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女飄零塵世中,銀鈴賣藝遇真龍。
曆經磨難登後位,垂簾聽政顯威風。
終結天書清吏治,發行交子促商隆。
龍袍加身未稱帝,功過是非任人評。
這一首詩,說的便是北宋那位極具傳奇色彩的章獻明肅皇後——劉娥。在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古代,劉娥卻能從一個孤苦伶仃的民間女子,一步步走上權力的巔峰,成為北宋第一位臨朝稱製的女主,其一生的經曆,簡直比最精彩的小說還要跌宕起伏。
劉娥,祖籍太原,後來搬到了益州華陽。她的出身,其實也算有點來頭,祖先劉延慶,在後晉、後漢時期,那可是擔任右驍衛大將軍的人物;父親劉通,在宋太祖時期,是虎捷都指揮使,還兼任嘉州刺史。隻可惜,命運似乎一開始就和劉娥開了個殘酷的玩笑,她還在繈褓中時,父母就相繼離世,成了可憐的孤兒,隻能被寄養在母親的親戚家裡。
小時候的劉娥,可沒有享受過什麼錦衣玉食、嬌生慣養的生活,寄人籬下的日子,讓她早早地學會了察言觀色,也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劉娥,還學會了一門才藝——播鞀,就是那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,劉娥不僅能熟練地擺弄它,還能一邊播鞀,一邊唱著動人的小曲兒,那模樣,那才藝,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了。
在那個時代,女子的命運往往不由自己主宰,十幾歲的劉娥,被親戚許配給了一個叫龔美的蜀地銀匠。雖說嫁給龔美後,日子過得平淡無奇,但劉娥也安於現狀,和龔美夫唱婦隨。後來,為了生計,夫妻二人決定離開家鄉,前往京師開封闖蕩,想著能在大城市裡謀得更好的生活。
可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很骨感。到了開封後,龔美的生意並不好做,日子過得緊巴巴的,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。無奈之下,龔美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可能也是萬般無奈的決定——把劉娥賣掉。就這樣,十五歲的劉娥,被轉賣給了襄王宮指使張耆。
誰能想到,這看似悲慘的遭遇,卻成了劉娥命運轉折的關鍵節點。張耆見劉娥生得漂亮,又多才多藝,便將她推薦給了襄王趙恒,也就是日後的宋真宗。趙恒第一次見到劉娥,就被她的美貌和獨特氣質深深吸引,從此,劉娥的命運齒輪開始悄然轉動,一段傳奇故事就此拉開帷幕。
然而,趙恒對劉娥的寵愛,並沒有那麼順利。當時,趙恒的乳母秦國夫人,是個非常講究禮法的人,她見趙恒整日和劉娥廝混在一起,心裡很是不滿,便將此事告訴了宋太宗。太宗一聽,這還得了,一個來曆不明的民間女子,怎麼能接近自己的兒子呢?於是,太宗一怒之下,命令趙恒立刻把劉娥趕走。
趙恒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,但又實在舍不得劉娥,沒辦法,他隻好耍了個小心思,把劉娥偷偷安置在王府指揮使張耆家中。而張耆為了避嫌,也隻能搬出去住,把自己的房子讓給劉娥。就這樣,劉娥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“金屋藏嬌”生活,雖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和趙恒在一起,但她也沒有閒著,而是利用這段時間,跟著張耆的家人讀書識字,從《論語》《孟子》讀到《資治通鑒》,甚至自學了朝堂禮儀、算數理財,為她日後在宮廷中的發展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至道三年公元997年),宋太宗駕崩,趙恒即位,是為宋真宗。這下,趙恒終於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和劉娥見麵了,他迫不及待地將劉娥接入宮中,結束了劉娥十多年的躲藏生活。
剛入宮的劉娥,被封為四品美人。對於劉娥來說,這隻是她在宮廷中邁出的第一步。為了在這深宮裡站穩腳跟,劉娥不僅憑借著自己的美貌和才情,贏得了真宗的寵愛,還努力和其他妃嬪搞好關係,尤其是和楊淑妃,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,成了好姐妹。
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),郭皇後駕崩,皇後之位空缺。真宗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劉娥,想要立她為皇後。可這一想法,卻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。在古代,皇後的身份和地位至關重要,大臣們認為,劉娥出身低微,又沒有子嗣,實在不適合做一國之母。比如權臣寇準,就堅決反對立劉娥為後,還推舉出生相門的沈才人為皇後。
麵對大臣們的反對,真宗並沒有退縮,他對劉娥的感情深厚,認定了劉娥就是他心目中的皇後。經過一番波折,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),真宗力排眾議,終於將劉娥立為皇後。這一決定,在朝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,翰林學士楊億,在接到起草封後詔書的任務時,再三推辭,最後真宗隻能找其他大學士撰寫。
