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已歸順燕國,眼前這位自然就是他的君主。華雄再度單膝跪地,肅然抱拳道:"啟稟王上,末將有個非分之請......"
劉鳳溫和一笑:"華將軍但說無妨。"
華雄深吸一口氣,沉聲道:"董卓對末將有知遇之恩。如今末將既為燕將,本不該多言。雖已報效舊主恩情,仍不願與故主兵戎相見。懇請王上允準末將不參與對西涼戰事。"
話音未落,劉鳳已朗聲應允:"知恩圖報乃大丈夫所為!華將軍真乃忠義之士。準你所請!既然你與關將軍投緣,暫且為其副將,儘快熟悉我軍軍務。"
"謝王上!華雄必誓死效忠!"華雄重重叩首立誓。
劉鳳笑著再次扶起他,隨即環視帳中諸將:"全軍開拔汜水關!本王要在城樓上靜候那些諸侯。"
五萬雄師很快整裝列陣,軍容肅穆地向汜水關挺進。
......
諸侯聯軍中軍帳內。
死一般的沉寂籠罩全場。各路諸侯垂首不語,臉上儘是自我懷疑之色。初聞燕王不僅藐視西涼悍將華雄,更誇口要攻克天險汜水關時......
燕王那番表態,分明是在宣告連天下聞名的險隘汜水關,燕軍也能輕而易舉地攻克。
座中諸侯初時皆麵露疑色,暗自譏諷燕王狂妄自大。
袁紹、袁術、劉備、韓馥等人更是存了看笑話的心思,隻等著瞧燕王劉鳳如何自取其辱。
未料戰局驟變——西涼猛將華雄與關羽交鋒不過百回合,竟敗陣歸降,效忠燕王麾下。號稱天險的汜水關更被燕軍輕取,轉眼已成盟軍囊中之物。
這般結果令諸侯們瞠目結舌。燕軍戰力之強,當真配得上"天下第一雄師"之名!
眾人猛然驚覺自身與燕國的差距何止雲泥。袁紹、袁術、曹操、劉備等皆暗悔往日輕視北疆底蘊。倘若真與燕國兵戎相見,誰有勝算?
正思緒紛亂時,傳令兵疾步入帳:"稟盟主,燕王邀諸位至汜水關議事!"
數十道目光齊射向盟主袁紹。
但見袁紹振衣而起,環視眾人高聲道:"既如此,我等便同往汜水關,聽聽燕王又有何高見!"
旌旗獵獵,三十萬聯軍仍駐關外,唯眾諸侯隨袁紹入關。
——
汜水關內,燕軍士卒正清掃戰場,戒備森嚴。
見諸侯至,周泰上前抱拳:"諸公,吾王已在城樓恭候多時。"
袁紹微微頷首:"有勞周將軍引路。"
在周泰引領下,袁紹帶著各路諸侯登上汜水關城樓。眾人走進閣樓時,齊聲拜見:"參見燕王殿下!"
劉鳳正專注研究洛陽城周邊的防務圖,聽聞眾人問候,轉身和煦地說:"諸位免禮,都請入座。"
作為燕國之主、皇室宗親之首、當今天子的皇叔,劉鳳的身份尊貴非常,自然居於主座。即便是盟主袁紹也毫無異議,在場諸侯更覺理所當然。
"謝燕王恩典!"諸侯們恭敬行禮後,依照各自實力分列就座。
劉鳳環視眾人,徐徐道來:"諸位,我軍不負眾望,已攻破天下雄關汜水關。此役殲滅西涼軍一萬,俘獲三萬餘人。敵將李肅率五千鐵騎突圍,逃往虎牢關據守。依寡人預料,接下來我們極可能在虎牢關直麵董卓本人。不知諸位是想繼續統率三十萬聯軍進兵虎牢關,還是由寡人先率五萬精兵前往駐紮?"
這番話中透著幾分揶揄之意,仿佛在嘲弄諸侯們的無能。若在場者尚存血性,定當率聯軍與西涼軍決一死戰,如此燕國將士便可減少傷亡。
汜水關城樓之上,諸侯們聽出燕王話中的調侃,雖感屈辱卻無言以對。眾人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盟主袁紹,等待他表態。
袁紹感受眾人注視,正襟危坐拱手道:"承蒙燕王厚愛!既然殿下已攻克汜水關,虎牢關不妨交由我們聯軍來攻打。"
眾人皆言共伐董賊,豈能隻讓燕國一家出力!”
“甚好!”劉鳳聞言,滿意地含笑應允。
忽聞袁術憤然作聲:“燕王殿下,華雄助紂為虐,我軍將士甚眾。既已擒獲此賊,還望交予聯軍處置,以慰陣亡將士在天之靈。”
此言一出,眾諸侯目光齊集於上首的燕王。
眾人心知肚明,華雄實乃主動歸降,並非被俘。袁術此舉,既想阻截良將投效燕國,又給燕王出了道難題——
若交出降將,必寒將士之心;若不交,則有負盟軍情誼。
無論作何選擇,皆是兩難之境。
劉鳳目光掃過下首的袁術,暗自冷笑:"諸公猶不死心,仍想用這等拙劣伎倆為難本王?"
於旁人而言確是棘手之事,然劉鳳早已成竹在胸。
"袁公路此言何意?"燕王直視袁術,語帶威嚴,"沙場交鋒,生死各安天命。華將軍既已棄暗投明,便是燕國將領。爾索要我朝大將,莫非有意挑釁燕國國威?"
劉鳳猛地一拍桌案,霍然起身抽出腰間佩劍【淩虛】,寒光凜冽的劍鋒直指袁術,劍拔弩張之勢令滿座皆驚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在座諸侯眼見燕王如此架勢,不由得倒吸涼氣。這位王爺怎的動不動就要兵戎相見?難道不能坐下來好好商議?
麵對強勢的燕王,眾諸侯誰也不敢觸其鋒芒。袁紹急忙起身打圓場:"燕王明鑒!公路絕非此意!他隻是一時感慨陣亡將士,絕無他意!想必公路不知華雄將軍乃是投誠,這才產生誤會,還望殿下海涵!"
劉鳳冷哼一聲,鏘然收劍入鞘,不耐煩地揮手道:"本初慎言!如今汜水關已破,董賊西涼軍不日將至虎牢關。諸位速去備戰,寡人靜候佳音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