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鷹巢暗了_退圈後,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110章 鷹巢暗了(2 / 2)

孩子們點點頭。

“會錄音嗎?”

孩子們又點點頭。

“去找寨子裡的老人,特彆是那些走不動路的,讓他們對著手機,把記得的家譜、記得的故事,用侗語說出來。錄下來,越多越好。”他頓了頓,指著村委會的方向,“錄完就傳到村裡的服務器上,建個文件夾,叫‘我們的聲音’。”

一個女孩仰頭問他:“叔叔,為什麼要這麼做?紙的不是更重要嗎?”

沈昭岐的目光穿過雨幕,落在被洪水圍困的鼓樓上,輕聲說:“形會壞,但聲能傳。隻要還有一個孩子記得祖先的故事,這個寨子的根就斷不了。”

孩子們似懂非懂,但那股莫名的安定感讓他們立刻行動起來,四散而去,像一顆顆被激活的蒲公英種子。

救援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。

當最後一箱包裹嚴實的文獻被安全轉移,所有人都癱倒在地。

有人終於想起那個提出關鍵建議的陌生人,走過來遞上一碗熱薑湯,感激地問:“兄弟,還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,這次多虧你了。”

沈昭岐接過碗,暖意從手心傳遍全身,他喝了一口,淡淡一笑:“我叫什麼不重要,我隻是個路過,學著記事的人。”

當晚,雨勢稍歇。

沈昭岐獨自一人蹲在臨時加固的河堤邊,借著手機微弱的光,在一張撿來的硬紙板背麵飛快地繪製著什麼。

他將上遊的地形、水流的走向、村落的布局以及幾處可以分流泄洪的窪地,用最簡單的線條和箭頭標注得清清楚楚。

那不是一張專業的工程圖,卻充滿了驚人的實用智慧。

畫完後,他悄無聲息地走到村委會,將這張簡陋的排水圖貼在了公告欄最不起眼的角落裡,然後轉身,融入沉沉的夜色。

三天後,洪峰過境,這座侗寨因為那張圖的指引,損失降到了最低。

這張“無名英雄圖”被上報後,竟被縣水利專家奉為圭臬,迅速複刻成模板,分發到全縣各個抗洪點。

隻是在圖紙的署名欄,始終是一片空白,隻有一個印刷廠加上去的一行小字,聊以慰藉:“來自一個不敢忘本的人。”

同一時間,千裡之外的科技中心,林晚的指尖在鍵盤上敲得幾近虛幻。

“共信鏈”後台警報長鳴,屏幕上,三十七個鮮紅的節點信號燈在中國西南地圖的偏遠角落裡,毫無征兆地同時亮起。

“見鬼了,”她喃喃自語,“三十七個自發節點,全部位於未通網的偏遠村落,全都沒有提交過資金和技術申請,卻全部在同一時間段內,啟動了本地農產品的溯源改造工程。”

她像是最頂尖的獵人,循著數據的蛛絲馬跡一路追查。

所有節點的啟動時間,都詭異地與一個叫沈昭岐的背包客的旅行軌跡完美重合。

他到哪裡,哪裡的節點就被點亮。

但無論她如何深度挖掘,都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聯係證據——沒有轉賬記錄,沒有通訊聯絡,甚至連一個ip重合都沒有。

最讓她頭皮發麻的是,當她調取這些節點的底層編碼格式時,瞳孔驟然收縮。

那是一種三年前就被官方廢棄的協議標準——“昭岐協議”的初代版本。

這個版本因為過於理想化和去中心化,被認為不具備商業推廣價值,早已被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可現在,這三十七個彼此獨立的村落,像是被某種神秘力量隔空調頻,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一種古老的“語言”,並且實現了詭異的自動兼容。

林晚靠在椅背上,長長地吐出一口氣。她終於明白了。

這不是模仿,這是共振。

沈昭岐就像一個行走的音叉,他從不發聲,但他走過的地方,那些沉寂已久的、與他同頻的音叉,會自發地嗡鳴起來。

她沉默了片刻,手指在控製台上懸停。

最終,她沒有上報異常,而是默默地在後台開啟了一個隱藏的數據互通權限,讓這些孤立的節點能夠彼此“看見”。

在操作備注欄裡,她隻留下了一句話:“讓它們自己找到彼此。”

而在國家基層治理試點的評審會上,周執的表情從審慎變成了震驚。

他麵前是一份來自黔東南某苗寨的試點案例。

這個村子的信用體係,完全顛覆了他過往的所有認知。

沒有複雜的app,沒有冰冷的分數,主導者甚至不是村委會,而是“婦女聯合會”。

她們推行一種叫做“口碑積分製”的東西。

誰家幫孤寡老人挑了滿缸水,誰家媳婦在農閒時教村裡娃娃讀書認字,誰家男人義務修好了村口的石橋……這些行為,都由左鄰右舍進行匿名打分,分數不是數字,而是“一朵紅花”或者“一個讚”。

每月初一,所有人的“口碑”都會手寫在一塊大紅布上,公示在寨子中央的百年古樹下。

“我們采訪了負責人,”助手在一旁補充道,“一位很樸實的苗族大姐。她說了一句話,我印象很深。”

“什麼話?”周執問。

“她說,‘男人們總想著建章立製,條條框框,女人們不想那麼多,隻關心誰家沒了米,誰家孩子又哭了,誰是真正在做事。’”

周執請求采訪這個製度的發起者。

那位大姐卻笑著搖了搖頭:“沒有啥子發起者。第一個提這個想法的姑娘,去年就嫁到山外麵去了。她走了,現在就輪到我來說話。等我老了,還會有更年輕的媳婦來說話。”

周執久久無言,最後在評審意見書的結論一欄,鄭重地寫下了一行字:“最好的製度,是讓人忘記它是製度。”

風暴的另一端,秦念慈正麵臨一場公關海嘯。

一封來自國內頂級媒體的采訪函措辭嚴厲,直指某直播平台涉嫌大規模“助農直播造假產業鏈”,並點名了多個以“沈昭岐風格”著稱的新晉主播。

“現場畫麵毫無交流,主播全程不說話,隻是重複單調動作,這與擺拍有何區彆?這是對消費者的公然欺騙!”

