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桓公雖然生氣,但也沒證據,隻能暫時忍了。可他不知道,齊襄公早就想除掉他了——他想跟文薑光明正大地在一起,魯桓公就是最大的障礙。
沒過多久,齊襄公設宴招待魯桓公。宴會上,齊襄公一個勁地給魯桓公敬酒,魯桓公心裡有氣,喝得酩酊大醉。齊襄公趁機讓自己的手下彭生,假裝送魯桓公回驛館,在路上把魯桓公殺了。《春秋》裡記載:“夏四月,公會齊侯於濼,公薨於齊。”《左傳》裡說得更詳細:“公薨於齊,使公子彭生乘公,公薨於車。”意思是魯桓公在齊國去世,是因為彭生在車上殺了他。
魯桓公的死訊傳到魯國,大臣們都炸了鍋——國君在齊國被殺,這是奇恥大辱!魯國大臣們趕緊派使者去齊國,要求齊襄公給個說法。齊襄公知道自己理虧,又怕魯國出兵報複,就把責任推到了彭生身上,殺了彭生來謝罪。《左傳》記載:“齊人殺彭生以說於魯。”
而文薑呢?她知道魯桓公是被齊襄公殺的,卻沒有為魯桓公報仇,反而留在了齊國,跟齊襄公公開在一起。這事兒一傳出去,諸侯們都驚呆了,紛紛指責文薑“亂倫”“無德”,說她是“紅顏禍水”。魯國的老百姓更是氣得不行,編了歌謠罵她:“魯道有蕩,齊子由歸。既曰歸止,曷又懷止?”意思是魯國的大道平坦寬敞,齊國的文薑從這裡出嫁。既然已經出嫁了,為什麼還懷念齊國的哥哥?
文薑成了春秋時期的“頂流話題女王”,走到哪兒都有人議論她。有人說她是“蛇蠍美人”,為了跟哥哥在一起,不惜害死丈夫;也有人說她是“情難自禁”,隻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。可不管彆人怎麼說,文薑都不在乎——她終於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了,哪怕背上千古罵名,她也認了。
文薑在齊國待了一年多,這一年多裡,她跟齊襄公過著“神仙眷侶”的日子,可心裡也沒閒著——她知道,自己不能一直靠齊襄公,魯國才是她的根,她的兒子魯莊公還在魯國等著她。
公元前693年,魯莊公已經十二歲了,雖然年紀小,但也知道自己的母親在齊國名聲不好,就派使者去齊國,請求文薑回國。文薑也想回去,跟齊襄公商量後,齊襄公派軍隊護送文薑回魯國。
可文薑剛走到齊魯邊境的禚地今山東長清),就停了下來,跟使者說:“我不回魯國都城了,就在這裡住下吧。”使者很納悶,問她為什麼,文薑說:“我害死了魯桓公,沒臉見魯國的大臣和老百姓。在這裡住,既能靠近魯國,方便照顧莊公,又能靠近齊國,跟你襄公哥哥見麵。”
魯莊公沒辦法,隻能答應了母親的要求,在禚地給文薑建了宮殿。文薑在禚地住了下來,開始了她的“逆襲之路”——她不再是那個隻懂兒女情長的公主,而是變成了一個運籌帷幄的政治家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當時的魯國,因為魯桓公被殺,國力大不如前,周邊的小國經常來欺負魯國。文薑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,她開始利用自己的身份,周旋於齊魯兩國之間。她經常派使者去齊國,跟齊襄公商量兩國合作的事,讓齊國幫助魯國對抗其他小國。
有一回,紀國得罪了齊國,齊襄公想攻打紀國,紀國趕緊派人去魯國求救。魯莊公不知道該怎麼辦,就去問文薑。文薑跟他說:“紀國跟咱們魯國是盟友,不能不管,但齊國現在比咱們強,不能跟齊國硬拚。不如你去跟齊襄公談判,就說魯國願意幫齊國說服紀國認錯,讓齊國不要攻打紀國,這樣既給了齊國麵子,又保住了紀國,咱們魯國也能落個好名聲。”
