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王按照母親說的做,果然把事情處理得很好。大臣們都稱讚成王聰明,邑薑卻笑著說:“不是成王聰明,是他願意聽大家的意見。做天子的,不能剛愎自用,要多聽老百姓的聲音,多聽大臣的建議,才能把國家治理好。”
等成王再大一點,邑薑就開始讓他親自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,比如任免官員、審理小案子。有一回,兩個老百姓因為一塊田地吵了起來,告到了成王麵前。成王聽了兩個人的陳述,覺得都有道理,不知道該怎麼判,就又去找邑薑。
邑薑沒有直接告訴成王答案,而是帶他去了田地裡,讓他看看那塊田的土質,問問周圍的老百姓,了解一下兩個人的情況。然後,邑薑對成王說:“做判斷不能隻聽兩個人的話,要了解事情的真相,還要考慮到老百姓的難處。你想想,這兩個人為什麼會為了一塊田吵架?是不是因為家裡窮,沒有彆的收入?要是能幫他們解決根本問題,比判誰贏誰輸更重要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成王聽了,恍然大悟。他不僅公平地判了田地的歸屬,還下令給兩個老百姓發放了種子和糧食,讓他們能好好種地。兩個老百姓都很感動,跪在地上給成王磕頭。
看著兒子越來越成熟,邑薑心裡很欣慰,但她也沒有放鬆對成王的教育。
她常跟成王說:“當年你爺爺文王,不管再忙,每天都要去田裡跟老百姓聊天,問他們收成怎麼樣,有沒有難處;你爹武王,打勝仗之後從來不大擺慶功宴,反而先去慰問戰死將士的家屬。做天子的,要是忘了老百姓,就像樹沒了根,早晚要倒。”
為了讓成王更了解民間疾苦,邑薑還特意安排他去鄉下“微服私訪”——當然,那時候沒有“微服”的說法,就是讓成王換上普通布衣服,跟著大臣去田間地頭看看。有一回,成王看到一個老農在地裡拚命乾活,卻隻吃野菜和粗糧,就問老農:“今年收成不好嗎?怎麼不吃糧食?”
老農歎了口氣說:“糧食都要交賦稅,家裡還有生病的老伴要養,哪敢吃糧食啊?”
成王聽了,心裡特彆不是滋味,回來就跟邑薑說:“娘,咱們能不能減少賦稅啊?老百姓太苦了。”
邑薑點點頭:“你能有這個想法,娘很開心。但減稅不是小事,要跟大臣們商量,看看怎麼既不影響國家開支,又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”
後來,在邑薑的支持下,成王召集大臣們開會,討論了三天三夜,最終製定了“輕徭薄賦”的政策,還規定遇到災年就免除賦稅,給老百姓發放救濟糧。政策實施後,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了起來,都稱讚成王是“賢明的天子”。
除了關注民生,邑薑還很重視“人才培養”。她知道,周朝要想長久發展,離不開有能力的大臣。當時有個叫召公奭的大臣,很有才華,但因為出身不高,一直沒得到重用。邑薑知道後,就跟成王說:“召公奭為人正直,又懂治理地方,你可以讓他去管理洛邑今洛陽),看看他的能力。”
成王聽了母親的建議,任命召公奭為洛邑的長官。召公奭果然沒讓人失望,他在洛邑興修水利、發展農業,還製定了嚴格的法律,讓洛邑很快就成了周朝的繁華之地。後來,召公奭成了成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,還和周公旦一起輔佐成王,史稱“周召共和”的雛形。
《史記·周本紀》裡記載,成王在位期間,“天下安定,百姓和睦,頌聲四起”,這背後離不開邑薑的默默付出。有人說,邑薑是“周朝的定海神針”,隻要有她在,不管遇到什麼事,大臣們心裡都有底,老百姓也能安心過日子。
但邑薑從不居功自傲。有一回,大臣們想給她加封號,稱她為“聖後”,邑薑卻拒絕了:“我隻是做了一個母親和王後該做的事,這些功勞,是成王的,是大臣們的,更是老百姓的。要是沒有大家的支持,我一個人什麼也做不了。”
這時候的邑薑,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跟著父親學兵法的小姑娘,也不是那個在後方組織巡邏的王後,她成了一個真正的“女政治家”——她有遠見,能看到國家發展的方向;她有智慧,能化解朝堂上的矛盾;她有愛心,能體諒老百姓的難處。在她的輔佐下,周成王成了周朝最賢明的君主之一,周朝也迎來了第一個“盛世”。
周成王十歲那年,發生了一件特彆有意思的事,這件事後來還被寫進了《史記·晉世家》,成了千古流傳的典故——“桐葉封弟”。
那天天氣特彆好,成王上完課,就跟弟弟姬虞在宮裡的院子裡玩。成王拿著一片剛摘下來的桐樹葉,剪成了玉圭的形狀玉圭是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用的禮器),然後遞給姬虞,一本正經地說:“弟弟,我把這片‘玉圭’賜給你,以後就封你為唐地的諸侯!”