雖然成為了皇後,但劉娥知道,自己的處境依然充滿挑戰。在這後宮之中,明爭暗鬥從未停止過,那些曾經反對她成為皇後的人,說不定還在等著看她的笑話,找機會把她拉下來呢。所以,劉娥並沒有因為成為皇後就沾沾自喜,而是更加謹慎小心地處理後宮事務,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,讓真宗對她越發信任和依賴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),劉娥的侍女李氏受真宗寵幸,產下了彼時唯一的皇子,也就是此後的宋仁宗。這對於劉娥來說,既是一個機會,也是一個挑戰。劉娥深知,在這後宮之中,子嗣對於一個女人的重要性,於是,她把仁宗認為己有,並讓楊淑妃撫養他長大。而宋仁宗,也一直稱呼劉娥與楊淑妃為“大娘娘”和“小娘娘”,在劉娥的精心嗬護下,仁宗茁壯成長,而劉娥在宮中的地位,也因為有了這個皇子,變得更加穩固。
劉娥可不是那種隻知道爭風吃醋、擺弄是非的後宮女子,她不僅聰明伶俐,還對政治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敏銳的洞察力。在真宗執政期間,劉娥就經常陪伴在真宗身邊,參與處理國家事務。每當真宗退朝後,閱讀奏折直到深夜時,劉娥都會在一旁幫忙出謀劃策,提出自己的見解。而她的建議,往往都很有見地,讓真宗對她刮目相看,也越來越信任她。
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),真宗因為多病,身體越來越差,常年在宮中休養,很多政務都無法親自處理。於是,劉娥便順理成章地開始更多地參與國事,逐漸掌握了朝廷的大權。她的權力越來越大,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忌憚,他們擔心劉娥會像唐朝的武則天一樣,篡奪皇位,顛覆宋朝的江山社稷。
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),宰相寇準秘密奏請皇太子監國,想要以此來限製劉娥的權力。寇準覺得,劉娥一介女流,權力太大,遲早會出問題,讓皇太子監國,就能把權力收回到皇室手中。可他的計劃,最終還是敗露了,寇準被罷免了宰相的職務,被權臣丁謂取代。
而參與了寇準計劃的周懷政,在知道謀劃失敗後,自己將身陷險境,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,發動政變,想要一舉殺掉宰相丁謂,廢除劉娥的皇後身份,並重新啟用寇準來輔佐太子。然而,周懷政的計劃也不夠周密,很快就被人察覺,隔天早上,周懷政一黨就被捕獲,周懷政被殺,寇準也被貶為懷州刺史。
經過這場風波,劉娥的權勢不僅沒有被削弱,反而更加穩固了。此後,劉娥下詔,為仁宗開設資善堂皇子讀書處),命大臣在此商議天下大事,但最終都由她裁決。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,劉娥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,她賞罰分明、恩威並施,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條,讓那些曾經小看她的人,都不得不對她刮目相看。
宋仁宗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),宋真宗駕崩,留下遺詔尊皇後為皇太後,軍國大事都由皇太後處理。就這樣,劉娥正式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生涯,和宋仁宗一起在承明殿處理政務,皇帝在左邊,太後在右側垂簾聽政,遇到大事就召集輔政大臣來商議,日常事宜則都讓宦官雷允恭傳達。
劉娥位高權重,宮中奏請她時,她自稱“吾”,把她的生日定為“長寧節”,並命天下人都要避其父親劉通的名諱。在垂簾聽政期間,劉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,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,對北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方麵,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在政治上,劉娥首先做的就是終結了宋真宗時期發起的“天書”運動。“天書”運動,說白了就是宋真宗和大臣們偽造“天書”,頻繁封禪,以此來宣揚自己的統治是順應天命。這場運動持續了長達十餘年之久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使得國庫日漸空虛。劉娥掌權後,深知這場鬨劇不能再繼續下去了,於是她命令把“天書”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,並一並停止了宮殿、道館的營造,讓這場勞民傷財的運動得以終結,為朝廷節省了大量的開支,也讓國家的財政狀況逐漸好轉。
同時,劉娥還對宮中盛行已久的裙帶關係進行了徹底的清理。她要求大臣們把內外親族的姓名都呈報上來,製作成圖表,掛在自己的寢殿牆上,每有要加官進爵的人,她就對照此圖,若是朝廷中人的親屬,就概不任用。這一舉措,大大減少了朝廷中的腐敗現象,使得官場風氣為之一新。
對於權臣和宦官專權的局麵,劉娥也毫不手軟。在她執政前期,權臣丁謂勢力很大,利用宦官雷允恭上傳下達的權力為自己謀私。劉娥察覺到後,借盜竊金寶的罪名把雷允恭處死,並於當月將丁謂免職,不久後又貶到崖州今海南崖縣需鎮)。對於丁謂曾經的追隨者,劉娥並沒有趕儘殺絕,而是儘力籠絡,維護了她的統治,使得朝野上下黨爭漸漸平息,朝廷內部恢複了穩定。
在經濟上,劉娥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,促進了北宋經濟的繁榮發展。她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,多次下詔減免農業租稅,包括青苗稅、穀稅、歲貢等等,還頒布了允許佃農遷徙的詔書史稱《天聖詔書》),減輕了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,推動了宋代城市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。