魯莊公按照文薑說的做,果然成功了——齊襄公同意不攻打紀國,紀國也向齊國認錯,魯國還成了“調解人”,名聲好了不少。這件事之後,魯莊公越來越信任文薑,很多國家大事都來跟她商量。
文薑還很重視人才培養。她知道魯國要想強大,離不開有能力的大臣。當時魯國大夫施伯很有才華,但因為出身不高,一直沒得到重用。文薑知道後,就跟魯莊公說:“施伯為人正直,又懂兵法和治國之道,你可以讓他擔任重要職務,他一定能為魯國出力。”
魯莊公聽了文薑的建議,任命施伯為上大夫。施伯果然沒讓人失望,他幫助魯莊公整頓軍隊、發展農業,還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,讓魯國的國力慢慢恢複了過來。
公元前686年,齊國內亂,齊襄公被自己的堂弟公孫無知殺了。文薑聽到消息後,哭得死去活來,好幾天沒吃飯。魯國的大臣們都以為文薑會因為齊襄公的死而消沉,可沒想到,沒過多久,文薑就振作起來,跟魯莊公說:“齊襄公雖然死了,但齊國還是咱們的盟友。現在齊國內亂,咱們可以派人去齊國,幫助齊國平定內亂,這樣既能鞏固齊魯兩國的關係,又能讓魯國在諸侯中更有地位。”
魯莊公按照文薑說的做,派施伯率領軍隊去齊國,幫助齊國平定了內亂,還支持文薑的弟弟小白繼位,也就是齊桓公。齊桓公繼位後,很感激魯國的幫助,跟魯國簽訂了盟約,兩國的關係變得更好了。
文薑在禚地住了十幾年,這十幾年裡,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幫助魯國穩定了局勢,恢複了國力,還鞏固了齊魯兩國的關係。魯國的老百姓慢慢改變了對文薑的看法,不再罵她“蕩婦”,而是稱讚她“有遠見”“有能力”。有人甚至說:“要是沒有文薑,魯國可能早就被其他國家滅了。”
文薑在禚地一直住到六十多歲,晚年的她,不再過問國家大事,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孫子魯莊公的兒子)和打理莊園上。她在莊園裡種了很多花和果樹,每天早上起來澆澆花、摘摘果子,下午就跟孫子一起讀書、寫字,日子過得很悠閒。
魯莊公很孝順,經常去禚地看望文薑,每次去都會帶很多好吃的和好用的。有一回,魯莊公跟文薑說:“娘,您在禚地住了這麼久,要不要回魯國都城住?都城比這裡熱鬨,我也能更好地照顧您。”
文薑搖搖頭,笑著說:“不了,我在這裡住慣了,安靜。再說,我這輩子做了很多讓魯國老百姓議論的事,回都城隻會給你添麻煩。在這裡住,挺好的。”
公元前673年,文薑在禚地去世,享年六十五歲。魯莊公悲痛欲絕,按照王後的規格,把文薑葬在了魯國都城的祖廟裡。魯莊公還親自為文薑撰寫了墓誌銘,上麵寫著:“先母文薑,智略過人,輔我魯國,功績卓著。一生坎坷,毀譽參半,然其心為國,天地可鑒。”
文薑去世後,諸侯們對她的評價還是褒貶不一。有的諸侯說她“亂倫無德,禍國殃民”,是春秋時期的“反麵教材”;也有的諸侯說她“有勇有謀,為國為民”,是魯國的“功臣”。就連史書對她的記載,也充滿了矛盾——《春秋》對她的行為多有批評,用“夫人薑氏如齊師”“夫人薑氏會齊侯於卞”等隱晦的寫法,暗示她的不倫之舉;而《左傳》雖然也記載了她的醜聞,卻也客觀地記錄了她對魯國的貢獻。
其實,文薑就是一個複雜的人——她有缺點,她不顧人倫,跟親哥哥私通,間接害死了丈夫魯桓公,這是她永遠洗不掉的汙點;但她也有優點,她聰明有遠見,在魯國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,幫助魯國穩定局勢、恢複國力,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。
參考《史記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