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於名門禮儀家,賢良淑德眾人誇。
神宗相伴情深厚,哲宗尊崇意可嘉。
力拒章惇扶幼主,心懷社稷挽狂沙。
一生磊落留青史,懿範長垂映物華。
這首詩,說的便是北宋時期那位深明大義、溫婉賢淑的向皇後,聖憲皇後。在北宋風雲變幻的曆史舞台上,她宛如一朵綻放在宮廷的幽蘭,雖不張揚,卻以獨特的芬芳與堅韌,影響著那個時代的走向。
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),向氏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。她的曾祖父向敏中,那可是北宋政壇響當當的人物,曾官至宰相,在太宗、真宗兩朝都發揮了重要作用,以沉穩乾練、公正無私著稱。父親向經,也在官場任職,做到了青州知府。這樣的家庭背景,賦予了向氏優渥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。她自幼便飽讀詩書,學習禮儀,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大家閨秀的氣質。
治平三年1066年),21歲的向氏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——嫁給了18歲的潁王趙頊,被封為安國夫人。這門親事,既是兩個家族的聯姻,也是向氏踏入宮廷生活的開始。向氏性格溫和,心地善良,與趙頊相處得十分融洽。她雖然出身名門,但絲毫沒有架子,對待下人寬厚仁慈,在潁王府中贏得了眾人的喜愛。
第二年正月,宋英宗駕崩,趙頊即位,是為宋神宗。向氏也隨之成為皇後,開始了她在後宮的漫長歲月。成為皇後的向氏,並沒有被權力和地位衝昏頭腦。她深知宮廷生活的複雜和危險,因此行事更加謹慎小心。她恪守皇後的職責,管理後宮事務井井有條,將後宮打理得一片和諧。在她的管理下,後宮的嬪妃們相處融洽,很少發生爭鬥。
宋神宗在位期間,一心想要變法圖強,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。他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,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,如青苗法、均輸法、市易法等。然而,變法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,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。朝廷上分成了兩派,爭論不休。在這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中,向皇後始終保持著中立的態度。她從不乾涉朝政,也不向宋神宗表達自己對變法的看法。她知道,政治鬥爭是複雜而殘酷的,自己作為皇後,不能輕易卷入其中,以免給皇帝和朝廷帶來麻煩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宋神宗的身體越來越差,立太子一事成為了朝廷上下關注的焦點。宋神宗有多個兒子,但他一直猶豫不決,不知道該立誰為太子。在這個關鍵時刻,向皇後展現出了她的智慧和遠見。她私下裡對宋神宗稱讚六子安郡王趙煦賢達,認為他有能力繼承皇位。宋神宗聽了向皇後的話,心中逐漸有了主意。
1085年,宋神宗駕崩,趙煦順利即位,是為宋哲宗。向皇後被尊為皇太後。此時,垂簾聽政的宣仁太皇太後高氏十分喜愛向皇後,她令人整修慶壽宮供向太後居住。慶壽宮豪華奢侈,是專門為身份尊貴的皇室成員準備的。然而,向太後卻婉拒了。她對高太後說:“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,瀆上下之分。”意思是說,哪有婆母住在西邊,而媳婦住在東邊的道理呢?這不是亂了上下的名分嗎?向太後的這番話,既體現了她的謙遜和知禮,也讓高太後對她更加滿意和敬重。最終,向太後沒有搬到慶壽宮,而是住在了隆佑宮。
向太後不僅在生活中注重禮儀和名分,在對待外戚勢力的問題上,也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。宋哲宗時期,朝廷麵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,那就是太子和宗室親王選妃。按照慣例,皇室選妃會從名門望族中挑選。向太後的家族也是名門,但她卻下令向氏族人之女回避,不得參與應選。她這樣做,是為了避免外戚勢力過大,威脅到朝廷的穩定。她深知曆史上外戚乾政的危害,因此絕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在自己的家族中發生。
