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何況燕王還兼任幽州牧,玄菟、真番、臨屯、樂浪四郡皆屬其轄境。三年來北疆在其治理下物阜民豐,糧草供給當無虞慮。加之王國毗鄰遼東郡,遠征途中可節省大量輜重損耗。"
何進適時向同僚使了個眼色,文武百官立即齊聲附議:"懇請陛下下詔命燕王率軍征討王國,揚我國威!"
劉宏雖稱不上明君,卻也洞悉何進此舉實為阻止燕王奉詔入京。若非聽聞風聲,素來與燕王不睦的何進怎會主動將建功立業的機會拱手相讓?
按理說,燕王劉鳳身兼驃騎大將軍、太尉、幽州牧數職,既是皇族宗親,又是燕國國君,身份尊貴顯赫。
討伐域外番邦之戰,無論如何也無需燕王親自率軍遠征。這般安排,分明是有人心虛,唯恐燕王帶兵入京,動搖自身權勢。正因如此,何進才會千方百計阻撓燕王返京。
想通其中關鍵,劉宏自然不會應允何進等人的奏請。
真當朕是昏君嗎?若下旨令燕王出征,至少一年半載無法回師。屆時何進若趁機聯合群臣,逼迫朕立辯兒為儲君,朕雖能拖延一時,卻難拖延一兩年之久。到那時,局麵必將失控,朕決不能讓何進這屠夫的陰謀得逞。
劉宏當即駁斥道:“荒謬!燕王何等尊貴,豈能輕易涉險?再者,燕王身負幽州牧之職,若統兵遠征,恐有不妥。”
“北疆苦寒,民生凋敝,又經戰亂摧殘。雖在燕王治下漸有起色,但遠征糧草輜重仍難籌措。更何況,朕早已允諾免征北疆十年賦稅,亦不征調北疆兵卒民夫。”
“此外,朕對燕王另有安排,無暇遠征。三軍統帥人選,大將軍還是另擇良將吧。”
何進對天子的回應早有預料。他心知肚明,陛下召燕王回京,無非是想借其兵力製衡自己。若燕王率精銳之師入京,自己豈能安穩度日?
倘若皇次子劉協被立為儲君,將來登基,第一個要鏟除的,必是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。
當前必須阻止燕王劉鳳率領麾下精銳之師進駐洛陽城。
隻要燕王無法帶兵入城,便無人敢阻撓我擁立外甥為帝國儲君。
何進手捧玉笏,作出一副憂國憂民之態,朗聲進諫:
“陛下,燕王殿下乃當朝第一大將,若不允其領兵出征,豈非有違祖製?”
“陛下,燕王身兼驃騎大將軍、太尉要職,此番征討王國豈能缺他?”
劉宏麵色陰沉,見何進死咬燕王掛帥之事不放,若強拒其請,他必再尋借口,明日早朝定會串聯百官,在燕王之事上糾纏不休。
劉宏慵懶地倚靠龍椅,擺擺手道:
“既然眾卿皆推舉燕王,便由他領兵征討王國。”
“陛下聖明!”何進率先高呼,百官紛紛捧笏附和。
劉宏掃視群臣,隻覺厭煩,起身冷聲道:
“既無要事,退朝!”
說罷,他領著張讓及一眾宦官宮女大步離去。
“臣等恭送陛下!”百官跪地叩拜。
片刻後,眾人陸續離宮,各自登車回府。
………………
北宮長廊。
劉宏屏退左右,僅留張讓隨侍:
“阿父,速派心腹密告燕王,詳述朝堂局勢,莫讓他誤會朕意。”
“務必提醒燕王,勿因征討王國而誤了洛陽大事。”
張讓起初不解陛下為何準奏,細想後頓悟其深意。
張讓聽罷陛下的囑咐,立即會意地躬身應道:"老奴明白,定當妥善安排此事。"
洛陽城·南城區·大將軍府
何進端坐主位,將朝堂之事娓娓道來:"諸位以為,此事當如何應對?"
陳琳率先出列進言:"大將軍明鑒,依下官之見,陛下此舉意在為燕王爭取時間。此刻若不采取行動,恐生變故。雖說陛下已準奏令燕王領兵征討叛軍,但先前已暗中遣使赴薊城。當務之急是搶先頒下聖旨,造成既定事實。"
何進撫須頷首:"孔璋此言甚是。"
袁術見機上前道:"大將軍,燕王縱使要進京,至少也需兩月準備。不如趁此時機,儘快促成冊立劉辯殿下為儲君之事。屆時燕王即便率軍而來,也為時已晚。"原來上次議事時袁術未能進言,眼見袁紹、曹操出儘風頭,這次特意搶先發言。而曹操此次則選擇靜觀其變。
曹操深知發小袁術的脾性,上次自己鋒芒畢露,對方必然心存芥蒂,索性收斂些為好。
他暗自嗤笑:袁術此人雖才乾不俗,卻總因狂妄自大埋沒了長處。
何進聽罷袁術諫言,撫掌稱善:"公路所言極是。明日早朝,本將便聯合百官奏請陛下速立太子。"
"至於劉鳳那邊,就以大將軍府名義派人催他即刻發兵,征討王國,收複疆土。"
"再傳令右北平公孫瓚盯緊劉鳳動向。有此雙管齊下,量他也掀不起風浪。"
"大將軍英明!"眾人齊聲應和。
不多時,兩隊信使自大將軍府疾馳而出,分赴北疆——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一隊直奔薊城王宮,持令督促燕王即刻出征;
另一隊趕往土垠城,令公孫瓚嚴密監視燕王,絕不許其率軍西進洛陽。
翌日早朝,以何進為首的百官於崇德殿聯名上書,請立嫡長子為儲君。
早有準備的劉宏卻以"皇子年幼"為由按下不表。
何進雖遭推諉卻未露頹色——陛下能推一時,還能推一世不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