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鳳身披七海蛟龍甲,血色披風獵獵作響,手中天龍破城戟寒光凜冽,腰間名劍【淩虛】斜挎,胯下汗血寶馬【烈焰】昂首長嘶。
他勒馬回望——三千金甲白袍的禦林鐵衛與三萬幽燕輕騎已嚴陣以待。劉鳳高舉長戟,朗聲喝道:“大軍開拔!”
頃刻間,三萬三千燕國精銳如洪流北向,直指故土。
昨日永華殿內,十六路諸侯與百官已議定諸事,自無需再行通告。然燕軍動向仍驚動了時刻緊盯營寨的諸侯聯軍。
突如其來的動靜怎能不引人注意?每位皇家禁衛都配備五匹草原駿馬,其中一匹用於騎乘,其餘四匹則馱載箭囊與糧草物資。
江南輕騎兵的配置則是每人三匹戰馬,騎乘一匹,另外兩匹負責運輸弓箭和軍需補給。
雖僅有三萬三千將士,但隨行軍馬數量竟達十萬之眾,如此雷霆般的馬蹄轟鳴,自然驚動了各路諸侯的聯軍。
諸侯與朝臣們心知肚明,今日燕王率軍北歸,是為平定公孫瓚糾集的四十萬叛軍。但當他們目睹燕隊擁有十萬草原良駒時,眼中頓時燃起貪婪的火焰,臉上寫滿了嫉恨之色。
多數諸侯麾下能有千餘騎兵已屬難得,即使盟主袁紹軍中也不過兩千騎兵。有些諸侯的部隊甚至沒有成建製的騎兵,僅有將領才配戰馬。
親眼見證燕國十萬鐵騎的壯觀場麵,諸侯們怎能不心生嫉妒?可惜他們也就隻能暗自眼紅,對燕王根本無可奈何,最多在心底詛咒:但願北方叛亂真能摧毀這個強大的燕國!
隨著頭頂的龐然大物離去,洛陽城內的十六路諸侯徹底放縱起來。雖然城內還駐守著兩萬燕軍和十萬西涼降兵,但既然他們的君主已率主力北歸,諸侯們自然不再把關羽、張飛、張遼等人放在眼裡。
諸侯們的行為愈發肆無忌憚,漸漸變得猖狂起來。孫堅的江東軍此時駐紮在皇宮廢墟之中——自從與燕國聯姻結盟後,孫堅便與諸侯聯軍徹底決裂。選擇皇宮作為駐地,本質上就是不願與其他諸侯同處一地。
汜水關一役,袁術的背信棄義導致數千江東子弟兵命喪沙場,使孫堅損失了近三分之一的精銳戰力。
孫堅踴躍加入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行動,本指望借此博取聲名,同時發筆戰爭財。
誰知事與願違!
這位江東猛虎率部西征董卓,不僅聲望未漲分毫,連預想的財貨也未見蹤影,令他好生惱火。
盛怒之下,孫堅索性命士卒洗劫皇宮。本以為能擄獲珍寶,不料宮殿早被董卓與劉捷足先登,值錢物件儘數掠空,隻餘些零碎雜物。
看著搜羅來的破爛,孫堅怒揮古錠刀,將跟前木樁砍得木屑橫飛。
忽見黃蓋疾奔而來,抱拳稟報:"主公!偏殿南側枯井中似有寶光隱現!"
"速引路!"孫堅收刀入鞘,大步流星趕赴井邊。果然望見井底異彩流光,當即喝令:"愣著作甚?快取上來!"
眾軍士連忙垂下繩索。待打撈上來,竟是一具宮女屍首,雖亡數日卻容顏如生。眾人細看時,發覺其頸間懸著個精致錦囊。
孫堅對死屍毫無興趣,隻盯著那件能散發奇光的寶物,眼中精光閃爍。
火把照亮了營帳,孫堅立即示意身旁的猛將:"公覆,速取錦囊。"
黃蓋抱拳領命,利落地解下懸掛的錦囊,恭敬呈上。孫堅接過繡花錦囊,指尖觸到其中堅硬的物件——一個朱漆木匣,黃金鎖扣在火光下泛著冷光。
他猛然發力,金鎖應聲而落。匣中靜靜臥著一方玉印:四寸見方,五龍盤繞,邊角鑲金的缺口格外醒目。月光穿過帳簾,照在"受命於天,既壽永昌"八個篆字上,赫然是之寶。
孫堅手指微顫,轉向帳中那位飽讀詩書的將領:"德謀,你來辨個真偽。"
程普謹慎捧起玉璽,借著燈火反複查驗,忽然跪地高呼:"恭喜主公!此乃真品。昔日卞和獻玉,兩遭刖刑仍抱璞泣血;始皇命李斯篆刻,洞庭湖投璽鎮浪——正是這方傳國玉璽!"
[
始皇三十六年,嬴政東巡至華山腳下,忽遇一神秘人持璽攔駕。此人將玉璽交予侍從道:"代還祖龍",旋即消失無蹤。至此,失落的國寶重返掌中。
秦亡之際,子嬰將此璽獻於高祖。後王莽篡位時,孝元皇後怒擲玉璽於地,致螭鈕崩缺一角,遂以黃金修補。
東漢光武中興後,此璽世代相傳。至十常侍之亂,少帝流離北邙,返朝時玉璽竟不知所蹤。
今將軍得此重寶,豈非天意屬孫氏當興?
孫堅接過溫潤玉璽,喜動顏色:"德謀所言極是,明日便辭彆諸候,率部返吳。"遂密令三軍緘口。
豈料軍中早伏袁術暗探。此人見孫堅突頒禁言令,心知有異,當夜潛出營地,直奔袁紹大帳。
時袁紹正觀冀州輿圖,忽見文醜入帳稟報:"江東密使求見,稱有要事相告。"袁紹略作沉吟,即命帶人入內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文官躬身抱拳領命,隨即轉身大步跨出營帳,身影沒入營地外的晨霧中。
不多時,一名身著江東的斥候掀開帳簾。
暗探屈膝跪地,抱拳高聲道:"拜見盟主!"
袁紹高坐主位,目光如炬:"何事稟報?"
"確有要事。"暗探神情肅穆,"昨夜孫堅在宮中枯井——"話音戛然而止,他環顧四周後壓低聲音,"打撈出了傳國玉璽。"
案幾猛然震動,袁紹霍然起身:"此話當真?"
"千真萬確。"暗探以指指天,"末將親自執火把照看全程。現孫堅已密令全軍整裝,天亮便托病請辭。"
"好!好!好!"袁紹連讚三聲,袖中手指微微發顫,"且去領賞歇息。"
......
破曉時分,聯軍大帳內燈火通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