姬虞才六歲,還不懂什麼是“諸侯”,隻是覺得好玩,就接過桐樹葉,笑著說:“謝謝哥哥!”
本來就是兩個小孩的玩笑話,沒想到被旁邊的史官聽到了。史官趕緊走過來,對著成王行了個禮:“天子無戲言,既然您已經答應封姬虞為諸侯,就應該儘快舉行冊封儀式,不能反悔。”
成王愣住了,他沒想到一句玩笑話還要當真,趕緊說:“我跟弟弟鬨著玩呢,不算數的。”
史官卻很堅持:“天子說的每一句話,都會被記錄在史書裡,要是您說話不算數,老百姓就不會相信您,大臣們也不會忠心於您,以後您怎麼治理國家啊?”
成王沒了主意,隻好去找母親邑薑。他把事情的經過跟邑薑說了一遍,委屈地說:“娘,我就是跟弟弟玩,沒想到史官這麼較真。”
邑薑聽完,沒有批評成王,反而笑著說:“史官說得對,天子確實不能隨便說話。但你也不用著急,這事兒咱們可以好好處理,既不違背‘天子無戲言’的規矩,又能對國家有好處。”
成王好奇地問:“娘,怎麼處理啊?”
邑薑說:“唐地今山西翼城一帶)是個很重要的地方,那裡原來是商朝的殘餘勢力聚集地,雖然‘三監之亂’後平定了,但還是不太穩定。要是讓你弟弟去那裡當諸侯,一方麵能安撫當地的老百姓,另一方麵也能讓你弟弟得到鍛煉,將來為周朝出力。這不是一件好事嗎?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成王恍然大悟:“娘,您真聰明!那我現在就下令,冊封弟弟為唐侯!”
邑薑搖搖頭:“彆急,冊封諸侯是大事,要跟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一下,還要準備冊封儀式,不能太草率。”
後來,在邑薑的安排下,成王召集了周公旦、召公奭等大臣,跟他們說了“桐葉封弟”的事。大臣們一開始還擔心姬虞年紀太小,不能勝任諸侯之職,但邑薑說:“姬虞雖然年紀小,但他聰明懂事,而且咱們可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輔佐他,教他怎麼治理地方。再說,唐地需要一個皇室成員去鎮守,姬虞是成王的弟弟,最合適不過了。”
大臣們覺得邑薑說得有道理,就都同意了。沒過多久,周朝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,成王正式封姬虞為唐侯,還派了三個有經驗的大臣跟著姬虞去唐地。
姬虞到了唐地後,在大臣的輔佐下,果然做得很好。他效仿成王的政策,輕徭薄賦、發展農業,還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,很快就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。後來,姬虞的後代把唐地改名為“晉”,也就是後來春秋時期的晉國。晉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原的強國,為周朝的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。
有人說,“桐葉封弟”是邑薑“化玩笑為機遇”的政治智慧——她沒有讓成王陷入“言而無信”的困境,反而利用這件事,為周朝鞏固了邊疆,培養了人才。這也從側麵說明,邑薑不僅懂治國,更懂怎麼教育和培養皇室後代,她考慮的從來不是一時的得失,而是周朝長遠的發展。
周成王十六歲那年,按照周朝的規矩,已經到了“親政”的年紀。也就是說,成王可以自己處理國家大事,不用再靠母親和周公旦輔佐了。
消息傳出來後,大臣們都很興奮,紛紛上書,請求成王舉行親政大典。但成王卻有點猶豫,他找到邑薑,說:“娘,這些年都是您和周公叔叔幫我處理國事,我怕自己做不好,要不您再輔佐我幾年吧?”