除了在選妃問題上限製外戚,向太後對於族人想要通過她在朝廷謀官求職的請求,也一概拒絕。即使是聖上有特旨,她也不為所動。她常常教育族人:“吾族未省用此例,何庸以私情撓公法。”意思是說,我們家族從來沒有用過這種方式謀取官職,為什麼要因為私情而破壞公法呢?向太後的這種做法,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稱讚。人們都敬佩她的公正無私和高尚品德。在她的影響下,向氏家族的人都遵紀守法,沒有因為她的地位而胡作非為。
1093年,62歲的高太後去世,宋哲宗親政。這一時期,北宋朝廷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“變法派”重新得勢,章惇任宰相,曾布、蔡卞等人也分居要職;而“保守派”則被貶出朝,呂大防、範純仁、蘇軾等人被貶或流放,就連已去世的司馬光等人本應享有的封號也被追奪。兩派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,局勢相當嚴峻複雜。
就在這個時候,發生了“宣仁之誣”公案。“變法派”的章惇、蔡卞、邢恕等人,為了打擊政敵,竟然誣稱高太後曾反對立宋哲宗為帝。這一指控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,一旦坐實,高太後的名譽將受到極大的損害,朝廷也將陷入更大的混亂。章惇甚至建議宋哲宗追廢高太後,以泄心頭之恨。宋哲宗表麵上左右為難,但暗地裡卻借機造勢,支持“變法派”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在這個關鍵時刻,向太後挺身而出。她深知高太後對朝廷的貢獻,也明白這件事情的嚴重性。如果不及時製止,將會引發更大的政治危機。於是,她審時度勢,在宋哲宗麵前高度評價高太後的功績。她擺事實、講道理,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向宋哲宗詳細講述了高太後在宋神宗去世後,如何穩定朝局,如何扶持他登上皇位的種種事跡。她的言辭懇切,態度堅定,讓宋哲宗深受觸動。
最終,宋哲宗被向太後說服,他當麵燒毀了誣告高太後的奏章,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。向太後的這一舉措,不僅保住了高太後的名譽,也穩定了朝局,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政治災難。她的勇敢和智慧,贏得了朝廷大臣和百姓的讚譽。人們都稱讚她是一位深明大義、顧全大局的太後。
1100年,宋哲宗去世,由於他沒有兒子,繼位之事成了頭等大事。這一次,朝廷再次陷入了激烈的爭論和鬥爭之中。宰相章惇強勢主張“兄終弟及”,他想要擁立宋哲宗的同胞弟簡王趙似為君。章惇之所以這樣做,是有自己的私心的。他在朝廷中位高權重,想要繼續掌控朝政。如果簡王趙似即位,他就可以繼續操縱朝政,鞏固自己的地位。
然而,向太後卻看破了章惇的陰謀,她堅決予以抵製。向太後深知章惇的為人,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,不擇手段。如果讓他擁立的人即位,朝廷將會陷入更加黑暗的統治之中。章惇不甘心失敗,又提出讓申王趙佖即位。他還故意說申王趙佖“眼有毛病,不宜為君”,試圖以此來擾亂眾人的視線。但向太後再次拒絕了他的提議。
向太後經過深思熟慮,果斷決定擁立端王趙佶繼位。她之所以選擇趙佶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考慮。首先,從政治上考慮,當時章惇已經位高權重,一人獨尊。如果再選用章惇看中的人即位,他的勢力將會更加龐大,朝廷將完全被他掌控。而老百姓對章惇恨之入骨,當時民間流傳著很多譏諷他的民謠,如“大惇章惇)小惇安惇),殃及子孫”“二蔡蔡京、蔡卞)一惇,必定沙門”。這些民謠充分反映了章惇及新黨集團對舊黨殘酷打壓的真實情況。向太後從“宣仁之誣”事件中吸取了教訓,她非常明白章惇等人的凶殘性以及兩黨之爭的危害性,因此必須防範悲劇再度上演。
其次,向太後擔心出現外戚乾政、危及朝綱的事情發生。如果聽從章惇的意見“兄終弟及”,那麼朱太後宋哲宗的生母)將會兩度涉朝,後宮勢力將會坐大,這對朝廷的穩定是非常不利的。最後,趙佶自幼聰明,仁慈孝順,具有藝術天賦。向太後認為他有能力治理好國家,也相信他能夠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。
然而,向太後的提議遭到了章惇的極力反對。章惇直言:“端王輕佻,不可以君天下。”他的話並非毫無道理,趙佶確實性格較為活潑,喜歡藝術,與傳統的帝王形象有所不同。但向太後卻強調:“先帝有言,‘端王有福壽’,且仁孝過人,應該入繼大統。”她的態度十分堅決,沒有絲毫動搖。最終,在知樞密院事曾布、尚書左丞蔡卞、中書侍郎許將等大臣的支持下,趙佶成功即位,是為宋徽宗。
