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寧輕聲應道:"妾身明白,君上亦需多加小心。"
永漢元年四月廿五,劉鳳親率三千禦林鐵衛及五萬步騎南下征討董卓。
按矯詔所示,各路諸侯本應會盟於酸棗。
劉鳳心知諸侯們已陸續抵達,卻故意拖延行程。他盤算著待諸侯們推舉出盟主後,局麵將更有意思。
這五年蟄伏終見天日,劉鳳內心澎湃。隻待董卓焚毀洛陽、聯盟瓦解,十七路諸侯各自征伐之時,真正的亂世便將開啟。
兗州陳留郡,酸棗會盟之地。
先期抵達的十六路諸侯已安營紮寨,作為發起者的曹操正忙著接待。聯軍三十萬之眾的營帳連綿數百裡。
酒宴間,河內太守王匡率先提議:"吾等既以清君側之名會盟,當推舉盟主統一號令。"
在座諸侯皆深以為然。他們心知肚明:有資格角逐盟主之位的,唯有尚未抵達的燕王殿下。
此外,還有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與袁術兩兄弟,以及最先發布矯詔、號召各路豪強討伐董卓的曹操。
其他諸侯既無足夠的聲望,也缺乏實力,自然難以爭奪盟主之位。
袁紹和袁術憑借家族世代累積的顯赫地位、龐大的人脈和影響力,成為有力的競爭者。
而曹操則因曾孤身行刺董卓,又率先發起討伐董卓的聯合行動,同樣具備爭奪盟主的資格。
那些自知無望的諸侯們紛紛起哄,各自推舉心中理想的盟主人選。
袁紹、袁術和曹操三人,作為真正有資格爭奪盟主之位的人物,皆是目光堅定,誌在必得。
他們深知,若能得到盟主之位,便意味著掌握天下大義的名分,並能統領三十萬諸侯聯軍。
此外,盟主之位還能帶來難以估量的聲望,吸引大批有才能的謀士和武將前來投奔。
早有野心的袁紹見狀,立刻向支持自己的諸侯使了個眼色。
魏郡太守韓馥曾是袁氏門生,又與袁紹交好,自然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支持:“祁鄉侯、渤海太守袁紹,出身四世三公之家,乃漢朝名相後人,可立為盟主。”
山陽太守袁遺是袁紹的親屬,東郡太守喬瑁亦是袁氏門生,二人紛紛出聲附和,公開推舉袁紹為盟主。
其他與袁紹交好的諸侯也接連表態支持。
而在旁的袁術則臉色陰沉,他自認才是袁氏的正統繼承人,代表汝南袁氏的唯一人選,因而向來輕視出身卑微的兄長。
然而當著眾諸侯的麵,他也不好發作,畢竟家醜不可外揚。
加之自己也清楚名聲不佳,隻得強壓怒火,勉強表態支持袁紹擔任盟主。
袁氏兄弟肩負著汝南袁氏的榮耀,若讓旁人坐穩諸侯盟主之位,他們恐將成為家族之恥。眼見眾諸侯紛紛擁護袁紹登上盟主之位,曹操麵色陰沉如墨,所幸他本就膚色黝黑,旁人難以察覺異樣。
曹操內心實則渴望那盟主之位,但麵對眾人對袁紹的擁戴,他隻得緘默不語。畢竟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顯赫威望,確實能為聯盟帶來更多利益。想通此節後,曹操起身公開支持袁紹。
袁紹假意推辭,聲稱自己德薄才淺,難當大任。待見群雄再三,便不再推諉,坦然接受了盟主之位。
公元188年四月二十八日,高聳的會盟台上旌旗獵獵。袁紹獨自登臨高台,望著象征盟柄的兵符將印,頓生豪情壯誌:"待我平定董卓之亂,必將如周公般名垂青史......"
他率領眾諸侯焚香盟誓,朗聲宣讀討賊檄文:"董卓逆賊禍亂朝綱,荼毒生靈。今我等誓師討逆,共扶漢室。皇天後土,祖宗明靈,實鑒此心!"
歃血為盟後,袁紹端坐盟主席位,各路諸侯各歸其座。會場上金戈鐵馬之氣彌漫,一場
曹操跨前一步,朗聲道:"既已歃血為盟,共奉盟主,自當聽令行事,同心輔佐漢室,切莫因各自強弱而生異心。"
此時曹操懷揣赤誠,誓要匡扶漢室,故而出言警醒眾人,以防盟內生變。
袁紹作為盟主亦邁步向前,環視眾諸侯,正色道:"袁某雖才疏學淺,承蒙諸位推舉為盟主,自當賞罰分明。國法軍紀,望諸位恪守不違。"
"謹遵盟主之命!"眾諸侯齊聲應諾。
見眾人恭敬,袁紹滿意頷首,隨即下令:"公路,著你統管聯軍糧草輜重。"
"諾!"袁術麵露喜色,欣然領命。
袁紹又道:"先鋒一職需擇猛將充任,先行汜水關探路......"
話音未落,孫堅已然起身。這位從荊南遠道而來的諸侯忠義雙全,當即:"盟主明鑒,孫堅願為先鋒!"
袁紹定睛一看,正是威震江東的烏程侯,不由喜道:"文台勇冠三軍,由你出任先鋒,聯軍必能旗開得勝。"
這位號稱"江東猛虎"的長沙太守,不僅統兵有方,更兼武藝超群。昔日征討黃巾時,孫堅親冒矢石率先登城,最終攻克宛城。如今他暫歸袁術麾下,若立戰功盟主臉上亦有光彩;縱然戰死,於袁紹亦無損失。此番孫堅率萬餘江東子弟長途跋涉前來會盟,誓要誅滅董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