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清晨,天剛蒙蒙亮,玄雲觀內便一改往日的清靜,充滿了忙碌的聲響。
開工前,汪細衛將幾位老師傅聚在一起,再次明確了施工原則:不張揚、不討論、乾好活。
大家心領神會,都是老江湖,明白有些活計知道得越少越好。
首要任務便是修繕最為破敗的屋頂。
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,使得大片屋瓦鬆動、碎裂,甚至長了青苔和雜草,椽子也多處腐朽,亟待更換。
張木匠和李木匠兩位老師傅先是圍著主殿和前殿轉了幾圈,眯著眼打量屋頂的坡度、衡量屋簷的深度,手指在空中虛劃著計算椽子的間距和數量。
兩人不時低聲交流幾句,用的是行內人才懂的術語。
“老規矩,前簷九根,後簷七根,中脊加粗,錯不了。”張木匠磕了磕煙袋鍋,最終定了方案。
“成,就按這個數下料。那堆杉木料子不錯,夠乾,正合用。”李木匠點頭附和。
方案既定,汪細衛立刻組織人手搭建牢固的腳手架。
老師們傅經驗豐富,搭的架子又穩又安全。隨後,最辛苦的活開始了——上房揭瓦。
汪細衛身先士卒,帶著幾個身手相對敏捷的師傅爬上屋頂。
山巔之風果然名不虛傳,剛上去就感覺衣袂獵獵作響,人在傾斜的屋麵上需得格外小心才能站穩。
“大家夥兒腳下踩穩嘍!腰裡安全繩都檢查一遍!”汪細衛大聲叮囑著,風聲幾乎要將他的聲音吹散。
一摞摞舊瓦被小心地傳遞下來。
灰塵、積年的鳥糞、枯枝敗葉、甚至還有小蟲子的乾屍,隨著動作簌簌落下,撲了人滿頭滿臉。
“呸呸呸!這陳年老灰!”袁石匠在下邊接應,被嗆得直咳嗽,惹得眾人一陣笑。
“老袁,接穩點!這可都是老物件,輕拿輕放!”上麵的老師傅笑著喊。
好的瓦被仔細地分類堆放在一旁,準備清洗後複用;碎裂破損的則直接扔到一邊,集中處理。
很快,屋頂的木質椽條暴露出來,許多已經明顯腐朽變形,用手一摳就能掉下木屑。
“不行了,這些椽子都酥了,得全換!”汪細衛檢查後,果斷下令。
於是,舊的椽子也被一根根拆下,從屋頂傳遞下來。
這些木頭雖已不堪再用,但都是上好的乾材,玄雲道長看著覺得可惜,便讓清風和小工們將其搬到後殿簷下堆放整齊:“留著以後當柴火燒,冬天取暖也好。”
接下來便是木匠們大顯身手的時候。
張、李兩位木匠根據定好的尺寸,在那堆如山的木材裡精準地選出合適的料子,彈線、鋸料、刨光、開榫卯……
動作嫻熟流暢,伴隨著鋸子的“嘶嘶”聲和刨花的清香,一根根嶄新的、光滑筆直的椽子便被製作出來。
鋪設新椽子更是技術活,間距、水平、牢固度,每一樣都至關重要。
老師傅們相互配合,吆喝著號子,將一根根沉重的椽子精準地架設到位,再用大鐵釘牢牢固定。
椽子鋪好,接著是鋪釘椽皮望板),最後才是重新蓋瓦。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,老師傅們配合默契,雖忙碌卻不見慌亂。
汪細衛則像個救火隊員,哪裡需要就往哪裡跑,既要協調物料,又要緊盯安全。
不時高聲提醒:“王師傅,左邊那根再敲實一點!”
“下麵遞瓦的慢點!上麵接穩了!”
“安全繩!安全繩掛好!”
山頂風大,給高空作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
有時一陣強風刮過,吹得人幾乎睜不開眼,瓦片都差點拿不住,不得不暫停作業,等風勢稍緩再繼續。
原本幾天的活,硬是足足花了一個多星期才徹底完成。
當最後一片瓦被穩穩地安放在屋脊上,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。
嶄新的椽子、平整的望板、以及重新排列整齊、清洗乾淨的青瓦,其間還巧妙地嵌入了幾片透光的“亮瓦”,使得整個玄雲觀的屋頂煥然一新。
在陽光下泛著質樸的光澤,與周圍蒼翠的山色融為一體,顯得更加古樸莊重,氣派非凡。
玄雲道長仰頭望著修繕一新的屋頂,臉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,連連點頭:“善!大善!有勞諸位老師傅了!辛苦了!”
雖然過程辛苦,但看到成果,每一位老師傅黝黑的臉上都洋溢著自豪和滿足的笑容。這第一步,總算踏踏實實地邁出去了。
感謝書友’醉臥紅塵煙雨處‘送來的點讚,特為醉臥紅塵煙雨處加更。
感謝大家的陪伴,感謝大家的催更,感謝大家送來的為愛發電和各種禮物。
最後厚顏求一下五星好評,幫忙點點收藏,關注一下我的個人賬號,謝謝各位!
喜歡山裡那點破事請大家收藏:()山裡那點破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