秦念慈帶著團隊火速趕往其中一個被點名的直播地——一個位於山坳裡的獼猴桃果園。

直播間裡,一個清瘦的青年正對著鏡頭,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,專注地為果樹剪枝。

他的眼神純淨而專注,沒有絲毫表演的痕跡。

然而,當秦念慈試圖與他交流時,他卻隻是微笑著,用手語比劃著什麼。

那一刻,秦念慈恍然大悟。

所謂的“造假”,竟是一群聾啞青年,在用他們無聲的語言,演繹著自己與土地最真實的故事。

因為沒有字幕,他們的專注被誤解為“擺拍”,他們的沉默被曲解為“欺騙”。

她當場叫停了內部調查,轉而撥通了技術部的電話:“我需要你們立刻開發一個插件,能夠實時將手語轉化為文字字幕。把它作為最高優先級,並推動其成為我們平台的‘無障礙助農標準’!”

在後來的結案會上,麵對所有質疑,秦念慈隻說了一句話:“當我們急於用自己的標準去定義真與假時,往往會忽略這世上,還存在著另一種同樣真實的語言。”

秦知語的目光,則被深夜裡持續攀升的數據曲線所吸引。

“靜默直播”的觀看量,在淩晨一點到五點這個“垃圾時段”,呈現出詭異的爆發式增長。

那是城市精英沉沉入睡,而另一部分人開始蘇醒勞作的時間。

她隨機調取了一組典型的直播畫麵:雲南茶山晨霧中,采茶人晃動的背影和指尖的露水;甘肅果園裡,一雙手在月光下為蘋果樹剪枝的特寫;內蒙古的淩晨,牧民擠奶時,光影隨著穩定的節奏在桶壁上跳躍……

沒有一句解說,沒有激昂的音樂,甚至連主播的臉都看不清。

但那份原始的、粗糲的生命力,卻透過屏幕,令人動容。

秦知語忽然明白了。

這些鏡頭之所以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,不是因為拍攝者想讓彆人“看見”什麼,而是因為他們全然專注於“在場”,專注於自己與土地、與生計的每一次互動。

觀眾看到的,不再是一個表演者,而是一個真實活著的人。

她默默地打開原定的品牌合作方案,那上麵寫滿了如何將流量變現的商業邏輯。

她凝視了許久,最終按下了刪除鍵。

在隨後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郵件中,她寫道:“我們的使命,不是售賣奇觀,而是讓世界聽見泥土裡傳來的心跳聲。”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離開侗寨的前一夜,暴雨卷土重來。

沈昭岐獨自站在村口的橋頭,看著腳下再次翻湧的河水。

不遠處,十幾個侗寨的孩子打著傘,人手一部手機,竟也學著大人的模樣,對著咆哮的洪水進行一場無人觀看的直播。

其中一個膽大的女孩發現了他,回頭興奮地朝他喊:“叔叔!錄我們家譜的叔叔!你要不要也對著鏡頭說一句話?”

沈昭岐笑了笑,緩步走了過去。

他站在那個女孩的手機鏡頭前,沒有說話,隻是在孩子們期待的目光中,停頓了兩秒,然後,非常輕地,咳嗽了一聲。

那是一個幾乎無法被察覺的動作,卻像一個塵封已久的開關,瞬間點亮了所有孩子的眼睛。

那是他十五年前,每一次開啟直播時,雷打不動的習慣性動作。

孩子們“哄”地一下笑開了,純淨的笑聲在風雨中格外清亮。

他們不再看他,而是重新將鏡頭對準前方,用儘全身力氣,齊聲呐喊出那句從父輩口中聽來的、屬於一個時代的口號:

“今天風大……但我還在!”

沈昭岐轉身,將那稚嫩卻堅定的呐喊拋在身後,一步步走入雨幕深處。

在他視線無法企及的遠方,從貴州到雲南,再到更遙遠的山脈褶皺裡,無數個之前從未亮過的攝像頭,正像沉睡的大地突然睜開的眼睛,悄然亮起微光。

他繼續前行,那部老舊的翻蓋手機在口袋裡極輕微地震動了一下。

一條加密信息,隻有一個字的發件人:“故”。

內容更短:

“西南,七十九號界碑,鷹巢暗了。”

沈昭岐的腳步沒有停下,隻是抬起頭,望向西南方連綿不絕的黑色山影。

那裡的山,比黔東南的,更高,也更安靜。死一樣的安靜。

喜歡退圈後,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請大家收藏:()退圈後,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天師歸來都市伏魔錄 致命重生:化學物語 天下一帝秦始皇 大明:剛穿越就被錦衣衛抓了 殺敵漲修為?我以鐵血築長生 魂穿五代,我占壽州為王 讓你教書啟民智,你教全民修武? 世子去哪了? 公路求生:被抹殺後,她讀檔重來 明末:從遼東開始,打造盛世帝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