邑薑看著兒子,眼裡滿是欣慰:“傻孩子,你已經長大了,這些年你跟著我和周公旦學了很多東西,也處理過不少事,早就有能力自己治理國家了。娘不可能一直陪著你,你總要自己獨當一麵。”
然後,邑薑又跟成王說:“親政之後,你要記住三件事:第一,要繼續重視民生,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,不能讓他們受苦;第二,要信任大臣,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斷,不能偏聽偏信;第三,要以身作則,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國家的風氣,不能放縱自己。”
成王點點頭:“娘,我記住了。”
親政大典那天,鎬京城裡張燈結彩,老百姓都擠在路邊看熱鬨。邑薑站在宮殿的台階上,看著成王穿著天子的禮服,一步步走上朝堂,接受大臣們的朝拜。她的眼裡含著淚,卻笑得特彆開心——她知道,自己的兒子已經成了一個合格的天子,周朝的未來有了保障。
親政之後,成王果然沒讓邑薑失望。他按照母親教的,繼續推行“輕徭薄賦”的政策,還派人去各地修建水利工程,讓老百姓的收成越來越好;他信任周公旦、召公奭等大臣,遇到大事都會跟他們商量,但也有自己的主見,不會被大臣們左右;他生活節儉,從不浪費糧食和錢財,還下令減少宮殿的修建,把錢用在老百姓身上。
而邑薑,則開始“功成身退”。她不再乾預朝政,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孫子成王的兒子姬釗,也就是後來的周康王)和打理後宮上。後宮裡有宮女或者太監犯錯,邑薑也不會嚴懲他們,而是耐心地跟他們講道理,讓他們明白自己錯在哪裡。後宮在她的打理下,一直很和睦,從來沒有出現過爭風吃醋或者勾心鬥角的事。
有一回,成王遇到了一個難題——某個諸侯因為不滿朝廷的政策,拒絕朝貢,還暗中聯合其他幾個諸侯,想給朝廷施壓。成王不知道該怎麼處理,就去找邑薑商量。
邑薑沒有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,而是說:“你先想想,那個諸侯為什麼不滿?是政策真的有問題,還是他自己有私心?要是政策有問題,就趕緊改;要是他有私心,就派個能說會道的大臣去跟他溝通,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。打仗不是最好的辦法,能和平解決就和平解決,畢竟打仗受苦的還是老百姓。”
成王聽了母親的話,派人去調查那個諸侯不滿的原因,發現果然是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。他趕緊修改了政策,還親自寫信給那個諸侯,解釋情況。那個諸侯收到信後,很感動,不僅恢複了朝貢,還主動向成王道歉。這件事就這樣和平解決了,沒有引起任何動蕩。
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,去世後,他的兒子姬釗繼位,也就是周康王。周康王繼位的時候,年紀也不大,邑薑又擔起了輔佐孫子的責任。她像教成王一樣,教康王怎麼治理國家,怎麼愛護老百姓。在邑薑的輔佐下,周康王也成了一個賢明的君主,他在位期間,周朝的國力越來越強,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富裕,曆史上把成王和康王在位的時期稱為“成康之治”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《史記·周本紀》裡說:“成康之際,天下安寧,刑錯四十餘年不用。”意思是說,在成王和康王的時候,天下特彆安定,法律都四十多年沒用過了——這是對一個朝代最高的評價,而這一切,都離不開邑薑的付出。
邑薑活到了八十多歲,在那個年代,已經是難得的長壽了。她去世的時候,周康王正在外地視察,聽到消息後,連夜趕回鎬京,一路上哭紅了眼睛。
大臣們都勸周康王:“天子,您要保重身體,太王後邑薑)要是知道您這麼傷心,也會不安的。”
周康王搖搖頭,哽咽著說:“太王後不僅是我的奶奶,更是周朝的恩人。要是沒有她,就沒有‘成康之治’,也沒有現在的周朝。我一定要好好安葬她,讓她的功績流傳下去。”
周康王按照最高規格,給邑薑舉行了葬禮,還親自為她撰寫了墓誌銘,上麵寫著:“太王後邑薑,輔武王定天下,佐成王治國家,育康王成賢君。一生勤儉,愛民如子,功績卓著,千古流芳。”
老百姓也都很懷念邑薑,很多地方都為她立了祠堂,逢年過節都會去祭拜她。有人說,邑薑是“天上的仙女下凡,來幫助周朝建立八百年基業的”;也有人說,邑薑是“女中堯舜”,比古代很多賢明的君主都厲害。
其實,邑薑不是仙女,也不是神,她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——她是薑子牙的女兒,周武王的妻子,周成王的母親,周康王的奶奶。但她又不普通,她用自己的智慧、勇氣和愛心,在男權至上的古代社會,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,為周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績。
她這一生,經曆了很多風雨:跟著父親學兵法,嫁給周武王打天下,老公去世後撐起半個周朝,教出兩個賢明的兒子,輔佐孫子開創盛世。她從來沒有想過要爭權奪利,也沒有想過要留名青史,她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——作為女兒,她孝順父親;作為妻子,她支持丈夫;作為母親,她教育兒子;作為王後,她輔佐君主;作為太王後,她守護國家。
參考《史記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