此外,劉娥還在金融領域做出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舉措——發行交子。在劉娥掌權時期,民間已經出現了交子這種紙幣,但因為沒有統一的規範和管理,弊端很多,一旦有商人難以付清欠款,就會引發爭議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劉娥於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)在成都設置“益州交子務”,主辦交子發行,並由京朝官擔任監官。宋代發行的交子,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,對於促進當時的商業發展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),劉娥還批準大臣王景的奏折,允許商人販賣食鹽,以為百姓謀利。兩個月後,她又采納了鹽業改革的方針,以仁宗的名義頒布詔令,允許商人賣鹽。此次鹽法改革,意義重大,解州及附近的民眾對此歡欣鼓舞,也更加擁戴劉娥,甚至立碑紀念。
在文化教育方麵,劉娥也很重視思想教化,在仁宗即位後,她在崇政殿安排親近的大臣和儒家學者為仁宗講習經史,培養仁宗的治國才能。同時,她還大力興辦州學,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,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。
劉娥的這些政治舉措,讓北宋在她的統治下,國家安定,經濟繁榮,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,為後來的“仁宗盛治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在她的治理下,大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,百姓安居樂業,她也因此被後人稱為“有呂武之才,無呂武之惡”。
雖然劉娥掌握了大宋的最高權力,成為了實際上的統治者,但她始終沒有稱帝。在明道年間公元1032年—公元1033年),劉娥曾經有過稱帝的機會和念頭。當時,仁宗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以祈告五穀豐登,劉娥也前往太廟進行齋戒。她不顧大臣反對,身著袞服,隻是將帝王袞服的十二章圖案減去象征忠孝與潔淨的宗彝、藻兩章,同時,沒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劍。
有人進言,建議劉娥立劉氏七廟,這可是隻有皇帝才能享有的待遇;權臣程琳也進獻《武後臨朝圖》,希望劉娥自立為女帝。麵對這些誘惑,劉娥也不是沒有心動過,她詢問大臣的意見,可臣子們大多不敢說話,隻有魯宗道認為這不合禮法,他說:“武則天是唐朝的罪人,差點危害唐朝的江山社稷。”劉娥聽後,沉默良久,最終,她還是把奏章扔在地上,表示自己不願意做違背祖宗的事。
仁宗聽聞此事後,感歎劉娥是一個忠孝之人。劉娥雖然渴望權力,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,在稱帝的誘惑麵前,她選擇了堅守底線,沒有邁出那一步,這也使得她在曆史上的評價,相對較為正麵。
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),劉娥駕崩,享年六十五歲,諡號為章獻明肅,葬在永定陵的西北處。按照舊製,皇後的諡號都是兩個字,從劉娥開始,諡號變為四個字,這也足以看出她在北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。
劉娥的一生,充滿了傳奇色彩。她從一個孤苦伶仃的民間女子,憑借著自己的智慧、勇氣和毅力,一步步走上了權力的巔峰,成為了北宋第一位臨朝稱製的女主,她的故事,激勵著無數後人。在她的統治下,北宋政治清明,經濟繁榮,文化昌盛,她為北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然而,劉娥的一生也並非完美無缺。她長期隱瞞宋仁宗的身世,派仁宗生母李宸妃為真宗守靈,以隔絕仁宗母子,直到她去世後,宋仁宗才知道真相。這段曆史,也被改編成了戲曲《狸貓換太子》,在民間廣為流傳,使得劉娥的形象,在一些人心中成了以權謀私、凶狠殘忍的奸妃形象。但實際上,真實的劉娥,遠沒有戲曲中那麼不堪,她隻是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,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權力,做出了一些在當時看來或許是無奈的選擇。
對於劉娥的評價,曆史上也是褒貶不一。《宋史》對她的評價是正麵的,認為她執政期間,法紀嚴明、治理有方,貪官汙吏都不敢為非作歹;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也認為,她輔佐仁宗治理國家,真正做到了賞罰分明,使賢德的人能夠發揮所長,奸佞小人得到懲治,對於大宋江山是有大功的。但也有一些人,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,認為她身著龍袍去宗廟祭拜有違禮法,在官吏任用方麵,也並非單純的出於公心,而是出於個人恩怨,她在推行經濟政策時,還廢除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舊製,有很大弊端。
近代以來,對劉娥的評論逐漸客觀化,中國近代史學家蔡東藩從劉娥生平出發,既反對全盤肯定她的功績,又反對對其盲目批判。他認為,劉娥在宋朝首開垂簾聽政的風氣,又穿著龍袍進入宗廟,是不合規矩的,但總體來說,劉娥有功有過,不能簡單地以功過論之。
參考《宋史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