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堅忽然離席抱拳:"恕某舊疾發作,需回長沙調養。"
帳內空氣驟然凝固。
袁紹把玩著青銅酒樽,忽然輕笑:"本座還以為...文台兄是得了傳國玉璽,急著回江東登基?"
"玉璽?!"滿座諸侯嘩然,案幾翻倒之聲此起彼伏。
洛陽議事廳內,孫堅心頭驟然一緊,麵上卻仍作疑惑狀:"玉璽?袁公此言何意?"
袁紹案前猛然擊掌,檀木幾案震得嗡嗡作響:"文台何必作態!十八路諸侯共襄義舉,為的就是誅董賊、扶漢室。如今你私藏社稷重器,莫非欲效王莽乎?"
列席諸侯聞言俱是一驚。袁紹繼續厲聲道:"傳國玉璽乃天命所歸,理當交由盟軍處置。待迎回聖駕之日,陛下定會厚賞孫將軍。"
孫堅持劍而立,青銅鎧甲鏗鏘作響:"某確實未曾見過什麼玉璽。"
袁紹眼中寒光閃爍,暗自咒罵:"江東鼠輩,真當有燕國撐腰便可肆無忌憚?"當即冷笑著揭破:"那昨日午時,孫將軍命親衛從建章宮井中打撈之物,今在何處?"
孫堅虯髯怒張,聲如雷霆:"袁本初!爾這是要構陷忠良?"腰間古錠刀隱隱顫動。
"好個指天誓日的江東虎!"袁紹陰惻惻道,"此刻交出玉璽尚可留些體麵,莫要..."
話音未落,孫堅已戟指蒼穹:"皇天在上,若孫某私藏玉璽,願受萬弩穿心之刑!"
堂下頓時嘩然。孔融、陶謙等諸侯紛紛進言:"盟主,孫將軍既發此重誓,想必確有冤情。"劉岱更是指著袁紹腰間佩玉譏道:"袁公路案頭那方和田玉印,倒比傳國璽更惹眼些。"
袁紹見眾諸侯偏向孫堅,也不多言,立即命文醜押上潛伏在江東軍中的密探。
那名細作被帶上後,袁紹指著他對孫堅冷笑道:"昨夜打撈古井時,此人可在場?"
孫堅見軍中竟有叛徒,頓時勃然大怒,當即抽出古錠刀要斬殺此人。
袁紹見他要滅口,迅速拔劍格擋,厲聲喝道:"孫文台,爾欲滅口耶?"
二人刀劍相向,營帳內頓時劍拔弩張。
顏良、文醜兄弟同時按劍而立,緊盯著孫堅。程普、黃蓋、韓當三位老將也立即拔劍,與袁紹部下對峙。
眼看雙方就要火並,曹操急忙率眾諸侯上前調解。
孫堅被眾人拉開後,二話不說便帶著三員大將離開聯軍,率軍撤出洛陽。
見孫堅果然攜傳國玉璽離去,袁紹怒火中燒,決意回營後立即修書,派心腹送往荊州牧劉表處,請其務必派兵奪回玉璽。
聯軍中軍帳內,諸侯們對孫堅撤軍一事渾不在意,依舊歌舞升平。
曹操見眾人如此頹廢,不禁扼腕歎息。如今燕王與孫堅相繼離去,聯軍僅餘十五路諸侯。討伐董卓的重任本應落在聯軍肩上,可眾諸侯卻仍沉迷酒色,毫無進兵長安之意。
曹操仰頭飲儘杯中酒,目光灼灼地望向袁紹道:“董卓逆賊挾持天子與朝臣逃往長安,此刻正是聯軍乘勝追擊的絕佳時機。盟主,我八萬雄師為何不直取長安,剿滅西涼叛黨,迎陛下還都洛陽?”
袁紹心思早被傳國玉璽牽絆,加之諸侯皆畏西涼兵鋒,便敷衍道:“孟德,將士久戰疲敝,此時強攻長安恐非良策。”
曹操拍案而起,怒斥道:“董卓焚毀洛陽,劫持聖駕!如今天下百姓殷盼義師誅逆勤王,諸公卻在此畏縮不前?”
席間諸侯紛紛附和袁紹:
“盟主自有韜略,吾等唯命是從!”
“士卒尚未休整,倉促出戰傷亡難料啊!”
“西涼軍凶悍,將士們實在心有餘悸……”
曹操冷眼掃視眾人——這些冠冕堂皇的托辭,不過是為保存實力罷了!當初燕王與孫堅統精銳之師在前衝鋒,他們尚可作壁上觀;如今強援既去,竟無一人願擔匡扶漢室之責。
“豎子不足與謀!”曹操擲杯長歎,甲胄鏗鏘踏碎滿堂虛偽。
曹操怒容滿麵,疾步踏出盟軍大帳。
帳內諸侯聞言嘩然,紛紛斥責其狂悖無禮,有失士人風範。
......
曹操作沉思狀,足下生風向本陣疾行,心中暗忖:"雖舉義旗聚十八路諸侯,然吾麾下僅萬餘兵卒,若獨戰西涼雄師,無異以卵擊石。燕王破敵建功,已儘收天下美名。若再無作為,他日迎駕還洛,某不過碌碌無功之輩。"
思及此處,梆聲驟響於青石:"倘若九州烽煙四起,豪傑擇主而事,某卻無尺寸之功,何來逐鹿之資?"忽駐劍於地,眸中精光暴漲:"不若孤注一擲!縱使兵敗身死,亦當留忠義之名於竹帛!"
心意既決,當即擂鼓聚將。夏侯元讓、妙才、子孝、子廉諸將頂盔貫甲而至。曹孟德親率萬餘精兵,旌旗西指函穀雄關。
......
此時函穀關內,西涼軍經昨日箭雨洗禮,十萬鐵騎竟龜縮不出。城樓之上,董仲穎踞坐胡床,眾將環立。
董叔穎出列道:"兄長,燕軍整日不見蹤影,莫不是空營之計?"段忠明亦進言:"相國何不遣哨探出關查勘?"
董卓肥碩身軀微微前傾,拈須沉吟:"傳令三軍......繼續懸免戰牌!"
西涼諸將聽聞相國之令,皆拱手應命,各自加強函穀關防務。
午後時分,數名敗兵自曹陽城逃歸,報知戰況。董卓與帳下將領方知徐榮伏兵之計敗露,其人更被燕軍生擒。
喜歡三國: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請大家收藏:()三國: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