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待新城落成,燕王殿下必會邀請各位大人前往參觀。"糜竺話音未落,帳內眾人已麵露訝異。眼下才一月底,僅用兩三個月建城,未免有些天方夜譚?
雖說草原築城不似中原那般繁瑣,這座塞外新城主要用作燕國日用品交易,兼營草原部落的牛羊馬匹買賣,無需建造太多民居。但聽聞糜竺說兩三月就能完工,眾人仍不禁感歎燕王殿下的非凡魄力。
得知無需烏桓部族出力相助,帳內眾人難掩失落。若能參與築城,將來定能獲得百倍回報啊!
糜竺和顏悅色地解釋道:"烏桓王,諸位大人,關於新城互市,燕王殿下有幾個基本要求。開市後一切須遵燕王令,互市規章與獎懲條例皆需明確,以保障雙方權益。"
"鑒於烏桓部族沒有自己的文字,所有文書均需使用漢字。草原各族多通漢語,故以漢語為官方語言。"
"另,新城方圓五十裡內,除燕王殿下可駐軍外,其他部落不得駐紮兵馬!此舉是為防止城內衝突引發戰亂,望諸位大人理解。"
雖然對燕王提出的種種規定心有不甘,但眾人終究還是能夠領會其中深意。
草原部族世代遊牧,不曾創製本族文字,曆史全憑口耳相傳。
草原亦無成文法典,律令條文皆需漢人官吏或文人代為擬定。
烏桓貴族們隻需留心,莫讓精明的漢人製定出損害他們利益的法令即可。
語言障礙更易解決——烏桓部族雖有本族語言,但漢人卻聽不懂烏桓語。
總不能讓漢人們都去學烏桓語言吧?
漢語則不同,大漢帝國周邊番邦部落皆能說流利漢語,連目不識丁的牧民也能用漢語簡單交流。
駐軍問題尤為關鍵:草原上常因細微摩擦便引發爭鬥。
新城集市彙聚北方各部首領,難免滋生事端。
若長期駐守精銳之師,既可震懾宵小,又能避免部落首領無故生釁。
麵對燕王駐軍之請,丘力居與帳中眾人眼神交彙,旋即應允。
見烏桓貴族應下王上所提諸事,麋竺眉間憂色稍霽。
雖不解燕王為何提出諸多非常之請,但麋竺深信王上必是為大漢北疆長久計。
劉鳳堅持這些嚴苛條件,實藏深遠圖謀。
新城所有交易皆須依漢製辦理,用漢字記錄文書,以漢語商議價錢。
看似尋常舉措,實為高明至極的文化浸潤。
草原牧民將漸習漢語,慣用漢字,本族語言終將沒落。
北方草原的遊牧部落在無形中逐漸接納了中原文明的熏陶,從婚俗禮儀開始效仿漢族傳統,最終被中原文化所交融。
若再推行聯姻政策,那些剽悍的草原部眾終將轉化為溫順的漢民,民族融合之路便會更加順暢。
這正是劉鳳構思的文化滲透策略——以溫和手段實現對草原牧民的歸化。
邊塞貿易城邦不僅肩負著商品流通的職能,更是文化傳播、民族交融、軍事互通與政治協商的重要樞紐。
常駐精銳部隊的深層用意不言自明。
而駐軍提議中暗藏的關鍵玄機,將成為製約草原貴族的致命軟肋——駐軍規模完全取決於各部首領的順從程度。
若諸部安分守己,便隻駐守五千精騎;若有人心懷不軌,四萬黃金火騎兵必將坐鎮邊關。
帳內烏桓貴族尚未參透這層機巧,來日恐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。
但對數十萬烏桓牧民而言,融入大漢帝國實乃莫大福祉。擺脫部落仇殺的動蕩歲月,舍棄落後陋習,換來安穩富足的新生活,豈非美事?
三日內,麋竺全權籌備迎娶娜塔公主的典禮事宜。至今日諸事齊備,他率數百鐵騎護衛,與難樓統率的數千烏桓戰士共同護送朱紅婚車,浩蕩隊伍正徐徐向薊城進發。
大草原上饋贈的禮物,多以牛羊駿馬等牲口為主,間或夾雜著稀有的精致皮料。
丘力居統領的四大部族頭領——難樓、蘇仆延、烏延與傲爾拉,精心挑選的絕色佳麗,皆是本族血脈相連的親近女子,甚至不乏掌上明珠般的親生女兒。
燕王開出的聘禮極其貴重,以丘力居為首的幾位首領也紛紛獻上部落珍藏的奇珍異寶,預備呈獻給燕王殿下。
這些在丘力居等人眼中價值連城的贈禮,或許在世家豪門看來不過爾爾,但終究是份厚重的心意。
為確保龐大的迎親隊伍平安抵達薊城,烏桓王庭調集了五千驍勇善戰的精銳戰士,由沙場老將難樓親自統率護送。
麋竺同樣派出偵察小隊,令張飛率領五千黃金火騎兵臨時聽候調遣,護衛這支規模宏大的迎親隊伍返回薊城。
在北疆長城界內,沒有馬匪敢在周邊造次,燕王劉鳳的威儀不容!
鮮卑貴族們不敢輕易差遣牧民在附近放牧。
烏桓權貴們也不會貿然讓牧民在周圍棲居。
眾人心照不宣地將那片草場視為燕王治下的領地。
既然身處相對安全的邊疆地帶,為何烏桓權貴與麋竺仍要嚴陣以待,派遣上萬大軍護送呢?
他們真正要防範的敵人,正是始終對燕王心懷怨懟的右北平太守公孫瓚。
幽州,右北平郡,土垠城。
當公孫瓚獲悉烏桓王庭的迎親隊伍正返回薊城時,確實集結麾下兵馬,打算突襲這支隊伍。
但得知張飛親率五千黃金火騎兵護航,外加難樓帶領五千王庭精銳隨行護衛後,
公孫瓚滿腔熱忱頓時冰涼,假扮馬匪偷襲的計劃,隻能黯然作罷。
喜歡三國: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請大家收藏:()三國: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