個很有謀略的人,他知道李密肯定會經過熊耳山,就提前在熊耳山設下了埋伏。李密率軍走到熊耳山的時候,因為急於趕路,根本沒做防備,結果一下子就陷入了盛彥師的埋伏圈。唐軍從山上往下射箭,瓦崗軍頓時亂作一團,死傷慘重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李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,知道自己這次是徹底完了。他身邊的王伯當還想保護他突圍,可李密搖了搖頭,說:“我這輩子,從豪門公子到瓦崗寨主,再到今天的地步,都是我自己選的路,我不後悔。隻是可惜了跟著我的兄弟們,讓你們受連累了。”說完,他拔出佩劍,望著長安的方向長歎一聲——那曾是他離“逐鹿天下”最近的地方,如今卻成了永遠到不了的彼岸。

王伯當見李密心意已決,也提著刀衝了上去,嘴裡喊著:“將軍去哪,我就去哪,這輩子跟定你了!”最終,李密和王伯當都死在了亂箭之下,年僅三十七歲。盛彥師砍下了李密的首級,派人送往長安。李淵看著那顆曾經攪動天下風雲的頭顱,沉默了許久,最後下令將李密的首級送到黎陽,交給徐世積安葬——也算給了這位隋末梟雄最後一點體麵。

《舊唐書·李密傳》最後評價他:“李密遭會風雲,奪其鱗翼,思封函穀,將割鴻溝。期月之間,眾數十萬,破賊十萬,威振天下。及偃師失律,猶存麾下數萬眾,苟去猜忌,疾趣黎陽,任世積為將,信魏征為謀,成敗之勢,或未可知。”這段話算是把李密的一生說透了——他有經天緯地之才,也有逆天改命的機會,可最後還是栽在了自己的“心魔”上。

李密的一生,就像一場跌宕起伏的“大男主劇本”,可惜最後硬生生被他自己改成了“悲劇結尾”。咱們回頭複盤一下,會發現他這輩子其實有好幾次“逆風翻盤”的機會,可每次都因為選擇錯誤,一步步走向了崩盤。

第一次關鍵選擇,是楊玄感反隋時的“三策之爭”。當時李密給出的上策,簡直是為楊玄感量身定做的“絕殺計”——北上斷楊廣退路,讓隋軍腹背受敵。要是楊玄感聽了他的話,說不定隋朝早在613年就亡了,李密也能提前五年登上曆史舞台的中心。可楊玄感偏偏選了最坑的下策,李密作為“軍師”,雖然多次勸諫,卻沒能扭轉局麵。這時候他其實可以選擇“及時止損”,可他礙於兄弟情麵留了下來,最後不僅跟著吃了敗仗,還成了朝廷通緝犯。這告訴我們:跟錯隊友不可怕,可怕的是明知隊友坑,還不及時跑路。

第二次關鍵選擇,是瓦崗寨的“權力交接”。李密殺翟讓這事兒,一直是曆史上的爭議點。有人說他心狠手辣,有人說他是為了瓦崗寨的穩定。客觀來講,翟讓確實沒有領導幾十萬大軍的能力,李密上位是大勢所趨。可他錯就錯在“趕儘殺絕”——不僅殺了翟讓,還殺了翟讓的幾個心腹,這就寒了瓦崗老兄弟的心。比如單雄信,本來跟翟讓關係最好,雖然李密最後沒殺他,可他心裡早就埋下了“背叛”的種子,後來在跟王世充打仗時臨陣倒戈,直接給了瓦崗軍致命一擊。要是李密當時能對翟讓的舊部多一點包容,少一點猜忌,瓦崗軍也不會在關鍵時刻“內訌”,說不定能扛住王世充的偷襲。

第三次關鍵選擇,是打敗宇文化及後的“戰略判斷”。當時瓦崗軍雖然打贏了宇文化及,可已經是“強弩之末”,士兵疲憊,糧草短缺。這時候李密最該做的,是率軍退回黎陽,跟徐世積彙合,休整軍隊,補充糧草。可他偏偏被王世充畫的“大餅”給忽悠了——覺得隻要跟洛陽的隋朝殘餘勢力合作,就能名正言順地掌控朝政。結果呢?王世充根本沒打算跟他合作,反而趁著瓦崗軍虛弱的時候發動偷襲。李密這時候又犯了“輕敵”的毛病,不聽徐世積、魏征的勸諫,連基本的防備都沒做,最後幾十萬大軍一夜之間土崩瓦解。這就像現在的創業者,明明公司已經快撐不住了,還想著跟競爭對手“強強聯合”,結果被對方一口吞掉,連骨頭都沒剩下。

第四次關鍵選擇,是投奔李淵後的“心態調整”。李密投奔李淵時,手裡隻剩下幾萬人馬,已經沒有了跟李淵抗衡的資本。這時候他最該做的,是放下身段,安心當一個“打工仔”,憑借自己的才華慢慢積累實力,等待機會。可他偏偏不甘心,覺得自己屈才了,天天抱怨李淵給的官太小,沒實權。最後還想著偷偷跑路,重新拉起隊伍,結果被李淵的人追上,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。這告訴我們:人在屋簷下,該低頭時就得低頭,沒那個實力就彆瞎折騰,不然隻會死得更慘。

他的成功,讓我們看到了“時勢造英雄”的道理;他的失敗,也讓我們明白了“性格決定命運”的真諦。或許,這就是曆史的魅力——它讓我們從古人的故事裡,學到屬於自己的“人生智慧”。

參考《隋書》《資治通鑒》
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小師妹在修真界裡教反派做人 我能賦予美女師尊係統 囚禁女帝後,女帝玩爽了 全族嫌她廢?魔尊竟為她折腰 無敵大帝:從贅婿開始橫推諸天 乾元天命 年代:邪本是道,我有仇必報 快穿炮灰:苟住!彆浪!活著萬歲 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 星際戰艦赤壁號劉關張天團曆險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