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伏擊失利,董卓與眾將早有預料;然燕軍全師撤回洛陽之舉,卻令眾人困惑不已。
董卓轉身望向女婿,蹙眉問道:"文優,依你之見,燕王此舉意在何為?大好戰局,竟突然撤兵?"
李儒撚須沉吟:"相國明鑒,眼下情報有限,實難揣度。然屬下推測不外兩種可能:一是北疆突發變故,燕王不得不回師應對;二是洛陽城內諸侯生變,迫使其撤兵回防。"
"無論原因為何,燕軍撤退於我西涼軍實乃良機。當趁勢東出,收複弘農、曹陽、廬氏、澠池諸城。如此既可減輕函穀關壓力,又能拓展回旋餘地。"
"更可部署伏兵於要道,若有不識時務者敢來犯,必教其有來無回。隻要沒有燕軍參戰,我西涼勁旅橫掃諸侯聯軍易如反掌。"
帳內諸將聞言,皆深以為然。董卓撫掌大笑:"文遠真乃吾之張良!此事便交由奉先與稚然統兵,務必奪回各城。"
攻克弘農、曹陽、廬氏、澠池諸城後,你們就駐軍曹陽城,順便監視洛陽動向。
若遇燕軍來襲,務必緊閉城門,立即率西涼軍撤回函穀關。
若是其他諸侯來犯,就給老夫狠狠地打,最好能全殲來犯之敵。
李傕和呂布同時起身抱拳:"末將遵命!"
呂布心裡卻老大不樂意。他早想投奔燕國,實在不願與燕軍兵戎相見。不過既是董卓軍令,他也隻能奉命行事。好在董卓說了,遇見燕軍可以撤回函穀關。
兩人很快點齊數萬西涼鐵騎,風馳電掣般殺向各城。在"飛將"呂布指揮下,五萬大軍勢如破竹,很快拿下弘農、曹陽等城,每城留守五千人馬。
呂布和李傕親率三萬精騎,埋伏在曹陽城外的山坡上,同時派出探馬偵察敵情。
兩人正圍著篝火取暖,探子快馬趕回稟報:"洛陽方向發現約萬人馬,正朝曹陽急速逼近!"
呂布連忙追問:"可看清旗號?是不是燕軍?"
探子仔細回想後答道:"打著"曹"字旗,並非燕軍。"
呂布聞言大笑:"不是燕軍就好!敢打"曹"字旗的,定是曹操那逆賊無疑!"
咱們正好給曹操設個埋伏,叫那叛徒有來無回,李將軍覺得怎樣?
隻要不是燕隊,李傕還沒怕過誰,他獰笑道:"呂將軍說得對,咱們得好好招待這位老同僚......"
很快,三萬西涼軍埋伏妥當,靜待曹操帶領一萬兵馬落入圈套。
...............
曹操率領眾將及一萬兵馬向函穀關進發。此前燕王曾告知諸侯,董卓正在函穀關坐鎮。
通往函穀關的道路已被燕軍清理,一路暢通無阻!
當曹操率軍行至曹陽城附近時,果然落入呂布與李傕設下的埋伏。
曹操勒住戰馬,安撫著躁動的坐騎,望向對麵的西涼第一猛將呂布。
望著赤兔馬上手持方天畫戟的呂布,曹操毫無懼色:"呂將軍,董卓禍亂朝綱,欺淩天子,何不棄暗投明歸順聯軍?"
呂布揮舞畫戟,厲聲嗬斥:"曹孟德,你這背主之徒,也配在此大放厥詞!"
按潛規則,曹操曾效力董卓麾下,已屬董卓部屬)
"呂布休得放肆!"夏侯惇見主,怒不可遏,挺槍躍馬直取呂布。
"哼!"呂布輕踢赤兔馬,揮戟迎戰。兩將交鋒數合,李傕突然率一萬西涼鐵騎從左翼殺出。
曹操拔劍指揮左翼防禦,急喚夏侯惇:"元讓快回,先禦敵要緊!"
話音未落,右翼又傳來喊殺聲——曹性率另一萬西涼鐵騎殺到。
曹軍潰敗
曹操心中一凜,急喚身旁的曹洪:"子廉!速引兵阻截右翼敵襲!"
西涼鐵騎分三路殺來,其勢如虹。曹操親率的一萬兵馬雖為諸侯聯軍精銳,到底多是新募之卒。
西涼軍則不同——這些百戰悍卒雖軍紀渙散,卻是實打實的虎狼之師。更不必說還有"飛將"呂布親臨戰陣,其勢愈不可擋。
夏侯惇佯攻詐敗,撥轉馬頭便撤。
呂布從容調度三軍,對曹軍形成合圍之勢。轉眼間,曹軍死傷枕藉,諸將拚死護著曹操向洛陽方向突圍。
危亡之際,曹洪舍命獻馬:"天下可無洪,不可無公!"此言一出,曹操終生厚待這位族弟,後日更封其為驃騎將軍、樂城侯。
殘部退至永寧城郊,清點人馬竟不足三千。曹操由夏侯惇攙下戰馬,坐在青石上環視垂頭喪氣的部眾。
忽然——
"哈哈哈!"曹操仰天大笑,"好個西涼軍!竟教我曹孟德著了道兒!"
這突兀的笑聲驚得夏侯惇、曹仁等將麵麵相覷。眾將士暗自嘀咕:莫非主公受過甚,失心瘋了不成?
[
眼下夏侯惇急忙上前勸道:"主上,勝負乃行軍常理,豈能因一役失利便一蹶不振!主上放心,吾等定當輔佐主上重振旗鼓,再度起兵征討那董賊麾下的西涼軍。"
曹氏與夏侯氏眾將更是紛紛進言,懇請主上振作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