宋徽宗登基稱帝後,對向太後充滿了感激之情。他一即位,便主動與大臣們商量奏請向太後垂簾聽政。他命中使宣輔臣麵諭,請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,並在翰林學士蔡京炮製的“遺製”中補充了這一條。向太後一開始並不願意涉政,她深知垂簾聽政意味著要承擔巨大的責任,也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。但當時的政局十分複雜,宋徽宗剛剛即位,能不能坐穩江山還很難說。在這種情況下,她隻好勉強答應,並表示隻是臨時輔佐,待局勢穩定後儘快還政。
垂簾聽政期間,向太後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。她重新起用了一批遭到新黨排斥的舊黨人物,如韓忠彥、李清臣、黃履等。這些人得到提升,並重返朝廷。其中,韓忠彥與章惇並列為相。向太後這樣做,並不是為了偏袒某一方,而是希望通過平衡新舊兩黨的勢力,來穩定朝局。她采納了“廣仁恩、開言路、去疑似、借用兵”的建議,大力主張“輕徭役、止戰爭、倡節儉、愛百姓”。在她的努力下,朝廷的政治氣氛得到了改善,社會也逐漸穩定下來。這段時期,被時人稱為“小元佑”,意思是說就像元佑年間宋哲宗初期,高太後垂簾聽政時期,政治較為清明)一樣,政治比較穩定,百姓生活也相對安寧。
向太後非常重視人才,她在垂簾聽政期間,首先下詔赦免了哲宗朝僅存的兩位舊黨大佬——範純仁、蘇軾。範純仁是範仲淹的次子,北宋名臣、政治家、宰相,人稱“布衣宰相”。他一生講究寬恕、忠誠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雖然由於黨爭大起大落,甚至被舉家流放,雙目失明,但他始終對事不對人,上忠朝廷、下係百姓。他雖然強烈反對新黨變法,但又不全盤否定,即便晚年被流放,依然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”。向太後垂簾聽政當月,就遣使勞問範純仁於水州,期望這位肱骨之臣能老驥伏櫪,再度出山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蘇軾,東坡居士,北宋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畫家、治水名人,曾任禮部尚書。他一生顛沛流離,命運坎坷。1066年,王安石變法開始,蘇軾及許多師友,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,都因反對新法而被迫離京。後來,蘇軾因寫詩諷刺“變法派”和宋神宗,被押回京師關押在禦史台監獄受審,這就是著名的“烏台詩案”。後遇皇帝大赦,蘇軾一度被重用,但又遭到章惇打壓,再度被貶,而且在65歲時竟被流放到海南儋州。直到向太後垂簾聽政,他才被赦免北歸。可惜的是,風燭殘年的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。向太後珍惜人才,除了範純仁、蘇軾之外,還有撰寫《河渠》《律曆》等誌書的李清臣以及大詩人曾肇等,都得到了她的重用。
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)正月,向太後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,安然去世,享年56歲。她的一生,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。她從一個名門閨秀,成為皇後、太後,在北宋朝廷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她雖然沒有像武則天那樣稱帝,但她的智慧、品德和影響力,卻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男性帝王。
向太後去世後,宋徽宗追念不已。他數次加封向太後的兄弟向宗良、向宗回,皆位開府儀同三司,封郡王。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,亦追列王爵,這是非常之殊榮。向太後以她的公正無私、深明大義和卓越的政治才能,贏得了宋徽宗和朝廷上下的敬重。她的事跡被載入史冊,成為後人敬仰的對象。《宋史·列傳第二後妃下》中對她評價頗高:“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後,河內人,故宰相敏中曾孫也。治平三年,歸於潁邸,封安國夫人。神宗即位,立為向皇後。帝不豫,後讚宣仁後定建儲之議。哲宗立,尊為皇太後……帝倉卒晏駕,獨決策迎端王。章惇異議,不能沮。徽宗立,請權同處分軍國事,後以長君辭。帝泣拜,移時乃聽。凡紹聖、元符以還,惇所斥逐賢大夫士,稍稍收用之……”
參考《宋史》
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:()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